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定位中国
15807500000019

第19章 城市房价与中国发展模式转型(4)

惠誉还指出,中国的楼市调控举措正在加剧大型开发商和小型开发商之间的两极分化。对于规模较小的地方开发商而言,调控举措将损害其利润率及现金流生成能力,规模和资金方面的薄弱使其很难平稳度过市场低潮期;而相比之下,业内一些大型开发商,如方兴地产和恒大地产,其庞大的经营规模和地产产品的多样化使其保持了强劲的信贷状况和稳健的现金流。

此外,对于中国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建成3600万套保障房的计划,惠誉明确表示,若中国政府要求一些大型的民营开发商参与完成保障房建设目标,将给这些企业带来沉重负担,惠誉将对此持负面看法。

一系列内忧外患之下,现在的楼市调控基本靠吼。知识落后导致手段落后,手段落后导致结果悲催,上下左右包括自己都不满。继续调控,一条道走到黑,结果就是我走后哪管洪水滔天,把风险和责任留给后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而未来,仍然是唯有房地产才能救经济。中国经济毫无疑问已经硬着陆,也就是从高空摔下来了。内需根本无法消化巨大的“实体经济”产能;地方债解套也完全依靠房地产。楼市越调控,中国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越深。但限购如筑坝,炸坝必然会水漫金山,只能逐步放松。

越调控,中国经济对房地产依赖越深

以前我们的教科书里经常说,资本主义每过一段时期就会遭遇供应过剩的经济危机,而且自身永远难以克服。但事实上,以土地储备、招商引资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权力市场经济,发生所谓经济危机的概率更加频繁,程度也往往更加深重。因为官员的有效任期往往跟产权的稳定要求形成尖锐矛盾。大多数官员都会争取短暂任期内的政绩最大化,而最后为此收拾残局承担风险的,不是政府这个“市场主体”,而是全体国民和社会——那些被收税的民众,那些被从银行借钱的“债主”。

弗里德曼说过:经济学基本原则适用于所有的国家。在这些经济学基本原理中,重要的一条是经济繁荣与私有产权的关系。经济学中一个简单但很重要的规律就是,人们花自己的钱总比花别人的钱更谨慎。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乡镇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私人企业比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更有效率。

2011年五大国有银行日赚18亿元,但正如经济学家许小年所言,三五年后又是大坏账时刻到来。许小年说:从我们国家过去的经验来看,每一轮经济增长高峰之后都是满地坏账,尤其集中在国有银行。2009年、2010年时,国家搞“4万亿”,银行放贷款是有指标的,不是上限而是下限指标,国家逼着银行放贷,放少了要扣年底奖金甚至受罚,这其中隐藏多少风险?等这一轮投资高峰过去,我们再来看看铁道部的账在谁手里,看看赔钱的机场和高速公路还有无法完工的基建项目的账在谁手里,看看政府融资平台上的10万亿元账在谁手里,或许会有更多的数据,就知道国有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怎样了。国有银行的坏账是体制内生的,很难克服,每一轮的建设高峰都是国家摁着国有银行贷款,甚至不讲效益,国有银行成为政府实现某种政策目标的工具,我们会不会像2001年、2002年那样再来一轮清理坏账?我感觉是跑不了的,下一届政府责任重大。

在这种情况下,以各级政府储备土地做抵押的十几万亿元地方债,反倒成为、也必须成为最安全的银行债务。而这部分债务确保安全的前提条件,就是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在政府亲力亲为用尽一切拉动经济的手段之后,一场深刻的变革迫切需要到来。可惜很多人还不知道自己的道路该怎么走。

“缩工保价”同样刺激房价上涨

楼市调控仍未放松,在土地市场冷清、土地出让金大幅下滑的形势之外,开发商普遍放慢了前几年所拿土地的投资速度,甚至开始放缓拖延开工。2012年4月21日《经济观察报》报道,在建房地产项目逼近48万公顷,成为当下国土资源部最为担忧的事情之一。

