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获取型意识模式之下,意识的冲突是必然的,外在的道德约束使得这种意识冲突并不是以一种赤裸裸的方式进行,往往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存在,并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于是表现出这样一些特征。
意识的争夺占据主导
无论以怎样的方式掩饰这种争夺,在本质上这种争夺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人们对于支配权力的崇尚,还是在具体的权力主导下的社会发展,起根本作用的主要还是权力的主导性。所以在人的意识领域,对于权力争夺的欲望始终是根本性的。
这也就解释了在获取型的意识模式下,无论如何强调文化道德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都无法掩盖其权力主导的本质。在这样的模式下,真正起根本作用的实际上就是权力争夺的策略与战术。因此,“霸道”才是根本的王道。
权威的服从
在获取型意识模式下,人的行为的主导力量,就是欲望的支配,所以占据支配地位的优势,就成为了人们崇尚的对象。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人最大的成功并不是为社会贡献什么,而是获取怎样的优势地位。居于劣势地位的人往往是受到鄙夷的下等人,他们也常常感到自惭形秽。
这种优势地位的获得,一方面要充分依赖于支配体系本身,另一方面要有心计和策略。道德也常常成为这种心计与策略的伪装,所以真正起作用的其实不是道德本身,而恰恰是取得优势地位的心计和策略。既然支配权力能够使人获取自己本来不应该拥有的东西,那么对于权威的崇尚就是必然的。
当人处于主体性匮乏的时候,常常用外在的获取来弥补这种匮乏,而这种获取没有支配权的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有了支配权,也就有了生存优势,无怪乎人们会对权力形成迷信。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所崇尚的宗教,就是将宗教力量当成了支配力量本身。与其说人们有什么宗教信仰,不如说,权力崇拜是人们的唯一宗教。虽然,宗教就其本身来说是人类的精神生活范畴,但是在获取型意识模式下,宗教其实有更为功利的意图。人们对于宗教的崇尚,往往并不是出于对精神的探求,而是希望在来世能够升入天堂,或者由于自己的良心不安,希望通过宗教赎罪来求得心理安慰。
防卫心态
在获取型的意识模式下,由于人意识不断处于争夺中,所以总是担心自己会被剥夺,于是为自己树立起意识屏障就是必然的选择。
在很多的情况下,道德也就担当了意识屏障的角色。人与人之间之所以需要有道德的维系,也往往是出于防卫的目的。有了道德规范的存在,人与人之间也就有了基本的保护屏障。人们之所以担心道德的丧失,往往是担心自己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失去屏障。当然这往往只是幻想而已,道德本身如果从外在对人们进行控制,那么在权力关系的主导下,道德也只是这种主导关系的附庸,道德本身也就沦为掠夺的工具。
在获取型的意识模式之下,意识往往成为了支配力量本身,所以意识的凌驾就成为了获取型关系的基本动力来源。谁的意识观点能够占据主导,就意味着谁能够处于支配的地位,而其他人只能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所以,人们并不会真正关心观点本身的正确与否,最为关心的倒是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占据主导位置。于是,人会借助观点来赢得权力优势,观点为权力本身服务。
在此情形下意识的进步是较为缓慢的,意识力量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作为自由的力量用来探寻真理,而是束缚与控制的力量,被用来作为凌驾于他人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意识本身的进步并不是最重要的,战胜对方,赢得优势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人的意识不可能跳出支配权力的争夺,产生出自由的创造力。
在潜意识模式下,人的意识能量被大量用在意识的争夺与防卫上。无论是嫉妒心也好,恐惧心也好,都只是意识争夺的心理反应。每个人的意识层面都裹着无形但却牢固的壳,人与人虽然离不开群体,但是在意识屏障的阻碍之下,人与人之间只是表象地聚集在一起,缺乏意识层面的内在沟通与交流。或者可以这样形容,人们只是为了生存需要而相互依赖,表面的亲密关系也只不过是一种食利关系而已。虽然在意识层面充满着冲突,但是为了生存,人们结成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即使是利益集团内部也仍充满着尔虞我诈。
在防卫心理的作用下,人们从来不会真正接受他人的观点,只存在利益的让步与妥协,缺乏意识层面的真正融合。尽管有时候会觉得他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也很难根据观点本身的正确与否,选择是否认同。与其说是赞同他人的观点,不如说是服从于他人的权力。
其实防卫心理的存在,并不能够真正使自己免受外在的掠夺,因为整个社会的意识系统都已处在相互争夺的状态中,没有人可以幸免。防卫意识只是使人们更加固守原来的意识模式。在这里,潜意识模式本身既是一套意识系统,同时也是一层坚硬的“壳”,人们既不能接受新的观点,同时也排斥意识的自由联结,使得人本身处于意识的孤立状态。
尽管在表面上,人们会表现出一种亲密关系,但这种所谓的亲密关系,只不过是一种生存的依赖关系而已。表面上是和谐的,其实深藏着剥夺与被剥夺,掠夺与被掠夺。
表面的统一与意识的分裂
获取型的生存模式使得人们处于意识对立的状态,从本质上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是基于生存的争夺关系。为了维持生存共同体的存在,又必须对这种争夺关系本身进行克制,这就产生了社会的外部制约。就具体的人来说,是被内在生存欲望所推动;就整个社会而言,却又必须进行外部控制。
为了对分散的个人欲望进行控制,就必须有更大的外部权力存在。因此常常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了抑制腐败就需要更大的权力进行外部的制约,但是更大的权力又会导致更大的腐败。
外部的道德控制也好,制度约束也好,都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使这些道德制度,也不是来自人本身正确的道德认知,而仅仅是来自于潜意识模式基础上的外部控制需要,其结果就是以更大的支配权力制约小的支配权力,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从控制的角度来说,似乎社会是一体的,人们遵守社会统一的道德规范,服从强大的外在权力的支配,甚至在人们的行为上,也会体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在人的意识层面,由于防卫意识和获取意识根深蒂固,人与人之间的意识关系却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
人的意识往往较容易服从于权威的控制,但却较难达到意识层面的自由沟通,在人的意识领域充满着无形的你争我夺。这种无形的战争,往往以各式各样的策略表现出来,更多的时候是将自己包裹起来,采取消极的防卫。
实际上,意识领域的争斗与冲突,是人类社会一切争斗与冲突的来源。尽管表面上看起来,这种争夺往往是外在利益与资源的争夺,本质上却是人的获取型意识模式所导致的结果。所以导致人与人纷争的根源,并不是外在资源与利益的竞争,而是人们外在获取的意识模式本身。
创造力的源泉在于人的意识,而如果意识层面大量的时间精力,都用在了你争我夺的钩心斗角上,那么尽管人的意识力量是强大的,也会被无形地耗散掉。从人类的心智来说,人们在意识领域的活动,有 80%的精力是用在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或者说是用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上。在获取型的模式下,意识力量往往被相互抵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