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称谓与亲属(和谐教育丛书)
15792800000047

第47章 称呼与情感相联系

称呼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与桥梁。而人际关系总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因此,称呼与情感往往紧密相连。情感的性质、状态及其变化,随时随地可以从称呼中得到反映;称呼的运用又直接或间接地给情感以影响。

1.称呼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婴儿第一声呼唤的总是“妈妈”,这不仅是运用称呼的起点,也是用称呼表达情感的开端。在社会交往中恰如其分地运用称呼,是准确表达情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个重要条件,而不善于运用称呼则会处处遇上麻烦,甚至寸步难行,即使问路、找人之类的简单活动,也不能例外。在某种意义上,运用称呼的能力标志着一个人的知识和智力水平。

对于同一交往对象,因情感不同而有不同称呼。如儿女对父亲,通称“爸爸”、“爹”。表示尊敬时称“您老人家”,“您老”;表示亲爱时称“亲爱的爸爸”,“俺爸”;向第三者表示谦逊时称“家父”或“舍君”等等。在父子关系不正常、情感恶化时,就会出现“老头子”,“老家伙”,甚至“老不死的”等表示厌恶情感的称呼。学生对自己的老师通称“张老师”,“李老师”,有的学生由于受到了老师批评或者考试不及格,对老师怀恨,就给老师取外号,借称呼来表达不满;以后思想转变,学业进步,或有所成就,回想往日辛勤教育过自己的老师,愧感交加,前去看望或写信问候时,往往用“恩师”,“敬爱的老师”等称呼来表达内心的深情。

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称呼能表达某种包含特殊内容的情感,如人们通常对自己所尊敬爱戴的长者或领导人以“老大爷”,“老”或职衔相称。1984年北京国庆游行队伍中,一群年轻人高举“小平您好!”四字组成的巨幅标语,曾博得万众热烈欢呼。邓颖超、蔡畅等女革命家,往往被一些在年龄上属于她们的晚辈的同志亲切地称为“大姐”。

2.称呼有制约情感的强大功能称呼有激发情感的功能。如一般情况下,“同志”是人们在平等交往中略带尊重之意的通称,但一个长期蒙冤含垢、身处绝境的人,一旦又被人以“同志”相称,会顿时悲喜交加,激情满怀,重新唤起生命的希望。而某些醉心名位,听惯了官称和谀词的人,当下属或群众对他以“同志”相称时,却能产生“未受尊重”的抵触情绪。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对青少年罪犯讲话时,亲切地呼唤了一声:“在生活中失足的孩子们!”竟然使队列里许多人流泪抽泣。

称呼有时还能产生对情感的克制功能。如有人在激情状态下,对自己的行动失去控制力的关键时刻,忽听到自己所信赖和热爱的人叫一声自己的名字,会猛然醒悟,恢复理智,悬崖勒马。

然而,称呼制约情感的功能也能产生消极作用。如流氓团伙里的一声“哥们儿”、“兄弟”,就能使他们的成员眼睛发红,铤而走险。这些年,学校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名之曰“差生”,这个称呼已沉重地打击了许多青少年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3.称呼能隐蔽和伪装情感伪装情感的动机多属恶性,这时称呼就成了伪装情感的欺骗手段。如有的人怀着牟取私的动机与有权威者交往,就在运用称呼时力求表示尊敬与亲切的情感。本来对方是个副职,称呼者却不叫出个“副”字,于是“王副书记”、“李副院长”成了“王书记”、“李院长”。

一字之略,往往可以使某些人顿觉飘飘悠悠,不由得欣然允其所求。至于用称呼当迷魂药,骗取爱情或财物者,也不乏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