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能说会道办好事
15808600000011

第11章 把握好说话的时机(3)

美国的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就是一个善于闪烁其词的高手。

1972年5月27日凌晨一时,刚刚结束了美苏最高级会谈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博士,在莫斯科一家高级宾馆里,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了美苏关于签署限制战略武器等四个协定的会谈情况。基辛格先生微笑着透露说:“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大约是每年二百五十枚.先生们,我透露这消息,如果把我当间谍抓起来,不知道该怪谁啊!”

美国记者见缝插针,便敏锐地问:“那么我们呢 有多少潜艇导弹配置分导式多弹头 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

记者们围着基辛格博士,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等待着博士报这个很有爆炸性的新闻给捅出来。

基辛格耸耸肩:“我不知道确切有多少‘民兵’导弹,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有一记者轻声说;“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嘿嘿一笑,反诘道;“不是保密,那你说是多少?”

结果记者孔喜欢一场,再也不好意思问了。

在这次美苏最高级会谈前的5月20日,基辛格途中经过维也纳,并就这次会谈举行了一次大型记者招待会。

《纽约时报》记者戴维 享延顿就"程序性问题"向博士提出疑问:"基辛格博士,到时您是点点滴滴地宣布呢 还是倾盆大雨成批发表协定呢 "

基辛格为了讥讽《纽约时报》,说:"瞧,戴维同他的报纸一样,多么公正啊!要我们在倾盆大雨和点点滴滴之间任选一个,所以无论我们怎么办,总是要湿透了."

记者们不由一下愣住了.

面对此景,基辛格不慌不忙继续说:“我们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

全场哄堂大笑,气氛一下热烈起来。

最有趣的是基辛格对付那些专门“钻研”别人隐私的记者的一番答话.

5月30日,尼克松,基辛格离开苏联,在德黑兰作了短暂停留.当晚,

伊朗首相胡韦达邀请基辛格去看舞女帕莎的表演.

基辛格对舞女很有兴趣,看得出了神,末了又与帕莎聊了一阵.

第二天,在总统座机上,有位美国记者向基辛格打趣说:

“您喜欢她是吗?”

基辛格一本正经地回答:“她是个迷人的姑娘,而且还对外交事务有着浓厚的兴趣。”

“真的!”记者以为抓住了什么“猛料”了呢,马上就“顺杆”爬上来了。

“那还有假!我们一起讨论了限制战略武器会谈问题,我还费了好些时间向她解释怎样把SS-7导弹改装成在V级潜艇上发射。”

记者讨了个没趣,只好红着脸走了。

基辛格在没办法如实地回答问题时,巧妙运用闪烁其词的办法,躲过的记者的苦苦追问。

闪烁其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要真正做到不露斧凿痕迹,自然地回避极为敏感的话题也并非易事,这需要机动灵活的应变技巧。否则,则会给人造成“无所适从”的不良印象。

第一、 回答问题的方式要巧妙。

有些没有办法直接回答的问题,在回答的时候方式一定要巧妙,这样的的话,对方不会觉得你不礼貌,也不会对你反感。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幽默的方法。

第二、 千万不要发火。

有些人在遇到自己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时,就会大大雷霆,甚至出口伤人,责怪对方问一些不该问的问题,这样就会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对于以后的交往就会形成很大的隐患,所以,再碰到自己没办法直接回答的问题时,切忌一定不能够发火。

8. 把握不准时最好不说

说话的时机对于说话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在不该说的时候随便说话,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所以,在自己把握不准机会时,说了还不如三缄其口,闭口不言。

明朝的著名的谋士刘伯温就对于这个问题看得比较透彻,他在自己的著作《郁离子》中,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时,定都彭城。狙邱先生也从齐国到楚国了,一个放猪的人拜见他说:“先生到什么地方去?”狙邱先生说:“我要去拜见楚王。”放猪的人说:“先生是平民百姓,却去拜见楚王,有什么高见吗?”先生说:“楚王起兵于草莱,替天下除掉了暴秦,分封诸侯而做了盟主,我将用仁义之道规劝他,做帝王的事。”放猪的人说:“好啊!这是先生的一片盛情呀!那你岂不是就像楚国的功臣故交一样了吗?”狙邱先生不高兴地说:“小人也能有智慧吗?这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啊。”

