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我心中的太行山
15813800000010

第10章 向往太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第一次知道太行山缘于愚公移山的传说。据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四大远古传说皆发源于太行山,但我更喜欢愚公移山的传说。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人最初总是敬畏大自然的,雄奇高大的群山当然也在其中,太行山亦如此。当愚公和它正面接触时,渺小的愚公不想退缩,却要率领全家去正面解决大山阻难的问题。

我总以为愚公移山的传说沉浸着浓郁的生活味道,散发着扑面而来的中国大家庭的芳香。这个家庭由年近九十却依然精神矍铄、头脑清晰的智者型老人掌管。老人非常民主,遇大事即召开家庭会议商议,移山虽有异议,但最后获得多数人同意。决议一旦形成,立即投入实施,无论他人如何讽刺讥笑,不仅毫不动摇,还坚决予以回击。假如,我们把传说中感动天帝的最后一段删去,你能说这是神话传说吗?太行山是有精神的,太行山精神最早是由愚公打下的基础,这种精神就是遇到困难和矛盾不畏惧、不退缩、不抱怨,而是直面它,解决它,这是真的勇士直面人生的态度。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在太行山上》是我儿时唱过的歌,这首歌让我理解了什么叫荡气回肠。我上小学时,文革刚刚结束,那个时候凡事都说要拨乱反正,音乐课上的拨乱反正是从改唱文革前的歌曲开始的。记得那时有一位音乐老师,是个中年男士,个子矮矮的,胖乎乎的。可不要看个头矮,他胸腔里发出的声音却洪亮而高亢。他特别喜欢教我们唱老歌,都是些激昂、向上且抒情的歌曲,唱的时候,自己首先沉浸在旋律之中,一唱立马就旁若无人、激情澎湃,往往一下就感染了我们这些学生,所以他教的歌曲令人难忘,《在太行山上》就是其中的一首。

太行山离我生活的陕南秦巴山区虽然十分遥远。但是在自由之神的召唤下,曾经有一支陕南的抗日部队却开赴山西前线。1937年初,这支名为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部队奉命离开陕南,进驻甘肃庆阳驿马关,编为红十五军团警卫团。“七七”事变后,该团主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5师344旅警卫营,东渡黄河,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在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中英勇杀敌,许多官兵牺牲在战场。由于从家乡开拔出去的这支部队的官兵们英勇作战,家乡后来被定为革命老区,而且产生了何振亚、沈启贤、扬弃三位将军。由此,我想起了20多年前在中国画杂志上看到的一幅人物国画,画面上一批太行山抗日将士被纵向拉高,像一群立体的石雕,形象高大,有棱有角,仿佛由巨人铸成的铜墙铁壁。

自由之神,纵情歌唱;千山万壑,铜壁铁墙,这是太行山精神的千古绝唱。自由之神是民主之本;歌唱自由,道出了反对外来侵略的缘由。我们高举民主、自由的旗帜,我们就有胜利的必然结果,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由这首歌传送颂出的太行山的另一种伟大精神。

红旗渠和挂壁公路是新中国成立后太行山的另一道风景,但与其说是风景,不如说是太行山人文精神的延续和发展。红旗渠,这条上个世纪60年代历时十年多的建设工程,对出生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影响是深远的。据说建设红旗渠的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红旗渠因而被称为“世界奇迹”、“人造天河”。

挂壁公路,就是在悬崖上开凿的公路,其间隧道占据了很长的部分。如果说红旗渠是国家投资建设的伟业,那么这些壁挂公路就是由当地农民几代人经过几年十几年艰苦开凿,用钢钎铁锤一寸一寸,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据说这种公路在太行山较多,被网友、驴友们在网络广为流传的就有梯后公路、窑洼公路、锡崖沟公路、昆山公路、回龙公路、郭亮公路等挂壁公路。

我很感慨,既然太行山中这些开凿挂壁公路的地方都是些条件艰苦的深山,为什么没有多少农民愿意移民搬迁,也没有什么人说这里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在市场经济下,当地的农民依旧是面对困难,既不退缩,也不回避,照样是迎难而上,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善条件,他们由此被人们誉为“现代愚公”。我以为太行山的现代精神,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被外界华丽所干扰,不被自身环境所压倒,依然不畏困难,坚韧不拔,敢为天下难,建设好家园。

甲申年“七一”,穿过壶口瀑布附近的跨黄河大桥,我从陕西进入山西,第一次踏上山西的土地。黄河在这里猛然跌落,浑黄的泥水上下翻滚,左右穿插,错落飞溅,河风大作,泥点飘衣,吼声鼓耳,对面不闻。离开壶口,车盘绕至山顶,站在原上,极目远眺,沟壑切割剧烈,山恋叠障,关山万里,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突然想到徐悲鸿油画《愚公移山》中的人物,精壮男儿,展露肌肉,猛力挥锄;妇孺老幼,面带微笑,一起劳动。这是一片不屈不挠的国土,这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土地,这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家园。

太行山精神不仅仅是太行山人的,它属于整个中国。

作者:胡树勇

地址:陕西省石泉县政府院内县作家协会

胡树勇,男,陕西省石泉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西安创作基地特聘创作员。有散文集《守一不惑》《江汉清音》《鸟倦知还》等8部个人著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