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超级口才训练1
15806400000033

第33章 流派(1)

在文学发展史中,不自觉地就会出现一些人,因为相同或相似的生活观、价值观走到一起,聚合成团。当价值观得到一定数量认可之后便形成了主义,而形成的组织便演变成社团。当拥有一定数量的作家群之后,形成的某种风格的作品,便是文学史上的流派。如正文中会介绍到的吠陀文学、黑人文学等,他们都因为独特的文学手法,特立独行的表现方式而名列文学史,为后人所熟知。

6.1主义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的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思想提倡以人为本,以剔除中世纪神学以神为本的思想。它的基本内容是以人性反神性,用人权反神权,用人智反神智,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精神反对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思想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人文主义是人本精神与基督教精神的结合,因此人文主义可以说是对古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人文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时代精神。资产阶级肯定的人,实质上是资产阶级自身。当资产阶级把“人性”、“人权”、“个性解放”发展到极端的时候,就成为利己主义、自由主义、色情主义。因此,人文主义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人文主义思想在人文主义文学中得到充分反映。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由于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皆效法古代希腊、罗马而得名。古典主义有三个特征:第一,政治上拥护中央主权,主张国家统一,宣扬公民义务,歌颂贤明君主;第二,思想崇尚理性,强调人的行为应受理智和意志的支配,主要表现为以理性克制情欲;第三,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遵守“三一律”。布瓦洛的《诗艺》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代表著作。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在意大利兴起,后又波及俄、法、英、德等国的一种文艺思潮,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未来主义诗人主张歌颂机器文明和都市动乱的生活,赞美速度的美和力量,展示人的意识冲动;主张摒弃文化遗产和现存文化,以自由不羁的字句作为诗歌创作的基础,排斥理性和逻辑,甚至要求取消语言规范。这一流派在艺术上追求怪诞和标新立异,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但也存在语言上过于艰涩的问题。创始人是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他的《未来主义宣言》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其他代表作家有意大利的帕拉采斯基、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和法国的阿波利奈尔等。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一般来说是以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写作手法,反映作家的个人气质,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一些作家的作品以其感染力很强而被认为可与绘画方面的印象主义相提并论,他们是托马斯·曼、赫塞、福特。法国文学史家把龚古尔兄弟作为印象主义小说的代表,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也有一些印象主义的作品。

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是流行于19世纪后期,产生于批判现实主义之中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倾向。其特点是:第一,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强调真实,再现自然,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重典型化;第二,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强调客观性,要求作家不介入,不作价值评判,只做解剖家;第三,突出科学性即自然法则,认为人的性格、欲望、行为都受制于生物规律,尤其是遗传规律,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

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是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样源远流长的。但作为一个比较自觉的、具有现代含义的文艺流派,自然主义则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然后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并影响到文化和艺术的许多领域。代表作家是左拉。

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是一场兴起于“一战”时期的苏黎世,波及视觉艺术、文学(主要是诗歌)、戏剧和美术设计等领域的文艺运动。达达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达达主义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波及范围却很广,对20世纪的一切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达达主义,源于法语“达达”(dada),是达达主义者偶然在词典中找到的一个词语,意为空灵、糊涂、无所谓。他们宣称作家的文艺创作,也应像婴儿学语那样排除思想的干扰,只表现感官能感触到的印象。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这一流派的作家有布洛东、阿拉贡、苏波、艾吕雅、皮卡比亚等。达达主义虽然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终因精神空虚而不能持久。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于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它同时也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恩格斯为“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实,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现实主义的特征: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不受理想主义、臆测或感伤主义的影响,反对一切不切实际或空想的性格;第二,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第三,历史性的要求。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出现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一股文学思潮,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也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浪漫”一词来自于“romance”,代表了源于中世纪文学和浪漫文学的颂扬英雄的诗赋风格。

浪漫主义注重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并且开始强调诸如不安、惊恐之类的情绪,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壮丽时表现出的敬畏。浪漫主义是对于启蒙时代以来的贵族和专制政治文化的颠覆,以艺术和文学反抗对于自然的人为理性化。浪漫主义重视民间艺术、自然以及传统,主张一个根基于自然的知识论,以自然的环境来解释人类的活动,包括了语言、传统、习俗。浪漫主义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也吸收了中世纪文化复古的艺术成分。

歌德是最知名的浪漫主义文学早期作家之一,他在1774年发表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拜伦、普希金、华兹华斯等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流行欧美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是从浪漫主义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派别,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广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定名于法国诗人莫雷亚斯在1886年发表的《象征主义宣言》。