2012年4月17日,一场视频会议在国土资源部召开,各省及副省级城市国土部门负责人悉数出现,“形成住房有效供应”在会议上被频频提及。在国土部看来,最需要担心的显然不是开发商“不拿地”,而是开发商“不开工”、“缓施工”。他们最担心的,是一旦经济出现下滑,这些供应出去的土地会不会成为烂尾工程。

国土部的担心并非多余。截至2011年底,国内尚在开发过程中的房地产用地宗数和面积分别达到15.04万宗和47.99万公顷,这个数字相当于过去三年年均供应量的4倍。而2008年出现的那场“缩工保价”运动,第一不拿地,第二不开工,第三缓施工,带来了2009年之后楼市有效供应的大幅下滑。而在2009年,刺激楼市政策的密集出台带来了需求量的暴涨,供不应求,随之而来的则是房价的报复性上涨。现在,一切都有可能“昨日重现”。

在庞大的数字压力下,国土部已将防治土地闲置放在首要位置,其工作的重点是“促供给”,但住建系统强调的是继续“控需求”。二者形成尖锐矛盾。

世间任何事物,最忌讳的是骤冷骤热骤开骤阖,宏观调控也不例外。从2010年4月开始对需求闸门的骤然关闭,必然反过来全面传导到供给的全面减少。如果此时再骤然放开需求闸门,就像将已经蓄满水的大坝贸然炸开,结果必是水漫金山,2009年末开始的那种需求和价格暴涨现象必将重演。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景象。

因此,下一步政策面,控制投资性需求短期内不能放松,但是对于首套房和改善性住房的需求逐步放开甚至给予政策优惠,带动有效需求,也是必然要做的工作。

而在需求的积蓄、需求的逐步释放过程中,供给的短板现象似乎难以避免。因为在限购等政策下需求减少的同时,开发商“缩工保价”导致的供应减少可能来得更快。尽管在调控过程中,一些人、一些机构为了迅速达到调控目的,说谎等下三滥的东西也出来了。但是说谎永远代表不了事实本身,说谎能够欺骗少数人,但不能欺骗所有人;能够欺骗一时,不能欺骗一世。

在本轮调控中,北京就曾出现过存量房“迅速增加”又迅速回归常态的数字乌龙现象。存量房一直是判断市场供应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业内不少人把10万套存量房作为北京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的一个关键点。调控开始之后,北京的存量房一度迅速“上升”到10万套、12万套、13万套,并由此判断房价下跌成为必然。但是2012年3月30日,北京市住建委对商品房存量的重复数据进行了集中清理,在去掉无效以及重复登记的商品房存量后,北京可售期房存量与现房存量从不久前公布的12.4万多套变为9.1万多套,实际市场存量与之前旧有数据相差高达27%。

让我们先看一下北京存量房的走势图。2010年9月29日,距离“新国十条”发布将近半年,国家有关部委再次出台五项措施:各地要加大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力度、完善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调整住房交易环节的契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切实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加大住房交易市场检查力度。史称“二次调控”。2010年11月4日,《北京商报》报道,截至2010年10月31日,北京住宅库存量(可售期房与可售现房之和)达到101524套,成为2010年来唯一一个每日库存量都在10万套以上的月份。由于自2009年以后北京存量房一直低于10万套这一反映市场供不应求的“警戒线”,此次突破被评价为“房价下跌成为了目前市场的主流观点”。2011年8月23日,《法制晚报》报道称,京城库存量或将突破11万套大关,而这个数字也是在近几年楼市中罕有的。相关机构据此预测“房价拐点已逐步显现,降价将是大势所趋”。2011年11月10日,《法制晚报》再次报道,截至11月9日,北京商品住宅库存达到了120411套。继2009年5月后再次回到12万套的高位。相关机构再次预测“开发商在销售难有起色的情况下,将再次受到去库存的巨大压力。本轮调控如果能够持续到明年,那么预期明确的拐点很可能出现在明年3月左右”。据此,不少媒体、专家纷纷预测:“价格战一触即发”。2011年12月8日,又有媒体报道,距离上次突破12万套仅用了29天,北京存量房达到130049套,创造了近971天的新高,并表示:“限购导致滞销增4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