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能说会道办好事
15808600000027

第27章 摆脱尴尬靠的就是这张嘴(3)

保持沉默,不理睬他人对自己的无礼攻击,便是给他人最严厉的迎头痛击。沉默者每战必胜的原因,便是当对方急不可耐时,他们依然故我,显得相当冷静与沉着。

摩根用贬低来施激将法,挑衅者以激怒作为手段,可目的过于明显,忍功又不及对手,便只有败走的份了。

由此可见,保持冷静,保持沉默是最好的“盾牌”,即使“长矛”再锋利也无法刺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学会保持沉默,用沉默为武器来,是最好的选择。

在保持沉默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要分清问题的实质。

问题有原则性和非原则性之分,在非分则性问题上,我们可以保持沉默。但是,在原则性问题上还要保持沉默就是对那些错误者的鼓励和纵容。所以一定不能够保持沉默,要大胆的予以反击。

第二、 要分清敌友。

有些玩笑是善意的玩笑,或者他人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保持沉默,等待事情真相自然揭晓。但是有一些人就是纯粹出于一种恶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对于这种人,我们要坚决地予以反击,否则就会使他们得寸进尺,以后还会变本加厉的攻击他人。

7. 借力打力,无懈可击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交谈中。

在一场大学生辩论赛中,有一场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其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反方首先对正方发力:“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今天基本上任何一个中国人或者说任何一个种族的人都知道杀人者死,或者都知道杀人是不对的,“知”是如此容易,那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无法克制内心的欲望而去杀人呢?所以说“行难”啊!

正方平静应对,借力打力,把对方的球给抛了回去:“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

当反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借助对方的论据,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其实,“借力打力”这种方法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广为应用的谈话技巧。

昭公十八年。郑国发生火灾。为了防备敌人和歹徒趁机作乱,趁火打劫,子产就分发武器来加强戒备。

没想到,这一来邻国晋国驻守边境的官吏竟指责说:“郑国有了火灾,晋国的国君、大夫都不敢安居,占卜占筮,奔走四方,遍祭名山大川,不敢爱惜牲畜玉帛,郑国有7火灾’是寡君的忧虑。可是,执事您却大发武器登上城楼’究竟打算拿谁治罪?边境上的人都为此害怕,不敢不向您报告。”

子产听后回答说:“正像您说的那样,敝邑的火灾是君王的忧虑。敝邑的政事不正常,上天已降下火灾。我们更害怕邪恶的人乘机打敝邑的主意,再次对敝邑不利,更加重君王的忧虑。如果将来有幸不被灭掉,那还可以解释;如果将来不幸被灭亡了,那么,君王即使为敝邑忧虑也来不及了。郑国如果遭到别国的攻击,只有希望取胜或投奔晋国。现在我们已经臣服了晋国,岂敢有三心二意?”

郑国的举措,纯属郑国内部事务,本来用不着别的国家说三道四。可是当时晋强郑弱,得罪不起。所以,子产在回答时充分注意避免激化矛盾;而且,为了巩固双方的“和平共处”,他巧妙地把颁发武器以防备“乘机打敝邑主意之人”的正当理由与对方的话挂上钩。经过解释,不但字字在理,而且处处借住对方的话语,为对方所言的君王忧虑着想,实属滴水不漏,无懈可击;再在结语进一步说明郑国对晋国的依赖关系和忠心不二,从而有效地打消了对方的疑虑。

由此可见,借力打力实属一种巧辩,不直接用自己的话来与对方争辩,而是借用对方的言论或他人的言论来作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改变对方的观点,达到自己的目的。

春秋时,许琯劝说魏王时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招。

魏王一时心血来潮,要建造一座很高很高的台阁。在魏王的设想中,这座高台的高度恰好是天与地之间距离的一半。魏王给这座高台起名叫“中天台”。

明眼人一看都知道这个决定是一个很荒缪的决定,纷纷前来劝阻魏王。魏王感到非常生气,他传下命令说:“谁要再来反对我的决定,一律杀头!”这样,大家都不敢再说什么了。

这一天,许绾背着筐,拿着铁锹到王宫来求见魏王。他对魏王说:“听说大王要建一座‘中天台’,我愿前来助大王一臂之力。”

好不容易见到有人愿意帮助建造高台,魏王感到很高兴。魏王问他:“你怎样来帮助我呢?”

许绾说:“我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我只是能帮助大王您谋划谋划建台的计划。”

魏王连忙高兴地问他:“你有什么好主意?快说来听听。”

许绾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我看咱们首先得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魏王感到很不理解,他疑惑地说:“你这是什么意思?建造楼台和发动战争有什么关系?”