19世纪后期的象征主义称前期象征主义,以与20世纪的象征主义相区别。象征主义喜欢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观念,用物质的可感性表现隐蔽的内心世界,着眼点不是描写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主观的幻觉;喜欢用象征、联想、暗示、烘托等手法来表现内在的“最高真实”,注重联想、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交感手法。20世纪20年代,象征主义再次掀起高潮。此时的象征主义诗人力图超越个人情感的局限,用作品反映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成就更高,影响更大。前期的代表作家是法国的马拉美、魏尔伦和兰波,后期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尔克、英国的艾略特、爱尔兰的叶芝、俄国的勃洛克、美国的庞德等。《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先驱(鼻祖)。

感伤主义

感伤主义出现在18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的英国,它不仅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也是现代派文学的源头,因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又称主情主义,因排斥理性,崇尚感情,也称前浪漫主义。

感伤主义发源于英国,后传入法国、俄国和德国等国家。其特点是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作品多用第一人称,大多采用日记、旅行记、书信体和回忆录等形式,同时它还开辟了一种以心理感觉为载体掺和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述方式。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斯特恩、哥尔斯密斯、葛雷,法国的卢梭、伏尔泰,俄国的卡拉姆津,德国的里希特、海涅等。

启蒙主义

启蒙主义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的一场文学思潮,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阶级夺权之前的一次舆论大准备。启蒙主义的主张包括:用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来反对封建专制和特权;用无神论、自然神论或唯物论来反对宗教迷信。它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反对唯心主义美学,反对古典主义教条。代表作家有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

颓废主义

颓废主义是“世纪末流派”中最突出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有时也当作资产阶级各种颓废、没落文学派别的总称。源于拉丁文的Decadentla,本义为没落、颓废。其哲学基础是叔本华的虚无主义和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社会不满而又无力反抗所产生的苦闷彷徨情绪在文艺领域中的反映。

颓废主义起源于法国,尔后流行于全欧洲。它最早表现在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创作中,代表性的诗集是《恶之花》。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中的主人公烦躁不安、精神混乱、道德败坏,是世纪末颓废主义者的典型写照。

颓废主义者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文学艺术不应受生活目的和道德的约束,片面强调艺术的超功利性,宣扬悲观、颓废的情绪,特别是从病态的或变态的人类情感中以及与死亡、恐怖有关的主题中去寻求创作灵感,尸体、死亡、游魂是颓废主义者创作的永恒主题。颓废主义思潮曾在19世纪末的欧洲风行一时,后来在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的文学创作和立体派的绘画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最终成为当代欧美资产阶级文艺各个部门、各种流派的共同倾向。

意象主义

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期英美诗歌界掀起的一场运动,这场运动提倡诗歌应遵循意象的准确性,使用清晰精准的语言。意象主义强调回归到比较古典的风格,如表达的直观性、语言的间接性,主张尝试非传统的诗歌格式。意象主义者倡导直接反映事物,诗韵应该有乐感。它是英语诗转向现代派最明显的过渡点。

1913年休姆、庞德和弗林特等在伦敦发表意象主义三点宣言和诗歌规则表,要求直接表现主客观事物,删除一切无助于“表现”的词语,以口语节奏代替传统格律。属于这支流派的诗人还有英国的理查·奥尔丁顿、戴维·劳伦斯,美国的希尔达·杜利特尔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等。他们着重用视觉意象引起联想,表达一瞬间的直觉和思想。这一流派对英美现代诗歌在采用口语、自由体和铸造意象方面颇有影响。

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意大利电影、文学领域出现的流派。它是抵抗运动的产物,反映了这一运动的理想和要求。它是一群经过反法西斯斗争洗礼的进步作家、艺术家的组合,以争取社会进步、民主、平等为思想旗帜,以忠实地反映历史的真实和面临的现实为艺术纲领。他们以反法西斯斗争、“南方问题”或战后初期劳动群众日常的生活为题材,予以真切的描写,力求让文学作品成为记述历史的真实和战后严峻的现实的艺术文献。它的特征是: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反对饥饿;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代表作家有伊塔洛·卡尔维诺、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等。

新浪漫主义

新浪漫主义是一种艺术形式,源于浪漫主义。新浪漫主义代表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强调自发地和形象地表现,强调感觉和想象,强调感觉而不是思维,强调野性的而不是人造的美。代表作家有奥地利作家霍夫曼斯塔尔,德国的格奥尔格,英国的斯蒂文生、康德拉等。作家们厌恶资产阶级社会现实,推崇艺术中的“理想主义”,主张用艺术家的创造改造现实生活的混乱状态。其特点是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善描写异国情调,重视心理分析。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至80年代达到高潮。它与前期现代主义一脉相承。“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见于弗奥尼斯1934年编纂的《西班牙及西属亚美利加诗选》一书。一方面它包含对现代主义的继续、发展,并走向极端倾向,具有荒诞、垮掉、彻底颓废之意;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了“先锋的”、“最新的”和现代化含义,成为后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人文语境和文化倾向。后现代主义主要包括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

结构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