书城文化风俗与礼仪(和谐教育丛书)
15792700000009

第9章 四灵之一:考龙

有关龙的起源,人们一般认为是由自然界中某些动物的“部件”拼凑起来的。此“拼凑说”可分两派:一派以为是杂凑,如王符就说: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一派以为是以某种动物为主干而杂以他种动物的若干“部件”拼凑起来的,如闻一多就说:“龙图腾,不拘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都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最为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今人刘高潮认为,中国古书中有关豢龙、御龙的记载,实际上就是指的豢蛇、御蛇。在远古时代,中国先民们有养蛇、耍蛇、敬蛇、使蛇的习俗。参照今天世界上一些民族养蛇、耍蛇、用蛇、敬蛇的习俗,对比古代中外有关蛇的神话和传说,可以确认中国古籍中有关珥蛇、操蛇、使蛇、衔蛇、践蛇、把蛇等的记载,完全是中国先民曾经有过的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也是雷神,便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养蛇者和耍蛇者,他统治着一个崇蛇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所以成了“龙的传人”的始祖。至于养蛇习俗为何没能延续后世,原因有三:①从唐尧至夏禹是传说中的洪水泛滥时期,许多蛇类被洪水淹死和困死。②蛇热带出产最多,据研究,黄河流域在距今3000~7500年间属亚热带气候,与今天江南气候相仿,在距今约2500~3000年之间的周代前期,是气候比较寒冷干燥的时期,许多蛇因气候变化而南下。因此,养蛇之俗得以在南方部分地区沿续至今。③商朝崇奉玄鸟图腾,养蛇之俗自然不被提倡。

另据专家们考证,最早以“龙”为图腾的是长江下游的古代吴越民族。证据之一是古代吴越普遍流行着一种断发文身的风俗,以表示他们的“龙子”身份,祈求得到龙的保护;

证据之二是据古书《岁时记》称龙舟竞渡“起源于越王勾践”,把端午作为龙的节日也起源于吴越。此说可与上述刘高潮关于养蛇之俗南下的观点挂起钩来。

对龙起源于蛇这种观点,有许多研究者不认为是这样的。陈勤建在《文汇报》撰文指出,最早的龙是物象景观:雷声与闪电。

雷电,在先民眼中是声势威赫的庞然大物。雷神,古吴楚地称为“丰隆”,其快读为“龙”声。龙即为雷电之声的拟声,先民将闪电在黑暗天空中划下的弯弯曲曲的弧形,视为龙的“尊容”。把满天的乌云,比作它的随从,从而使雷电及云雨成为先民最初的龙的意象及征兆。雷电呼风唤雨,与先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成为崇敬对象。

在龙最初原始意象的基础上,先民的思维直接从它的电弧状和物象性,又张开了翅膀,如有的民众群体以为它像水蛇的一种,随季出没,这种物象景观之龙便具象化了。具象物种龙的出现,是先民原始意象龙观念与相类似的客观事物双向交流后,在心理反馈、激化、幻想下的第二个飞跃。各地的先民在现实中寻找具像物时,因客体的客观差别的存在,导致了各地具像龙的多姿多态。各地先民崇信的具象龙有蛇龙、猪龙、马龙、狗龙等。也就是说,以现有的实在的某一动物主体,一般是头部,配之于龙组成。这些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先民心灵的幻化,便将龙的盛誉和桂冠奉献给了它们。从具体物象中摆脱出来,构成麒麟首、鹿角、鱼鳞、蛇身、凤尾等综合体貌的“龙”,是中国龙信仰的第三次飞跃。它的出现,固然得力于异兽、异龙图腾兼并的社会现实,但真正的形成,还是借助于心灵的激发,群体心理意识的同感和认可。首先是对龙的基形、基干有一种共识,其次是以此为中心的兼顾八方的心理。这些心意发生碰撞,一种似此非此,昂首曲背,奔腾云涛间的虚拟物——终于破雾而出,成为中华民族的习俗象征物。

卢履范不同意陈氏的观点,认为龙的文化在我国,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物学的龙,时为黄帝至春秋,有着2000年的历史。龙以生物实体出现于中国,并且由野生动物驯养为家畜。第二阶段是神化的龙,时为西周至清末,有着3000年的历史。其中,西周至春秋的600年是早期,生物学的龙与神化的龙并存。自公元前514年之后,生物的龙已灭绝,只剩下神化的龙了。出于封建社会统治者的需要,龙的神化过程,经历了西周的周文王、春秋的孔子、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道教、两晋的佛教为时长达1500年的五次大加工,才把龙的形象与功能“人造”出今天所知道的样子。

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上古时代,中国内地上确实曾存在过一种令人恐怖的巨型爬行动物。这就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中称作“湾鳄”的一种巨型鳄鱼。

