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你是你自己吗?
15820000000055

第55章 文化繁荣的偶然性

人类历史上的文化繁荣期,往往会有这样的特征: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如国家分裂、外敌入侵之际,社会就处于极其没有依靠和归属感的状态中。于是在没有外在依靠的情形下,不得不向内心发掘精神的创造力。正是由于社会的危机打破了人们的依赖关系,也为个人的意识自由打开了闸门,丰富的文化创造力开始显现出来。

这种文化的创造力所形成的推动,往往并没有明确人的终极性目标,也就是实现人的主体性确证。其最终的结果就是,由于文化惯性的作用,又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可见,这些文化的繁荣往往是短暂的,在国家社会实现统一之后,人们在社会危机状态下的意识自由也就随之消失了。

当然人们换来了在统一之后的秩序与安全,这是生存价值最大化意识导向所能达到的最大目标,在根本上还是外在获取型潜意识模式占据主导的最终结果。在这种模式之下,作为文化复兴与意识的觉醒,只是在应付社会特殊危机下的“意识应激”行为。

很多国家,比如说历史上德国曾经有过的文化繁荣,就具有这种应激性的特征。德国的历史是一段文化极其灿烂的历史,出过很多世界级的哲学家思想家,但是这些文化成就的产生,是建立在社会分裂状态下应激意识觉醒的基础上的,人们的意识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所以文化振兴所追求的目标,最终并没有实现主体性人格的产生。

历史上德意志民族心理,就在于要使得德国成为一个国家,而国家的统一靠的就是政治、军事、财政权力的集中领导。在这一意义上来说,德国最灿烂时期的文化历史人物均不认为“德国”就是一个“国家”了,他们不断的发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德国到底在哪里?”这是席勒的一首诗的一句话:难道有了这片土地,就有了相应的“国家”吗?①

即使是西方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也体现出了“国家至上的理念”。虽然,他更愿意谈论自由,但是与英美国家的个人自由独立不同的是,这种自由仅仅是精神领域的自由,并没有落实到个人的独立和权利的保障上面,最终也没有实现人本身的确认。

民国时期的文化复兴运动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当时的文化觉醒是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的情况下产生的,原有的生存型依附关系无法应对当时的危机,迫切需要人的文化意识觉醒。这种觉醒所产生的动力,最终的目标并不是意识模式的变革,而是帝国梦想的延续。在这种情形下,文化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仅仅是应付当下的危机,而不是进行持久的变革,并且最终确立人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