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超级口才训练1
15806400000077

第77章 中国文学典故(1)

典故多是指诗文中引用的故事,或是有来历的句子,古人作文写诗都爱引经据典,典就是典故。像唐朝的李商隐,宋朝的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是引用典故的高手。当然,典故本身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也使得人们更乐意去看典故,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

八面玲珑

典出卢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宗德归徐州幕》:“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外栏黄鹄下,中柱紫芝生。每带云霞色,时闻箫管声。望君兼有月,幢盖俨层城。”本指窗户明亮轩敞,四面八方都有宽大的窗户,所以室内光线十分充足,洁净明亮得直逼仙境。后来演变成“八面玲珑”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言行手段运用得十分巧妙,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各方都不得罪。

宋朝夏元鼎《满庭芳》词:“虽是无为清静,依然要八面玲珑。”

鸾翔凤集

典出晋·傅威《申怀赋》:“穆穆清禁,济济群英。鸾翔凤集,羽仪上京。”比喻优秀人才汇聚,也作“鸾翔凤聚”。

唐·韩愈《石鼓歌》:“鸾翔凤集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望门投止

典出《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因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投止:投宿。王先谦集解:“《通鉴》胡注:‘望门而投之,以求止舍,困急之甚也。’”看见有人家便去投宿,形容逃难时急迫投宿的情景。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秉烛夜游

典出《古诗十九首·人生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诗中的“烛”其实是指以苇子或麻秆捆扎而成的火炬而已。“秉烛夜游”就是指拿着火炬夜游的意思。这首诗表达了人生如梦,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但这短短的一生竟有那么多的烦恼。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时不我待,机会难得。我们何不秉烛夜游,享受生活呢!而现在“秉烛夜游”的本意已消失,人们常用这个词来形容把握机会,及时行乐。

《颜氏家训·勉学》云:“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矣。”

壁上观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人们多以“壁上观”来形容置身事外,不帮助任何一方。

明·杨蕴辉在《甲申仲秋感事》用到:“何曾姓字敌心寒,坐拥都城壁上观。”

刀俎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后人常用“刀俎”来比喻割宰者。

元代韩瀚在《山河曲·西北坡》中用到:“天将曙,告英雄将士,糖弹杀人胜刀俎。”

春风得意

典出唐·孟郊《登科后》:“往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寒窗苦读,三次赴京赶考,一心想着功名,以往只因背着压抑,忍着辛苦,哪里还有心思逛京城?即便身在长安,也无心欣赏长安的繁华与美景。今日总算功成名就,皇榜得中,不由得心花怒放。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在这心情无比激动的时刻,唯一想做的事就是尽情地玩、尽情地逛,向世人夸耀。后来人们就用“春风得意”来形容人在工作、生活上顺心,或事业成功时志得意满的欢快情态。

毫毛斧柯

典出《战国策·魏策一》:“周书曰:绵绵不绝,蔓蔓奈何,毫毛不拢,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比喻细小的隐患不除,可能造成大害。

烹龙炮凤

典出唐·李贺《将进酒》:“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屏绣幕围香风。”炮也作“庖”。后比喻高超的艺术技巧。

《水浒传》第八十回:“当日宴会虽无炮凤烹龙,端的有山珍海味。”

曾经沧海难为水

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天,孟子在给弟子们讲学,其中一个弟子问到:“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什么意思呢?”孟子回答说:“孔子登上了东山,感觉鲁国都变小了,而后来他登上了泰山,就感觉天下都变得很渺小。所以说,到过海边看过大海的人,就很难再被其他的河水所吸引,而聆听过圣贤教导的人,就不会再去理会其他人的言论了。”弟子们听了以后,都恍然大悟。后来,人们就用“曾经沧海难为水”来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唐朝元稹在《离思》中用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大风歌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指的是汉高祖刘邦。刘邦初时只是个亭长,后掌握好机缘,竟然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在刘邦平定叛乱归来的路上,路过家乡沛县,与乡人把酒言欢,兴致浓时便唱了一首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人将这首歌称为《大风歌》,常用以表达慷慨激昂、渴望安邦定国的情怀。

唐代诗人杜甫在他的《伤春》中用到:“得无中夜舞,谁忆《大风歌》。”在这首诗里,《大风歌》是表示胜利的歌曲。

当断不断

典出《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吕后是汉高祖之妻,吕雉是也。此女一直野心勃勃,在刘邦死后,吕后为掌权,大肆谋杀刘氏子孙。待其去世,她的侄子企图把持朝政。于是当时的惠王刘襄和他的舅舅,以及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私自计划出兵讨伐吕后的侄子。而当时齐国的丞相召平知晓计划后,便将惠王府包围,结果中尉魏勃得知后,使诈,自告奋勇愿意带兵前去给惠王了断,召平未知其诈,便将兵权交给他。没想到,魏勃得到兵权后立刻倒戈将召平府邸包围。后召平自杀,死时后悔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后来人们用“当断不断”来形容应该决断的时候不能决断。