放猪的人说:“我是个放猪的,因为家里穷没有猪,就给人家放猪。猪多了主人就高兴,并且给的佣金就丰厚,否则就少。因此我放猪,觉到舒舒服服的,早晨起来就去放牧,让它们在草丛灌木中来回走动,让它们用鼻子拱东西吃,也不催赶它,一路游游逛逛的,一点也不感到放牧辛劳。这样猪还养的壮,主人也高兴,给我的佣金不会少。我西边邻居家的儿子看到我放猪赚钱多,想向我学习放猪的办法,我因为想独自放猪,没有把放牧的方法告诉他。邻居家的儿子不能使猪增多,主人责怪他,给他的工钱也常常不足。于是他就给猪修筑了像寝室一样的窝,把那圈墙修得高高的,把猪食槽子冲刷得干干净净,早晨就把它们放出去,太阳没落就把它们赶回来,选好的草给它们吃,不让它们吃污臭的东西。但是这样猪感觉不自由,反而都逃散到野外了。主人很生气就把他撵走了。

如今楚国的那些王公大臣就都像那猪一样,如果猪满足它们的意愿楚王就高兴,不能满意楚王就不高兴了,哪有工夫考虑其他的呢?如今先生你却想让他改变那样的心愿,而实行你的主张,如果他不听,这还是先生的福气啊。如果他听了你的话,但不等那话最后实现,而你的办法还没有见成效,就赶跑了楚王的猪,楚王就必定发怒,就会驱赶你。

从前商鞅就是用帝王的那一套办法劝说秦孝公的,等商鞅把称霸的手段告诉他时,还不到一个时辰,秦孝公就不自觉地移到他膝前求教,这是为什么呢?那些有功利思想的国君很少有不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所以不是像尧、禹那样,君王不可以和他论说道德,不是像汤、武那样的君王不可同他商讨仁义。如今的楚霸王像什么样的人呢?那些和他一起建立功业、计议政事的人,不是罪犯,就是杀人的亡命之徒,全是些心肠坏,野心勃勃,利欲熏心的人啊。而你要去和他们论道德讲仁义,这和给麋鹿披衣戴帽,并让它们和人在一起饮食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楚王又非得这样做不可,那岂不是违抗先生的精神而对道无益吗?况且先生的品德不如仲尼,就像天地之别啊。仲尼曾多次被诸侯聘请,但始终忙碌不安却无一同他合作,然后在匡地遭危难,在宋国被围困,在陈、蔡两地之间挨饥饿,几乎不免不死。现在楚王的威势,不能同孔子时的诸侯大夫相比,先生的行动,我从内心感到疑惑不解了。”

于是大家都说,狙邱先生有挽救时务的好心,但却不如放猪人识时务、知时势。

你看,如果把握不住说话的时机,不妨学学这位放猪之人的办法,三缄其口,闭口不言。有时候话说得不是时候,也会自取其殃,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在中国古代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

春秋时期,宋王有一次对他的相国唐鞅说道:“我杀了很多的人,但是臣子唯独却不畏惧我,这是为什么呢?”

唐鞅回答说:“您所治罪的,无一例外的都是坏人,坏人自然是要受到惩处的,好人当然不怕了。您要让臣子对自己感到害怕,就不要区分好与不好,不断地胡乱给他们治罪。如果这样,臣子们就会对您感到害怕了。”过了没多久,宋王杀了唐鞅。

唐鞅这样回答,自己惹祸上身,还不如不回答。唐鞅本来的意思是要表达宋王是一个好坏分明的英明君王,但他说话的时机和方式,都是不恰当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引来杀身之祸。看来,唐鞅是个不会说话的人,更是一个说话不择时机的人。

而有位妻子就很注意选择说话的时机,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琪有一次从股市回来,因为某种原因,把本来应该是赚到手的钱赔了进去,本想到家和老公聊聊,也好让老公安慰安慰自己,自己也就心安了。可是她到家一看,老公正愁眉苦脸地坐在那儿发呆呢,经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老公今天工作也不顺利,被老板训了一顿,心里正郁闷着呢。这时候关于股市的话就只能暂且放在肚子里存几天了,先把老公的情绪安抚平静再说。如果此时,再把这并不愉快的事一股脑地给抖出来,不便得不到丈夫的安慰,还极有可能使丈夫的闷气发到自己的头上,那可能就事得其反了。

如果时机掌握不好,会影响进言效果,也许一件好事也会办成了坏事。这位妻子很聪明,我们在说话时何借鉴一下这位妻子的做法呢?如果把握不好说话的时机,不妨持守老于世故的人的教训:“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那我们应该怎么把你呢?

第一、 向人进言,要善于察言观色,

向人进言,要善于察言观色,寻找最佳的时机。如果别人在高兴的时候,心情好的时候,说一点过头的话也不会有多大的问题,反之,如果对方那个心情不佳,一句话不投机可能就会引起轩然大波 ,所以,说话前要能够察言观色,把握住说话的机会。

第二、 学会等待时机。

有些人肚子里存不住话,想起一件事情,立马就要说出来,有时候就起不到好的效果。所以要学会等待时机,在最佳的时候说出去,就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如果不是最佳的效果,反而不如不说。

9. 有矛盾时一定要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