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卦山
15819500000017

第17章 文昌帝君——《聊斋志异》中交城人的传奇故事

卦山脚下的文昌宫,是进入卦山景区的第一座古建筑。2011年划入吕梁英雄纪念园景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交城知县黄锎创建。据清·赵端《新建文昌宫序》记载:创建文昌宫的倡议,最先由赵吉士(1628—1706年)发起。他在康熙七至十一年任职交城知县时,“暇日游卦山之麓,见水秀山明,谓同游者曰:苟得建一文昌阁于此,邦之人其将科第不绝乎!”乾隆十一年(1746年)、道光七年(1827年)、公元1991年、2011年重修。1958年,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在此拍摄外景。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梓潼令》记载了文昌帝君与山西交城县人常大忠的一段趣闻轶事。历史上的文昌帝君,据说是四川梓潼县人。旧时将文昌尊为主管功名禄位的神仙。文昌帝君的陪祀神为“天聋”“地哑”两位书童打扮的神祇,代表着“天机不可泄漏”“文运人不能知”“文人须谦卑少言”等意义。《聊斋志异·梓潼令》的故事是:

常大忠考中进士后,在北京听候选用。夜间他梦见文昌帝君(梓潼帝君)投来一张名片。次日抽签结果,吏部果然授常大忠当四川梓潼县令,他感到很奇怪。然而未及上任,却因母亲亡故回家守丧3年。后来到期再次赴京等候委用,又做了个文昌投名片的梦,抽签结果还是梓潼县令。

文昌帝君是旧时主管念书人功名利禄的神仙,能到文昌帝君老家上任,当然荣耀。经历了明末战乱饥荒,梓潼县民不聊生。常大忠招集流亡,扶助生产,“自剑门以西复业者不啻万家”。重建文庙,振兴教育,亲为讲解,文教大兴。其他如“蠲谷赈饥、舍棺掩骼、修筑河堤、设立义仓,善政累累,尤难殚述”。常大忠的第二任职务是安徽潜山县知县。现今安徽潜山县有座潜岳书院,原名三立书院,就是清康熙三年(1664年)潜山知县常大忠捐俸创建的。潜山县的潜水,是皖河流域的第二大支流,河道全长116公里,流域面积1326平方公里。常大忠“相地宜,酌水势”,筑新堤、起新闸,“还其堰于两河冲口”。这项工程直到20世纪仍在发挥效益,常大忠功不可没。后来他又升保定府同知,始终“洁己奉公,丝粟不扰民。卒之日,几不能具棺殓居”。死后竟然连筹措棺木的积蓄都没有。保定府将他列入“名宦”,还为他建了“常公祠”。现在保定市的文物保护单位中,有一座“忠烈祠”,就是常大忠创建的。

常大忠(1620—1670年),字二河,清顺治三年乡试解元(举人考试全省第一名)。常大忠作品有《常大忠集》《贞胜编》《格物编》。交城县阳渠村有明代创建的“锦汾书院”,是常大忠当年的读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