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桃花痴痴笑
15830400000031

第31章 作家的眼力

文学已经成为一种少数人拥有的形式主义。其实现阶段的社会生活已经很丰富了,主旋律的题材有,低落的题材也有,真是五彩缤纷要什么有什么。

一个外国作家说,不是世界没有美,是我们没有发现。是的,写作多年总是找不到感觉,写出的作品除了散文和小小说在报刊上发表外几乎没有大部头,虽然也出版了长篇小说,但没有引起反响,因此觉得自己写作尚未找到感觉。实际上这种感觉就是眼力,编辑应当具有鹰一样的眼力,及时发现有潜力作家投来的稿子,帮助他们发表。我想说作家也要具有这样的眼力。有一次,我骑自行车散步,当我经过公园时,我看见一个中年男人在烧一包纸,他可能冷了,不得不烧纸取暖。看见这个人,不知为什么我有话说不得,不是不敢说,而是说了没用。我帮助不了他,也帮助不了他人,可是我的心总是热热的。同情有之,愤愤有之,抱怨有之,感动也有之。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我们这个国家是很多的,谁也帮助不了他们。

并不是所有作家都有这样的眼力,为什么有人写出的作品有反响,有人写出的作品悄无声息,原因就是水平。我还看见作家协会一开门时,就有老干部来到屋子里坐下,他们在这里干什么,无非是寻找精神寄托。看见他们写出的诗歌,我真的无语,可是他们热爱文学的劲头让我感动,于是我真心想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多写作品,多发表作品。想想他们,回顾过去,我真的为自己的努力感到自豪,如果当初我放弃文学还有现在的自豪吗?想来,当初我对文学的忠诚是正确的,我对社会变革是适应的,我对朋友们的希望是实在的,我没有辜负朋友们的希望,也没有辜负自己的人生选择。由此可见,文学的眼力不仅仅局限在文学上,也表现在自己人生中,随时随地都有表达。社会生活就是靠文学来表达,选择什么样题材,就看作者眼力了。

最近上网,总有个别网站甩一些插件,弄得电脑有时不听从操作,为此我写出一句微博:各网站不要为了垄断乱甩插件,谁也没时间使用,而且影响操作。我的意思相当明确,可是网站明确吗?他们可能为了自己利益根本不理睬,有可能变本加厉其实作家写出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他如何表达,如何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到读者心中,渗透到社会实践,让所有人知道。

现在的人并不真正知道什么是最美的人,也许有人会说解放军是最美的人,这话没错。解放军美在哪里,是解放军美吗?不是,是解放军生命最美,是解放军助人为乐的精神最美,更美的则是他们冲锋陷阵的奉献精神。在这一点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美。然而解放军的美并不是毫无根据,也是有着多年优良传统才形成的,这是他们最美的地方。也许我曾在部队生活过,对部队有一种特殊好感。当群众遇到危险时,第一个想到的是解放军,如果他们能来到群众身边群众就有安慰。

一部小说描写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如何描述,如何把美好的故事告诉读者,让思想感情在读者心中振奋。一个人呢?当一个人产生爱情时,他是如何表达,如何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小说中主人公的经历,也是作家为什么写小说的重要原因。在小说中,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小说中表达的是什么,读者是否跟随细节表现出喜怒哀乐。人有时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论是吃饭,还是睡觉,都有一种无聊的行为抑制自己。高雅的人说是闲情逸致,低沉的人说是弱智,只有那些劳动者才能明确判断自己在干什么。对此,我有自己的看法,越来越感到文学并不是人生的追求,有时它就是被利用的工具,尤其是被领导者利用的工具。当他们想到文学时他们就会召开所谓会议,总结所谓经验,然后叫上几个人为代表,随时随地听他们呼风唤雨。这种形式主义的会议阻碍文学的发展,也阻碍社会进步,真正有文学思想的人上不去,由此可见,文学已经成为一种少数人拥有的形式主义。其实现阶段的社会生活已经很丰富了,主旋律的题材有,低落的题材也有,真是五彩缤纷要什么有什么。可是文学的眼力并不能肤浅,有的题材可以入小说,有的题材可以入散文,以什么样形式写作就凭作家的艺术感觉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读好书做好

样的人

不要小看读书,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关系着他的个人利益,也关系着他所在地的城市发展,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

没有太阳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当人的思想感情受到打击时,生活方式可能会被改变。然而最大的改变莫过于读书的改变,这就是我经常跟人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的理论,这是学习理论,也是人生理论,更是人生座右铭。对一个具有上进心的人来说,多读书的确是一件难事,人这一辈子有多少时间可以用在读书上,哪个人肯花大量时间来读书呢?

