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王家大院
15819100000013

第13章 聚族而居恒贞堡

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营造背景能够为建筑带来不一样的气质。就王家大院的三大组成部分而言,恒贞堡聚族而居,以防为要;视履堡自立门户,重在生活;孝义祠则为旌(jīng)表敕建,显得庄严肃穆。在汉文化圈的大范围之内,能够显示身份的木构建筑和作为黄土高原民居核心的窑洞在此相遇,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建筑体系。

恒贞堡建于乾隆初年,是一座聚族而居的堡院,其中生活了30多户人家。堡院以防御为重,充满阳刚之气,从而更加契合龙的象征。恒贞堡外观宏伟凝重,内部院落以前后两进者居多,按前堂后寝的格局布置。与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创建拱极堡碑》对照可知,堡内用地早在开工前就已按户头分做十余份,每户要出银200两左右作为建堡之用。碑文还详细记录了堡墙和堡内道路的尺寸、每户的宅基位置和面积等,显示出明确的统筹意识。围绕院落的房屋在整体上保持着相近的风格,构成了空间连续和统一的规律性特点。这种一致性使整个堡院庄重谨严,在缓缓上升的坡地上展现出磅礴的气势。

恒贞堡的选址占尽地利,所谓“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之说在此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堡院可借面南而获取充足的阳光,靠背山而抵御冬季北侵的寒流,凭坡上植被而拥有理想的生态环境,因近水而得享夏季逆流而上的清凉南风。此外,坡地建宅在防涝的同时还便于居高临下,层层设防,使主人得以高枕无忧。

恒贞格局

恒贞堡四周的围墙高约10米,宽阔的墙顶厚约2米,设有垛口和马面,可供家丁往来巡查。马面的间距约百米,按弓箭60米的射程计算,中央刚好构成了火力封锁。堡院目前仅在南向留有一道居中的堡门。而据当地居民讲,原先由此直到堡院东南的怀远堂之间还建有两道堡门,足见其防御体系之严密。厚重的堡门一旦关闭,整座堡子就成了一个森严的壁垒。在城墙般牢固的堡墙之内则是另外一番天地。一纵三横四条道路组成一个“王”字,它们串通起一套套精美的合院,一系列丰富的空间组织使人回味无穷。堡墙北端一座亭台突兀而起,与堡门遥遥相望。从这里放眼望去,错落有致的屋宇簇拥着挺拔的文笔塔,袅袅炊烟掩映着粼粼的波光,平展的田野缓缓消逝在层叠的山峦之中。此山此水似远也近,使主人虽身处桃源却无隔世之感。为免远去取水的不便,堡院南端还开挖了东西两眼水井。这堡门、水井和纵横的道路宛如龙头、龙眼、龙身和龙爪一般,纵巷间铺砌的大块卵石则使“龙身”更为形象。至于龙尾,原是堡墙后一株苍翠的柏树,可惜如今已荡然无存了。

绿门院

绿门院是乾隆时期修编《王氏族谱》的十六世王中极的旧居,也是恒贞堡内颇为典型的一套宅院。其前院乃是男性的社交空间,这里类似男子的起居室,全部采用单层木构建筑围合。木构建筑在以窑洞为主的地方建筑群中颇为突出,其间架数量在等级分明的社会中又进一步显示出主人的地位。王中极晋封中宪大夫,为正四品官职。根据清乾隆《大清律例》规定:“三品至五品,厅房五间七架……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绿门院大门五间,显然有僭(jiàn)越之嫌。然而,其稍间以砖封堵,看似三间,成为静升村常见的做法荣赴千叟宴,因此,院为绿门也理所当然了。绿门院厅堂采用三间,反而比规制略显收敛。厢房采用能使屋顶坡度增大的单坡,恐因静升夏季降水量大。民国耿步蟾《灵石县志》就有所谓“大暑小暑,灌死老鼠”的说法。需要注意的是,木构建筑的主要用途是装点身份,因为它们没有窑洞那样的御寒能力,也难以适应当地的环境。