湾鳄,学名Crocodilusporosus。既可以生活于沼泽、淡水中,也可以生活在海滨河口的半咸水中。这种动物直到宋元以后,才在中国本土绝迹而不见记载。但化石发掘表明,这种动物在上古时代曾分布于中国东部和南部的滨海和部分内陆区域,在岭南则直到唐代尚有存在。

湾鳄是鳄鱼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普通者体长4~5米,成体则可达10~11米左右。它可能是自恐龙绝灭以后,陆地动物中身体最长的一种。

这种巨鳄体型庞大,性情凶悍,甚至猛虎也不是其对手。

其寿命则极长,据说可达百年以上。这种动物善于潜伏隐蔽,而突然发难袭击靠近的人、兽。在当时人类所面对的各种猛兽中,这种巨型凶鳄无疑是最具有威胁性的。所以当时人们恐惧它,又崇拜它,把它看作神,称之为“丰隆”(意思是庞大)——这也就是“龙”得名的由来。

古代乐器上常绘有鳄鱼的形象,这是因为鳄鱼是神话中的雷神、鼓神和音乐之神。古代著名的“雷鼓”,就是用鳄鱼皮制作的。而中国的音乐之神名叫“夔龙”,也就是《吕氏春秋》中的“乐倡——鳝”。它的今名叫“扬子鳄”,正是现在仍生活在长江中游的一种小型鳄鱼。但这里应当指出,湾鳄与扬子鳄虽皆属于鳄类,科属则相隔甚远,形态习性也大不相同。湾鳄体型庞大,从吻部到眼部有角状凸起,好像有角,而扬子鳄则无角。所以只有这种有“角”的湾鳄,才是古人心目中被敬畏的神龙。

在许多古代文献中,都保留了关于湾鳄的记载。今日山西汾水流域曾出土大量大型鳄化石,形态不同于今日的扬子鳄,因而被命名为“汾河鳄”。山西古时多鳄,所以先秦许多关于龙的传说,都出自晋国。

但是大约在夏商之际,中原地区气候生态相继发生变化。

气候趋寒,常有干旱。许多湖泽也淤塞干涸。在地理气候生态的这种巨大变迁下,导致鳄鱼分布减少,终竟在华北地区绝迹。古生物资料还表明,在古代中国大陆可能曾存在过多种鳄鱼。现今只有一种体型较小而性情较温顺的扬子鳄,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继续延存下来。但有趣的是,这种小型的鳄鱼,在民间语言中,至今仍被称作“龙子”、“小龙”、“土龙”,使我们想到原来它们也是龙的子孙。

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国人民是龙的传人。世界上凡有华人足迹的地方,都无不留下种种关于龙的痕迹。

海外寻“龙”的理想之地,莫过于遍布世界各地称之为唐人街的华人聚居区。大多数唐人街的入口处,都建有一座引人注目的中国式牌楼,牌楼上的一个重要装饰就是龙。美国首都华盛顿第七街口的中国城,一座饰有270条金龙的大型牌楼矗立在城端。据说,涂饰这些金龙所耗黄金达千两之多,真是蔚为奇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唐人街,则在牌楼的脊顶,对雕了两条行龙,雕工精细,栩栩如生。除了牌楼上的雕饰之外,漫步在唐人街上,各种以龙形招徕顾客的广告比比皆是,街头到处悬挂着中国式龙灯。走进餐馆,最能显示中国气氛的室内装饰也离不开龙,有的华人餐馆甚至推出以龙命名的新菜式谓之:“龙餐”。在首饰店里,以“龙凤呈祥”、“龙盘虎踞”为图案的各种精美首饰备受消费者喜爱。

海外其他一些中国传统建筑,龙形的各种装饰,几乎是构成这类建筑独特风格的一种标志。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有座典型的中国式楼阁建筑,名叫中国宫。进入宫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根飞龙盘旋的柱子;宫前还建有一座小型八角亭,八根柱子上也浮雕着蟠龙。在日本的长崎有座著名孔庙,其整座建筑几乎是用龙雕饰而成,屋脊、朱柱、门首、影壁、香炉、绣帐……处处布满龙,连殿前的御道也铺设有雕刻精美的龙阶。

以龙命名的地名在海外也有不少,著称的有澳大利亚龙城。每年新春伊始,龙城的居民都要举办声势浩大的“中国龙节”。外国的一些广播电视节目,在介绍有关中国事物时,总离不开以“龙”来命题。美国加州的蒙特利和法国的巴黎,都出版了一种以《龙报》命名的报纸。意大利、日本等国发行的纪念邮票中,都曾有过设计精美的龙的图案。连极普通的火柴盒上,也有以龙为题的各种装饰画,瑞典、泰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曾出现过各种龙图案的火花。新加坡的华族人占全国人口的70%,因而,龙的形象在这个国家更是俯拾皆是。新加坡每年都要发行一批纪念币,币面上铸的是十二生肖动物图,逢龙年,自然就是龙的图形。我国的近邻不丹,至今仍有“神龙之国”的称号,国旗正中的图案是一条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