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育与人才(和谐教育丛书)
15792900000047

第47章 清末民初的速记教育

清末,处于内外交困中的清政府为解除统治危机,实行所谓的预备立宪,采取措施推进各类教育,为速记教育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清朝覆灭前夕,朝廷政务繁纷,斗争激烈,培养包括速记人才在内的政府机关实用人才的要求十分迫切,于是1910年2月4日资政院奏准在北京筹设我国近代第一个正规的速记学堂,这时蔡锡勇的儿子蔡璋继承父业,在《传音快字》基础上写成《中国速记学》,使之成为我国最早的速记方案。这个方案最早提出了速记生毕业时每分钟记录应达100字,最高达170字的书写速度要求。为我国速记教育作了有益尝试。

民国建立后,临时政府,北洋政府的国会都因袭清代资政院前例配备有专职速记员。民国初年蔡璋在北京开办了速记传习所,传习所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上推广了速记的学习和应用,速记术引起了教育界对提高学生书写速度的兴趣。

1913年4月17日,北洋政府教育部训令,凡中学、师范学校,自第三学年起,选择一种科目,由教员口授使学生练习笔记,一些学生被当时广泛传播的速记术所吸引,开始学习速记,之后民办速记学校便应运而生。这样,清末民初的速记教育出现由官办向社会办学,由专职化向民间普及的变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