许绾说:“大王您好好想一想。我听说天地间相距一万五千里,中天台的高度是它的一半,那就是七千五百里,要建七千五百里高的台,那么台基就得方圆八千里。现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远远不够做台基的。古时尧、舜建立的诸侯国,土地一共才方圆五千里。大王要建中天台,首先就得出兵讨伐各诸侯国,将各诸侯国的土地全部占领。这还不够,还得再去攻打四面边远的国家,得到方圆八千里的土地之后,才算凑齐了做台基的土地。另外,造台所需的材料、人力,造台的人需要吃的粮食,这些都要以亿万为单位才能计算;同时,在方圆八千里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种庄稼,要供应数目庞大的建台人吃饭,不知道还得要多大的土地才够用呢。所有这些,都必须先准备好了,才能动工造高台。所以,您应该先大规模地打仗。”

许绾说到这里,魏王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魏王当然是放弃了造“中天台”的想法。

许琯通过魏王的要求,给他设想了一下建造一座大到天地之间距离一半的高台,通过这个要求,各位王描绘了一幅基本不可能实现的景象,用魏王自己的话堵住了自己的嘴,可以说是借力打力的典范。

使用借力打力技巧时,要注意这几点:

第一、 首先要吃透对方的观点。

借力打力的技巧借得就是对方的观点,所以要吃透对方的观点,找到对方观点中漏洞,这样才能够“不击则已,一击必中。”

第二、 找到对方的漏洞。

有句话叫做“蛇打七寸”,就是要抓住要害,在利用借力打力的时候,也要注意抓住对方的要害,一言中的,使之没有反驳的能力,这样就达到了自己的根本目的。

第三、 顺着对方的话语来个扩大发挥。

借力的关键是能够借上力,这就要要对方的话里便要有一定的漏洞。我们就要抓住这个漏洞,顺着他的意思,给他无限放大,使他自己发现自己的谬误之处,这样就会顺利的说服对方,达到自己目的。

8. 有时不妨说点糊涂话

相传包拯初任定远县县官的时候,曾经断过一件悔婚案。主告人李侃从小与王氏小姐订婚,正当李家筹办婚事即将迎娶新人之际,一场大火将李侃家产烧得精光。于是,嫌贫爱富的王小姐赖了婚,与财主翟员外之子翟秀才订了婚。李侃到县衙状告王氏。了解实情之后,包公心生一计,他让翟、王、李三人依次跪下,前头是翟秀才,中间是王小姐,最后是李侃。这时,包公开言道:“今日由王小姐自择夫婿。公堂之上不得戏言!王小姐是愿与前夫结婚,还是与后夫结婚?择谁是谁,不得改口,落墨为凭。”王小姐抬头一看,翟秀才正站在自己前头,于是脱口而出:“大人,小女子愿与前夫结婚。”包拯让三人落了手印,便哈哈一笑:“好!好!王小姐到底慧眼识人,不嫌贫爱富,可敬可嘉!李侃,你把她带回去成亲吧!”等王小姐醒悟过来,已是无法挽回了。

原来,包拯巧妙利用了糊涂话,将“前边的夫君”理解作“前任的夫君”,使王小姐有口难辨。

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糊涂语言有着广泛的使用。经常碰到一些很尴尬的场景,这时候,糊涂语言就派上了大用场。

有一次一家旅馆招侍者,前来应聘的人很多。老板想考考他们:有一天当你走进客人的房间,发现一女客正在裸浴。你应该怎么办。

众人都抢着回答,有的说“对不起,小姐,我不是故意的。”

有的说“小姐,我什么都没有看见。”老板听后不停的摇头,这时一个小伙子走上前说:“对不起,先生!“结果他被录用了。

这个小伙子就是巧妙地利用胡涂语言,得到了老板的信任。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碰到一些不能直接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一时无法回答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时候,可以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进行答对。

阿根廷著名的足球运动员迪戈·马拉多纳在与1986年的世界杯上和英格兰球队相遇时,打入的第一球,是“颇有争议”的“手球”。据说墨西哥一位记者曾拍下了“用手拍球”的镜头。

后来,有一位记者问马拉多纳,那个球到底是手球还是头球时,马拉多纳机敏地回答说:“手球一半是迪戈的,头球有一半是马拉多纳的。”马拉多纳的回答故意装糊涂,但是却颇具心计,倘若他直言不讳地承认“确系如此”,那么无疑承认了这场比赛的不公正性。但如果不承认,又有失足球明星的风度。这妙不可言的“一半”与“一半”,等于既承认了球是手臂撞人的,颇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将气概,又在规则上肯定了裁判的权威,具有君子之风。

由此可见,在与人交流时使用糊涂语言的重要性,在与人家交谈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用处,就是能够使用糊涂语言给人台阶下。

某学校的一位老师偶然发现有几位同学正拿着一枚实验室特有的凸透镜在阳光下玩耍。刚好学校的实验室丢失了一枚凸透镜。这时这几位同学们发觉了老师,神情非常惊慌,老师肯定了自己的判断。

但是老师并没有责怪他们,而是笑着说:“哟,这透镜找到了!谢谢你们!昨天我到实验室准备实验,发现少了一枚透镜,我想大概是搬迁过程中丢失了,我沿途找了好几遍都未能找到,谢谢你们帮我找到了这枚透镜。这样吧,你们继续作试验,下午还给我也不晚。”

这几位同学们也送了一口气,连忙答应了下来。下午,这几位同学果然把凸透镜送过来了。

这位老师很聪明,他故意装糊涂,误以为他们帮助自己找到了透镜,将责怪化成了感激,自然令学生在摆脱尴尬的同时又羞愧不已,老师的目的也顺利地实现了,同时也闹得维护了学生们的自尊心。

由此可见,有时候装装糊涂样、说说糊涂话还是很有用处的。但是,这里面还是大有学问的。

第一、 说糊涂话要讲究场合。

说糊涂话和保持沉默一样,该讲真话的时候就不能够装糊涂,如果到了刚讲真话的时候还装糊涂,那就会犯原则性错误。

第二、 说糊涂话要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