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桥
15813600000017

第17章 英国中学教育小记

2003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由英国“盖普”项目组织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英国任教和生活了将近一年。在这一年中,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英国丰厚的文化底蕴,亲身体验了极具西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对英国的中学教育教学体制有了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

我所任教的学校位于离英格兰西北部彻斯特郡约七英里的一个叫摩尔帕斯的小镇,它是彻郡一所较有名望的公立学校,有年龄在11~18岁之间的学生1100多人,专职教师70多名,相当于中国的完全中学。该校以语言教学为特色,每年都引进国外助教,外语种类多达六种,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语以及汉语。该校汉语教学已有较长的历史,我是该校的第七位中文老师。我的主要工作是给八至十一年级的学生上汉语课,同时还兼任十一、十二年级的体育课,以及担任七年级一个班的副班主任。

英国的老师和学生

在绝大多数英国学校,教师的教室是固定的,也是老师的办公室,而学生则每节课变换教室。为了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每个任课教师都会根据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很生活化,随意而不缺情趣。很多老师要承担各个年级、不同水平、不同学科的课程,一般每周每位老师有20节左右的课务。我任教的学校每天早晨上课之前,所有老师都要参加一个15分钟的短会,主要是布置当天的有关工作,通知有关事宜。其中主要内容之一是各任课教师总结前一天学生在校的表现,通报需要隔离的学生名单。隔离是学校惩罚严重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学生的手段之一。整个年级被隔离的同学都集中在同一隔离室,科任老师给隔离学生布置当天的书面作业,并有专门的老师进行监管。会议结束后,班主任回自己教室对全班同学进行逐一点名,然后进行“说教”,把前一天同学们的行为表现总结一番,并提出改进意见和要求。班主任一般都是阅历广、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有威望的中老年教师。

学校对教师们的穿着有严格的规定:男教师必须穿西服,打领带进教室,夏天也要穿衬衫,打领带;女教师要求穿套装。教师不准在校园内吸烟,吸烟者必须走出校园,在学校外围或在自己的轿车上吸。在校期间教师不能任意地使用手机,手机必须处于留言电话状态。教师的言行举止无疑为学生树立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榜样。

学期结束,所有任课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学业情况及其该学科的发展潜能进行综合评价,并写上一段评语。每科成绩,都是将其平时的学习表现联系起来综合评价的。十三年级的学生(相当于中国的高三学生)中学毕业成绩如果得到四个“A”,据说就有望为牛津、剑桥大学等名校录取。我曾问过他们的老师是否会给自己的学生打偏高的成绩,他们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不公平,欺骗了很多人:第一是自己的良心;第二是后面教他的教师;第三是导致学生走向社会的能力低下,既害了学生本人,也有害于他人、社会。“诚信”是教书育人的第一要素。

学校开设的课程

不同于中国,英国的普通教育共分为三个部分,小学(5~11岁)、中学(11~18岁)和高等教育,其中5~16岁为义务教育。中学教育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相应有两套正式的考试。第一次是完成四年相当于国内中学的教育后,也就是16岁时必须参加一次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SE),考试结果分为A 到G共七个等级。16岁之后,学生可选择参加工作,或进一步升入大学的A_LEVEL(高等程度会考——相当于中国的高考,为期两年)学习。学习A_LEVEL的条件是GCSE必须有5门在C级以上。这个阶段,学生一般选择3~4门自己喜欢的科目继续学习。将来升入何种大学的何种专业,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选择的科目的成绩。

学校实行分层次教学。学生进入中学首先要进行智商测试。智商低下的,学校将为其开设一些简单实用、贴近实际生活的课程,并有专门的教科书和专职老师,有时老师面对的学生只有三五个。

中学开设的课程有:英语、数学、科学、外语、设计与技能、宗教、历史、地理、音乐、体育、艺术和PSHE等。除了宗教、设计与技能和PSHE以外,和我国的中学课程大体一致。

英国中学都开设了一门宗教课。本来宗教信仰是个人的事情,每个人的信仰通常随家庭习惯,为什么让学校开呢?原来,在英国人看来信教是他们生存所需。英国的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都很虔诚信教,年轻人在这方面的意识往往需要靠学校来帮助强化。所以每个学校开设的宗教课类别,一般应当地社区和家长要求所定。这也说明,英国的家长和社会很信赖他们的学校教育。

最近一两年,学校开设了一门思维技巧课程,专门对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在七、八年级中开课,只有20多人参加。他们认为将来的科学家、思想家和高尖端人才就可能出自于这些人当中。英国人很清楚他们的国家经济已远不如当年,他们在搞教育改革,非常注重实效。有位中学校长说,我们不能希望人人都爱数学,都成科学家,但我们决不放过有这种可能的天才;人类要求生存,世界要求发展,要有更精明的科学家、思想家,才能与时俱进。

