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我心中的太行山
15813800000024

第24章 天下铁脊太行山

历代典籍将太行山尊为五行山、皇母山、女娲山等。战国时期荀子解释太行山上的“上党”是“与天同党”;宋苏东坡云:“上党从来天下脊”;元代熊戴赋诗云:“天下多名山,太行居第一。泽潞伯仲间,上党天之脊。”太行之名,名贯古今;太行之尊,在于王莽岭。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其毗邻帝都王畿文明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太行山逐渐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人文印记,凸显出它高人一等的历史地位。

著名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诞生在王莽岭一带。王莽岭“千沟万壑、铜壁铁墙”的地理环境曾给冼星海和桂涛声以极大的创作灵感和战斗豪情,在中华民族国破家亡之际,他们用心血写出了全民族的呐喊和抗争,真实地反映了太行军民的昂扬精神面貌,并以战斗的姿态成为插入侵略者心脏的一把钢刀。“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太行军民一致抗战的热烈场面怎不让人心潮澎湃?“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这发自内心深处的吼声怎不振聋发聩?怎不叫任何侵略者心惊胆寒?

王莽岭是太行精神的最好象征。建国六十周年,抗日战争纪念馆将王莽岭刀劈斧削的倚天绝壁隆重地布置在序厅正面,它以自身的魅力激起了亿万华夏儿女的报国热情,尤其体现了太行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它是太行山军民向天而歌的冲天号角,它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洪钟大吕,它是民族抗战的英雄史诗。它亘古地昭示后人,这里是英雄的太行山,英雄的王莽岭,英雄的土地和人民……

太行至尊——王莽岭正好耸峙在太行绝顶之上,山形地势撼人心魄。如果把太行山比作一条腾跃的巨龙,那王莽岭就是高昂的龙头,其险峻、峭拔之壮观,完全可以雄视太行,鸟瞰中原。王莽岭拔地而起的巨大落差形成了特殊的景观气候,云蒸霞蔚,碧水金山,倏忽变化,白云苍狗,真可谓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奇峰峭壁、云海幻影、绝顶日出、佛光异象、清凉圣境、酷暑无蚊、林海松涛、雾淞冰挂、山谷回声被称为王莽岭“九绝”。

自秦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一直向南迁徙,当那些草原铁骑飓风一般,从内蒙古高原和山西高原驰骋而来,他们在这里勒住了马头,仗剑俯视脚下的中原。就这样,中原被他们收入囊中。岁月的车轮无情地碾过,但“太行从来天下脊”、“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历史古训却被后来者一次次在这里证明。汉高祖“得天下”,汉光武“复天下”,魏武帝“争天下”,唐太宗“兼天下”,宋太祖“夺天下”,无一不看中这块土地的战略地位。

王莽岭正是因“王莽赶刘秀”的故事而得名。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率领大军围追刘秀到此,两军交战数十次,刘秀兵败,藏在农夫的犁沟里躲过了追兵。不久,人困马乏的刘秀又昏倒在桑树下,幸得桑葚不断落入口中才活了过来。刘秀得山民和桑葚之助,精神大为振作,孤身从王莽岭东崖逃脱后,重振军马,终于击败王莽,建立了东汉。刘秀称帝后,在王莽岭建庙封赏,香火不断,至今王莽岭一带还有自汉代留下的许多传说和遗址。山上关隘和险绝之处为历代兵家争战之要塞,留存的遗址、遗迹分布山上各处,构成了一处处古代军事遗址景观。与天险奇峰、绝壁栈道、王莽岭风光融为一体,是考察历代军事文化,研究古代晋、豫、冀三省有关战争史实的活地图。虽说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铎鸣,但一股英雄气驰骋在山脊之上,勾勒出一道探险寻踪荡气回肠的历史风景线,印证着传说中的帝王旧事。

王莽岭还有一处文化圣地——抚琴台,传说是俞伯牙抚琴之台。春秋时期,晋国琴师师旷操琴于王莽岭,创作出了历史名曲《阳春白雪》;楚国琴师俞伯牙于王莽岭拜师旷为师,也才有了《高山流水》这样的历史名曲。而在王莽岭山脚下的辉县,曾经是魏晋南北朝时最有名的士大夫竹林七贤隐居的地方。在他们中间,有大音乐家嵇康和阮籍、阮咸叔侄。嵇康最喜《广陵散》,阮咸发明了后人以他名字命名的“阮”这种乐器。他们都喜好带着琴弦周游四方,谁又能说这里不是他们作诗抚琴的地方呢?此台悠然独立于众峰之中,想那飘逸儒雅之士,在此山中抚琴弹奏,清逸之音回响山间,这份情、景、人、曲的融合,怎不叫人遐想?

金元时期的一代文宗元好问求学陵川,几度登临王莽岭和箕子山,写出了《琴台》、《箕山》等诗篇,扬名文坛,深得礼部尚书赵秉文的赞赏,以为近代无此佳作。于是名震京师,被人目为“元才子”。元好问那句流传千古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也是在太行山上熔古铸今,赴并途中睹物伤情写的。也许正像元好问所写的“千秋万古,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那样,世纪之交的2000年,在首届王莽岭诗会上,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李锐在饱览了王莽岭大好风光后,激动地赋诗赞曰:

“不登王莽岭,岂识太行山?

天下奇峰聚,何须五岳攀!”

也许,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们,无一例外,都会在登临太行至尊王莽岭后,以此光风霁月的胸怀,兼济天下的理想,下太行,过大河,直抵京师,书写一段人生传奇和旷世功业!

作者:张建军

地址:市旅游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