可是也有例外,中国人读的书多,绝大多数的人都有书读。其实,读多少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读过多少好书,有多少好书能让自己改变。在人生的处世哲学中,不是读书就有好处,也不是不读书便没有好处,读书与不读书只不过是一种文化差别。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关于读书的言语,“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由此可见,书中的好处是数不清的。可是多读书,读好书,又是一个重要问题,谁有时间多读书,谁有时间读好书,这又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好书在哪里,有多少好书能让我们读,这又是一个问题,由此可见,读书有时也是有困惑的,知识的困惑且不说了,读书的困惑随时随地都有。很多人读书不是凭自己的需要,而是凭个人爱好,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或者随波逐流,看人家读什么书自己也读什么书,这样的读书怎能获取好处呢?

其实,人的读书是有选择的,世界观不同选择的书也不同,不同的人选取的书也不同。有的人读书只读里面描写性情的一部分,根本不读那些知识,有人读书只不过是看他人读书自己也要读几本,不读似乎有些落后了,类似这样的读书方式怎能进步?现代人读书缺少主动性,如果没有人逼他们读书他们是不可能读几本书的,为什么中央宣传部每年都有几本书推荐给党政机关,就是让那些平时不读书的干部掌握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让他们继续为中国百姓服务,为国家服务。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没有希望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中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哪个民族没有几个作家?哪个民族没有几部历史书籍?有人不是提出好书在哪里吗?实际上好书就在这里,好书就在各民族中间,只要深入各民族中间就会读到好书。

谁的书算是好书呢?是中国人的,还是外国人的?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好书数不清。每年全世界都有很多优秀书获取好评,中国也是如此,也有好多书获取优秀图书奖,原创奖。我的小说《背着电台去延安》在网络小说大赛中获取优秀奖,十大原创小说奖,然而我并没感到有什么不同,仍旧认真写着,认真写出我的感受,我的认识,我的思想感情。在我看来,我写出的任何一部书都是习作,什么时候成为好书,什么时候让我拍手称快,我想我是希望有这个时候的,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书,更好地写出好书,让读者在读书过后产生愉快,产生思想,产生目标。

读书不是仅仅读小说,读诗歌,也要读其他题材的书。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兴旺发达,各式各样的书应有尽有,层出不穷,如何选择好书就看世界观如何了。搞活经济的人喜欢读经济类型的书,作家喜欢读诗歌,读小说,读散文,党政机关干部喜欢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家喜欢读科学研究的书籍,真是好书无穷,读之不尽。在我看来,一个中国人要读点哲学,读点历史,读点经济学,读点美学,有一技之长的要专心致志研究,这样的读书效果也许最大。不要见什么书读什么书,有的书对个人有益,有的书对个人没益,有益的书读起来会帮助个人进步,无益的书读起来会让人停滞不前甚至落后。不要小看读书,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关系着他的个人利益,也关系着他所在地的城市发展,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56 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什么时节读书

最好

为什么出版业有市场?这就是为百姓服务的,百姓爱读什么样的书,出版社就准备什么样的书,接下来就是作家写出什么样的书,由此可见,读书与写作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不知为什么,现在的人读书少,即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也不见他们读书。这时,我忽然想起我读书时候的样子,我记得我读书时是不遗余力的,只要被我见到的书我都要读。小时候我被书迷恋,成人后仍旧被书迷恋,即使现在我也没有改变对书的痴情。近两年我不怎么买书了,一是有朋友出的书送我,二是书价贵,三是我在网上就可读书。曾几何时,我为了写作减少很多跑步时间,可是我发现减少跑步时间不如减少上网时间,因为上网让我们浪费很多宝贵时间,这是很多人尚未认清的问题。自从上网后,每天我都要在网上浏览,看看哪家网站有新闻,哪家网站与哪家网站又打了起来,久而久之,时间就在这种期待中消失。当然上网也是有好处的,起码读书用不着花钱,想读哪部小说轻轻一点鼠标就可以了,包括读哪篇文章都能在网上找到。