思想道德文化教育

学校每周有一堂思想政治课,他们把它叫做“公民课”,主要由班主任主持。公民课形式多样,主题丰富。比如“性”教育课,班主任会通过直观、形象的录像,给学生展示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教会学生如何健康、快乐地度过青春期,让学生受益匪浅。比起我们中国的“性”教育课,他们的方法显得直观,明了,更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

学校每周要进行一次年级集会,主要由校长负责主持,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主要内容有如何遵守校规校纪、社会公德,以及结合当前社会时政和国际局势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教育。2003年,西班牙马德里火车爆炸事件发生后,学校将集会礼堂装点得非常肃穆,每位学生手捧点燃的蜡烛,倾听校长的演讲,共同悼念那些在事件中死去的无辜者。场面非常感人,在那样一种氛围中每位学生心灵都会得到一种洗礼,并树立与恐怖主义者斗争到底的信念。在我参加的所有集会中,学生都是秩序井然,排着长队一一进入礼堂,绝对没有拥挤的现象。在集会过程中,几乎没有一位同学会在私下里讲话,体现了学生在公共场合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良好素质。

每逢感恩节来临之际,学校将组织全体师生向社会福利院的孤寡老人捐献食品,而且在礼堂举行盛大的捐赠仪式,通过该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和爱心教育。学校会不定期地组织一些舞会和晚会,所有参加活动的同学和老师都要买票进场(表现差的或受过学校处分的同学将被取消参加该类活动的资格),所有收入都捐献给学校或者社会慈善机构。每逢圣诞节来临之际,全班同学互赠卡片和小礼物,写上自己对老师以及对同学节日的祝福。

在英国教育看来,公民意识和公民义务,都必须为即将成为公民的中学生所必备。学会生存的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化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而这些,并非一天两天能学会,也不是死记硬背几条道理能做到的,需要从小调教、陶冶和长久的行为养成教育。看来,英国人与人交往的温而不冷、谦而不卑、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英国人讲究诚信,尽守其职,合作而非干涉的处世态度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他们教育的结果。

课外活动、户外活动、国际交流

学生下午三点半放学后,可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兴趣活动课,如体育、音乐、绘画、戏剧表演等。每逢周末,学校将组织种类繁多的集体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观赏国家公园、游泳、打保龄等。学校每学年都有一个活动周。我曾随七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一学生)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周的户外活动。活动基地设在北威尔士一个风景如画的岛屿上,是专门为培训学生生存能力、动手能力而设立的。那里既可提供几百名师生的食宿,又可提供各种活动所需的设备和场地,并有专业人士为活动作安全技术指导。活动形式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游戏、帆船、乘木筏(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木筏都需要小组成员自己动手制作,制作木筏的材料是麻绳和塑料桶)、参观海洋公园、环绕岛屿的徒步行走、攀崖等。

其中攀崖是最具有挑战最危险的一项活动。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我们到达爱尔兰海边时,天灰蒙蒙的,还刮着大风,冻得我全身发抖。我们要沿着海崖攀爬很长一段距离,攀爬点贴近海平面,稍有不慎,就会滑进海里。而且海边的岩石非常锋利,一不小心手就要被割破。最令我胆战心惊的是要钻过海边的一个岩洞,该岩洞的入口在海水里。同学们都毫不畏惧、勇敢地跳进冰冷的海水钻了进去,最后的障碍设在两座悬崖之间,唯一的通道是一根缆绳,底下是波涛汹涌的海水,必须用力抓住缆绳,一步一步往前挪方能到达对面的目的地。由于身体重心向下,很多同学到达中心的时候,经过很长时间的挣扎才能到达对岸。这是对同学们体力、意志力和胆量最严酷的考验。但所有的同学都毫不惧怕,一一过关。一天下来,大家已是精疲力竭。本想晚上可以早点休息了,但夜间还要参加种类繁多的集体活动,如迪斯科舞会、时装表演、游园活动、各类兴趣班等,一直延续到晚上九点。一周的活动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放松了心情、感受了乐趣,而且还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勇敢、学会了生存、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合作。真可谓是寓教于乐啊!

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会不定期地组织老师、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使学生树立融于国际大环境的意识。在我任教的一年中,学校曾组织学生去俄罗斯、法国、冰岛、阿根廷、中国交流,学校也接待了来自法国、荷兰以及中国上海的访问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