蔡东藩在《民国通俗演义》中用到:“段失之太刚,黎又失之太柔,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覆巢之下无完卵

典出《世说新语·言语》。孔融恃才傲物,好与曹操辩论,曹操早有不满,后终于小题大做问了孔融的罪,派兵抄了孔融的家。孔融对抄家者问:“我一人犯罪,罪到我就够了吧,我的两个儿子能活命吗?”孔融有子年幼聪慧,用手指着屋檐下掉落的鸟巢,慨然而叹:“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顾左右而言他

典出《孟子·梁惠王下》。战国时期,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有一天,他来到了齐国,想劝说齐王实施仁政,减轻百姓的负担。于是,他来到了齐国的王宫,见到了齐宣王,说:“大王,我听说有个人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托付给朋友,外出去做生意,但是后来发现自己的妻子和儿女都挨饿受冻,这个人该怎样对待朋友呢?”齐宣王听了,毫不犹豫地说:“应该和他绝交,这种人没有什么交往的必要了。”孟子接着又问:“那假如一个官员没有管理好自己的属下,那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应该撤职呀。”孟子又问道:“那如果一个君王没有管理好自己的国家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知道孟子的意图,于是不再看孟子了,就和他谈论一些其他的事情,转移了这个话题。后人自此便用“顾左右而言他”来表示一个人有意回避别人提到的尖锐的话题。

陈若曦在《耿尔在北京》中用到:“耿尔除了苦笑,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了。”

千金买骨

典出《战国策·燕策》。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郭隗以买马作为比喻,告诉燕昭王怎样招揽人才。后引申比喻对贤才的渴望。又作“千金市骨”。

宋代诗人黄庭坚在《咏李伯时摹韩干三马次苏子由韵……》中有:“千金买骨今何有,士或不价五羖皮。”

千金买赋

典出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阿娇长大后被汉武帝刘彻娶为皇后,但其生性爱妒,不久为武帝冷落,别居长门宫。她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写得极好,就奉上黄金百斤,请其为之作赋,以感悟武帝。武帝读了相如所作《长门赋》后,果然心为所动,重新宠幸了阿娇。后以“千金买赋”比喻文章价值极高。

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摸鱼儿》词:“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花好月圆

典出晁端礼《行香子·别恨》:“别恨绵绵。屈指三年。再相逢、情分依然。君初霜鬓,我已华颠。况其间有,多少恨,不堪言。小庭幽槛,菊蕊阑斑。近清宵、月已婵娟。莫思身外,且斗樽前。愿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晁端礼,字次膺,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熙宁六年进士,任单州城武主簿,瀛州防御推官,历知洺州平恩县、大名府莘县。徽宗时为大晟府协律,所以人称“大晟诗人”。“愿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指花儿盛开,人健康长寿,月亮圆满。后人就将这句词总结成成语“花好月圆”,用来比喻幸福美满的生活。现在“花好月圆”多用于祝贺人们新婚美满之词。如新婚对联:自愿自由情投意合,相亲相爱花好月圆。

元朝石君宝《曲江池》第一折中用到:“则合这好花休谢,明月常圆。”

合欢席

典出《礼·春官》注:“郑司农云:缫,谓为藻率之藻。玄,谓缫席,编以五彩,若今合欢矣。”后亦以合欢席称谓婚宴。

添枝接叶

典出宋朝大儒朱熹《答黄子耕书》之五:“今人反为名字所惑,生出重重障碍,添枝接叶,无有了期。”后用以比喻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也作“添枝加叶”。

《李自成》第一卷:“但是这件事经人们添枝加叶,成了个十分神奇的故事。”

含沙射影

典出白居易《读史》:“势去未须悲,时来何足喜。寄言荣枯者,反复殊未已。含沙射人影,虽病人不知。巧言构人罪,至死人不疑。”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当时有一种奇怪的动物,样子长得像鳖,只有三条腿,人们称它为“蜮”。人们有许多对蜮的传说。有人说它是个样子古怪的甲虫,背上有硬壳,头上生角,身上长翅膀,能飞上天,在暗中偷袭人类;有人说它平时隐蔽水中,口中有一把弓,能含一口沙子喷出来,若被它射中,便会生病、生疮、死亡。即使射中人的影子,人也会生病的。诗中提到,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就像“含沙射人影”的怪物一样可怕。后来人们就用“含沙射影”比喻在暗中诽谤中伤他人。

