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卦山
15819500000013

第13章 洞禅一角——开国宰相耶律楚材的无量功德

中国佛教禅宗与净土宗是两个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流派,禅净合流(又称“禅净双修”)是宋金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

从意旨看,“禅”讲究佛法之般若、内省、理、因;“净”讲究佛法之慈悲、利他、事、果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二者都追求佛教般若智慧与慈悲普度的一面。从修行法门的角度来看,参禅是禅宗的主要修行手段。历史上禅净之间的分歧很明显,涉及的问题有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自力与他力、当下解脱与临终往生、参禅与念佛等。禅宗主张依靠自力,强调三学(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强调“不立文字,顿悟成佛”。净土法门(特指西方净土)则主要依靠他力(佛力)救度,强调信、愿、行,称名念佛,临终往生,方法简便易行。作为佛教宗派的发展历史来看,两派从对立到融合,宗派矛盾逐渐淡化,互补性渐增。反映在宗教生活的组织上,禅修与念佛共同成为中国寺院普遍采纳的最为通行的修行方式。

交城县最早的“禅寺”应推王山圆明寺,它是唐僧自在的根基。其次才是卦山天宁寺。金代,在晋中区域最早推广“一花五叶”之一叶的禅门曹洞宗者,首推王山觉体(1119—1171年)。觉体,曹洞宗青原下二十世裔,上承大明宝,下传雪岩满(?—1206年)、万松行秀(1166—1246年)、雪庭福裕(1201—1275年)、耶律楚材(1190—1244年)等一批金元佛教的重量级人物,交城县的王山圆明寺亦名扬全国。其间,金章宗的叔父冀王完颜永功、元开国宰相耶律楚材曾作为圆明寺的“功德主”,直接影响到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玄中寺(北魏隋唐)、中国佛教华严宗道场(唐)、禅宗古刹王山圆明寺(唐)的“革律为禅”。一个问题应当提出,号称净土宗祖庭的玄中寺,从中唐以后就已转变为律宗丛林,并建起了全唐三大戒坛之一的北都“甘露坛”,历经中晚唐、北宋,直到金末,时间约为500年。元初的窝阔台太宗三年(1231年)才在惠信和尚的斗争下,耶律楚材、粘合重山两位重臣的支持下,实现“革律为禅”,使玄中寺从律宗转为洞禅,真正纳入“禅净合流”的轨道。

元《天宁寺命予为功德主因作疏碑》

《万卦山天宁万寿禅寺命予为功德主因作疏》,元太宗三年(1231年),中书令耶律楚材撰文,公元1995年重刻,当代书法家张启之书丹。

《万卦山天宁万寿禅寺命予为功德主因作疏》

惟万卦之古刹,实万松之旧游。有虚己(原注:彦公道号)飞书,请湛然作主,勉为提领,良慰殷勤。

耶律楚材(1190—1244年),字晋卿,号湛然居士。是元成吉思汗重用的谋臣,后世誉为“开国宰相”。出身契丹贵族后裔,其父耶律履为辽国尚书右丞。他17岁中进士,24岁就受章宗委任开州同知。蒙古大军南下,他在燕京被俘,成吉思汗久闻他的才学,留在帐下,以备咨询。成吉思汗死后,他又被继承大汗位的窝阔台任为中书令,相当于宰相的官职。他曾拜金代禅宗(曹洞宗)名僧万松行秀为师,皈依佛教。耶律楚材博览群书,能文善诗,其作品有《西游录》《湛然居士文集》。

碑文中提到的万松,即金代末期的万松行秀(1166—1246年),他是王山圆明寺觉体(1119—1171年)和尚的徒孙,在交城县三大寺院中均有行迹。他的嫡传弟子福裕又是文水县人,因而在两河三晋佛教徒中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