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桥
15813600000042

第42章 感受日本交通

2007年7月31日,有幸参加了包括浙江衢州二中的33名师生在内,为期一周的浙江省人民对外友协组织的访日交流团。去日本之前,就听朋友说:日本的交通值得一看,东京的人口密度比上海还大,但你几乎看不到交通拥挤的现象。这可能吗?

在去日本的飞机上,这个日本交通的疑问还在我的头脑中不断出现。日本公共交通由航空、铁路新干线、轻轨、地铁、公交汽车、出租车等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发达程度早有耳闻。可是日本的汽车保有量位居世界第二,人口密度如此之高,而城市交通还能井然有序实在让人难以想象。

一下飞机,日本对外友协的平野一惠次长和她的同事已经在等着我们,立马坐上了专门接送我们的大巴车(在日本停车管理是比较严格的),一出机场就上了两边有着高高护栏的高速公路。可是这高速公路也太小了,难怪日本对外友协的朋友要求我们不要打开车窗,不然就有被护栏或对面行驶车辆刮伤的危险,两边实在是太近了!车辆很多,但一路上的确没有碰到塞车。

大巴进入东京市区已经夜色降临,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加上大量的霓虹灯,还有时不时出现的轻轨让人眼花缭乱,难怪对外友协的朋友说东京的老资格驾驶员也都要使用GPS才能在市区安全行驶。进入市区繁华路段,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正常指挥,斑马线附近的行人个个遵守规章,的确给人一种井井有条的感觉。认真寻找也没有看到交警的身影。

晚饭后,和两位同事决定出去转转,看看东京的夜生活。可是日本一到晚上八九点钟,街上除了饭店基本上全都关门了,只好到东京的小弄堂里转悠。我说是小弄堂,其实都是至少可以开一辆汽车的柏油路,路面上交通标志应有尽有,路两边自动收费的小停车场可谓是五步一岗四步一哨(给人的感觉拆了房子修成停车场就能挣钱)。雨后的空气中带着一丝我国江南城市的气息,我们的漫步好不惬意,可是总有汽车停停开开地跟在我们的后面,我们已经走在很边上的人行道区了,怎么回事啊?根据我们的“研究”,这可能是日本的交通习惯——车让行人(后来经对外友协的朋友解释,证明我的“研究成果”是正确的)。更好玩的是,日本驾驶员在小弄堂的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一定会停车再行,哪怕是路上空无一人,他们也是照常如此。

县际高速公路(日本县的级别就相当于我国的省级)的确比我们下飞机时的高速公路宽了好多,但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单向两、三车道。有意思的是高速公路上不断有高速摩托车行驶,发动机声音很大,轮胎特粗,速度一般比一百多码的汽车还快。

日本的自行车也很多,好多街道两边都有自行车停车区,稍微旧点的自行车并不多见。这些自行车在露天雨淋下没有看到有什么锈迹,很多车后还巧妙地夹着一把雨伞。问过才知道,在日本偷自行车比偷汽车判刑还要重。

在短短的一周里,对日本的交通并没有全面的感受,只是有点瞎子摸象的感觉。倒是因特网上的一小段议论引起了我不小的关注:日本人开车不争抢,也根本不需要争抢,因为他们的整体交通素质确保所有交通参与者在遵守规矩的同时能够享受效率与公平。在这个前提下,大家开车以让为主,从不斗气,如偶尔有车辆插队,队里的车大都会让行,绝没有死死顶住不让进的情况,因为若非紧急情况也不会有人加塞。即使被极个别的危险驾驶行为侵犯,司机最多不过是短促地鸣笛,这也是日本街道上少有的喇叭声。闪烁远光灯的意思不是警告和要求对方避让,而是“您先行”。受到礼让后,驾驶员或是打一下“双蹦灯”表示感谢,或是招手甚至转身点头致意。

其实,我觉得日本交通顺畅还是有一些原因的。听日本导游说,在日本大部分厂长和经理都是坐地铁、轻轨或公交车上下班,因为停车费用实在是太高了,坐出租车又被认为是非常奢侈,而单位的轿车都不能用于上下班,一般老百姓出门也就可想而知了。虽然日本人可以轻松拥有轿车,但并不轻易使用,主要是用于节假日出游。我见过的出租车驾驶员全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开车都非常非常稳重。由于出租车驾驶员的工资低于社会的平均工资(据“日本出租车协会联盟”东京分会统计,日本出租车司机平均每年能够挣到340万日元,约合24万元人民币,比日本所有工人的平均工资低38.8%),年轻人当然就不太愿意干了。所以我认为地铁、轻轨和公交车等公共交通的大力发展,再加上自行车的鼓励使用,是日本交通达到目前状态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