后院是女主人的天地,围合院落的建筑均为二层。在清乾隆《大清律例》中虽有“房舍并不得施用重拱重檐”的规定,但“楼房不在重檐之限”。院中正房下部锢窑(内土外砖的窑洞),上部木构,俗谓“下窑上房”。其东西厢房则为砖木混构。后院的布局已成定式,按礼法,正房首层居长辈,二层供奉祖先;晚辈分列两厢,千金则栖身绣楼。绣楼与其下的窑洞或砖房相比单薄了许多,抗寒能力和朝向均不理想,且通常不能自由上下,成为旧时女性地位的体现。嫁入王家的儿媳可以在院落里稍作走动,但她们在周边看到的装饰大都具有显著的教化作用,明确了女性作为贤妻良母的社会要求。频频出现在窗扇上的童子、莲花、二十四孝故事等均属此类。除去对妇女的教化之外,一品清廉、辈辈封侯等均属社会为男性指引的理想生活。绿门院中著名的木雕“满床笏”,堪称其中的代表。在士绅的宅院中,诸如此类的装饰无所不在,以先入为主的手段使孩童自幼便对儒礼的引导了然于心。

冬暖夏凉的窑洞是静升居住形态的核心。对院中的住户而言,火炕绝不是单纯的“床”,它足以囊括日常生活中的各项要求,从而成为家庭活动的中心。在窑洞里,无论是空间安排、各色家具,还是室内装饰、特殊构造等也都以火炕为中心。首先,火炕贴窗而砌,占据了室内最理想的空间。火炕与灶台结合,更占据了室内大部分的面积。在这个一家人频繁接触的空间周围,砖、石等冰冷的建筑材料大多盖上了舒适的木材、床垫等,比如炕面边角一圈圆滑的木框。以炕为中心的居俗还引出了诸如炕桌、炕柜等特化的家具。火炕内侧的窑壁上常嵌有一枚铁环,不懂事的婴儿就被一根带子拴在这里。原来舒适的火炕也存在着隐患,炕灶相连的布置偶尔也会引发婴儿爬入锅中的惨剧。其次,火炕四周的窑壁上常绘有各种精美的炕围画,发挥着美化居室、保护墙面的作用。最后,火炕在漫长的寒冬里更显得至关重要。事实上,火炕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炕面下砌有数条用于取暖的烟道。夏天只要将热炕的几条烟道封住就完事大吉了。更难得的是,窗户还是三层的。如此周详的安排,就为过冬提供了进一步的保证。与调节灵活的烟道相对应,窗也拆卸自如。其中内层窗是实心的,在北风怒吼的冬日可以有效地抵挡寒气,夏日则可方便地卸去。

司马院是十六世王璋的旧居,也是恒贞堡内最为独特的司马院一套宅院。据族谱记载,主人院中有妖,半夜与所养小鹿同戏于园中,是以有了妖怪院之说。整个院落的流线趣味盎然,虽然小巧却布置得极具匠心。宅院入口开在东南,无论大门的形式还是门前的装饰皆无华贵之处,踏跺旁唯以蟠桃和寿字略作题点司马院各个院落的格局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也颇有独到之处。在第一进院落中,北向的敞廊代替了正房,与倒座相对,敞廊下方还有一个地窖。位于东向的小屋南北朝向,自其南门进入,可由西面的山墙通至第二进院落,颇似一间门屋。上至小亭的楼梯就在第二进院落东首,梯旁又是一处敞廊,由敞廊保护的壁龛内供奉着三尊神像。院北居中的一道垂花门将后两进院落界定为后院,门前书案形的踏跺似乎在昭示着主人的雅意。由内外宅院的分配可以看出,小亭之下的第三道侧门是特意避开前两进院落而直接进入后院的捷径。第三进院落北向又是一道垂花门,门侧嵌有一副楹联,其上刻写着勤俭忠恕的箴言。既然这里并无正房,显然就不是主人的住处了。这是否说明此院充当着宅内女眷会友闲谈的场所呢?而亭下之门,仿佛就是女客专用的通道。

宅第尽端的院落系主人所居,只能通过第二道垂花门进入。这一空间最为封闭,也没有任何边门。其正房檐部的雀替和两厢的木雕几乎都是卷草图案,窑脸亦朴素利落,没有堂皇之处。厢房为砖木结构,只在北向登往绣楼的望柱处雕有一个喻示多子的南瓜。为使院内诸多变化得到统一,司马院的入口与倒座被置于同一屋檐之下,在合院的起始点保持着一份齐整。第四进院落则以其高度优势和严格的对称在结尾处与前方呼应,两道居中的垂花门更增添了这一序列的严整。宅中的四进院落一重比一重封闭,也更加对称,以至前院的亭台、敞廊、门屋以及充满趣味的空间变化仿佛消融于其中,乍看与寻常无异。如此,这座玲珑的宅院便成功化解了保证秩序与追求自由二者间的矛盾,将流动离合的感觉绵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