南朝鲍照在《代苦热行》中用到:“含沙射流影,吹蛊病行晖。”

众叛亲离

典出《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形容处境十分孤立。

管鲍之交

典出《列子·力命》。春秋时期,有一个叫管仲的人和鲍叔牙是很好的朋友,当时管仲家里非常穷困,于是鲍叔牙就把管仲叫来,要和他一起做生意。但是管仲没有钱,鲍叔牙就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来做本钱。当生意赚来钱以后,管仲却拿走了大部分的钱。人们听说了这件事后就都来指责管仲,认为他自己没有出本钱,分钱的时候还拿走那么多。鲍叔牙就对他们说:“不要那样说,管仲家中还有老母亲要奉养,多拿一点是应该的。”后来,他们一起参军,每当两军交战的时候,管仲总是躲在最后面,大家就责骂他说:“管仲,你真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呀!”鲍叔牙听了,赶紧对大家说:“管仲并不是那样的人,他之所以总是在最后面,是因为他家中还有老母亲要他回去照顾。”后来,鲍叔牙还极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使得管仲当上了齐国的丞相,管仲就对别人说:“生我的,是我的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呀!”后人用“管鲍之交”来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明朝陈汝元在《金莲记·诗案》中用到:“前与苏子瞻山河订誓,本为管鲍之交,名位相倾,顿起孙庞之隙。”

众口铄金

典出《国语·周语下》:“众志成城,众口铄金。”比喻舆论的力量可以置人于死地。

《史记·张仪列传》:“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魏。”

众曲不容直

典出《淮南子·说山训》:“季孙氏劫公家,孔子说之,先顺其所为,而后与之入政,曰:举枉与直,如何而不得,举直与枉,勿与遂往。此所谓同污而异涂者,众曲不容直,众枉不容正。”所有唱歌的人都走了调,你一个人唱的对也没用。比喻多数人形成一股势力,一两个人绝不会改变局面。

今是昨非

典出陶渊明《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诗中说的“今是而昨非”就是指他认为自己现在退隐山林是对的,过去进入官场是错了。后来人们用“今是昨非”指现在对,过去错,又引申为悔悟的意思。

鲁迅在《华盖集·导师》中写道:“但我们究竟还有一点记忆,回想起来,是怎样的今是昨非呀!”这里就含有后悔、不堪回首的意思。

金科玉律

典出扬雄《剧秦美新》:“是以发秘府,览书林,遥集乎文雅之囿,翱翔乎礼乐之场,胤殷周之失业,绍唐虞之绝风,懿律嘉量,金科玉条,神卦灵兆,古文毕发,焕炳照曜,靡不宣臻。”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这篇文章是扬雄上书给王莽,文章中斥责秦朝,美化王莽的新朝,故名《剧秦美新》。文中抨击秦始皇焚书、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对王莽则歌功颂德。律、科,都是法令的意思。金、玉,是指贵重的东西。后人就将“金科玉条”总结成“金科玉律”来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多用来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

清朝李宝嘉在《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三回中写道:“老伯大人的议论,真是我们佐班中的金科玉律。”

江郎才尽

典出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一般用来比喻文思渐衰竭,本领渐尽。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还退步不少。他的文章写出来平淡无奇,于是有人传说某次江淹在亭中小憩,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地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滥竽充数

典出《韩非子·内储说上》。春秋时期,齐宣王爱好吹竽,每次都喜欢召集很多人一起演奏。有一次,齐宣王要召集三百人一起演奏,有一个叫南郭先生的人,根本就不会吹竽,但是也趁机请求为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就让他参加到吹竽的队伍中,在待遇方面和其他的演奏者一样。南郭先生非常高兴,于是,他就混在演奏的队伍中,每次演奏的时候,他都站在那里做样子,根本就没有发出声音。就这样南郭先生在演奏队伍中混了很久。后来,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位,齐湣王喜欢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演奏,于是,他就叫这些人逐个在他面前演奏,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悄悄地溜走了。后来,人们就用“滥竽充数”来表示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用坏的东西冒充好的。

叶圣陶在《倪焕之》中用到:“这当然不能让任何人滥竽充数。”

章句小儒

典出《汉书·夏侯胜传》:“胜非之口:建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形容只拘泥于辨析句章不懂大道理的书呆子,也作“章句之徒”。

汉·扬雄《解嘲》:“章句之徒,相与坐而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