朋友们送我的书我自然会认真读,网络上的书我也读,只是等车的时候没有书读感到空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包里随时随地都有书,这样我就不会因为等车而沉闷,更不可能有空虚之感了。等车时可以站着读书,也可以坐着读书,还可以边走边读书,这种方式以前我多次用过。以前写作,我对浩如烟海并不理解,写出多部书稿后,才知道浩如烟海是多么神圣。多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自己对这并不理解,当自己真正理解后才觉得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是何等的少,对自己了解的是何等的少。人为什么错了才后悔,为什么在此之前没有觉悟,那些具有我行我素的人为什么总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可能与人为善时总感到自己是正确的。其实,人的对错与人的认识并没有两样,不同的就是读书,虽然有人也读书,但读书的细节不同产生的认识也不可能一样。

有时我劝告自己多读一点书吧,哪怕读几本也是好的,也会让人在搞活经济中获取利益。然而读书的经历有时并不是自己需要的,有时手里拿来一本书却没有时间读它,甚至在洗手间也不可能腾出时间认真阅读,也许这就是读书的遗憾。仔细研究人世间最大的空间,只有在等待时才能有读书的时间,比如等车,等船,等飞机,在出发前只有等待。这时心最静,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打破这种等待。奇怪的是,有多少人能够在等车时读书呢,几乎很少,有的人不甘寂寞在玩手机。现在的电子游戏代替了读书,接下来还有上网,电子书,也代替了读书,当然这些也是读书的一种形式,而我说的读书只是针对纸质书而已。

什么时节读书最好呢?是春季吗?是夏天吗?还是秋天,或是严寒的冬天?其实,什么时节读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什么样的书,有书读比没书读要好得多,问题是有多少人在读书,这是我写出这篇文章想提出的问题,也是我的思索。实际上还有很多问题我没说,比如什么时间读书最好,什么时间读哪样书,一年四季有多少时间可以读书,人的一生还需要读多少书?现在的出版市场,不是有很多孩子一生要读多少书吗,中学生要读多少书,大学生要读多少书,连小孩子也要读多少书,似乎不读这些书人就不可能度过一生。其实读书最重要的就是是否学有所用,比如读书是需要思考的,不思考不知道社会,不思考不知道文化教育是什么,可是思考多了又不会解决问题,这就是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也是什么时节读书最好的关键。

在人的一生中,读多少书并不重要,有的人一辈子也没读几本书,可是他们的生活比一部书还重要。在人的生命中,书是可读可不读的,有书读可以生存,没书读也可以生存,书读得多与读得少并没关系,重要的是否理论联系实际,是否把读书当一回事。人在什么时节爱读书,在什么时节不爱读书,的确存在差异,尤其是书的内容好坏决定人是否读书。什么样人读什么样的书,领导干部喜欢读政治书籍,年轻人喜欢读名人书籍,具体到行业上更是各式各样,什么行业读什么样的书。作家爱看小说,诗人爱读诗,可是轮到普通百姓读的书更是各式各样,没有哪一个说自己只读一种书,或只读一类书。为什么出版业有市场?这就是为百姓服务的,百姓爱读什么样的书,出版社就准备什么样的书,接下来就是作家写出什么样的书,由此可见,读书与写作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别对朋友说

对不起

别对朋友说对不起,实际上是一种善良的提醒,提醒朋友们,也提醒自己。面对沸腾的生活,不要总是抱怨,抱怨有什么好处呢?实际上没有一点好处,有时还是要得罪人的。既然得罪人,为什么还要抱怨呢?

我总感到自己对不起一个人,不是我得罪他了,而是生活中我没有机会与他聚会,于是留下抱怨。比如多年来我们没见过面,没与他们在一起吃喝,更没有闲情逸致聚会,我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写作,这原因不能跟人说,毕竟我不是著名作家,写出的作品绝大多数没有引起轰动。过去是发表在报刊上,现在是出版社为我出版书籍,出版越多得到的抱怨越多。如果是亲朋好友抱怨我能解释,可是如果是同学同事,或战友就不好解释了,跟他们说什么呢?说多了是我吹牛皮,说少了他们不理解,得到的只有抱怨,为此我总觉得自己对不起朋友们。可是我又觉得冤,干什么对不起他们呢,又不是我的错。

我说这话的意思是,别对朋友说对不起,别等到时间过去了才说什么对不起,没必要。如果有时间就要与朋友们聚会,如果没时间就要与他们说明,别让他们猜测,别让他们抱怨。什么人,什么事,一旦抱怨准没好。现在的人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都有变化,谁也不可能永远保持一种生活水平或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搞活经济情况下,社会公德考验着每一个人,抱怨会增添负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可是不抱怨又能如何,谁能解决每一个人心中的忧郁,谁能帮助所有人都有愉快,都有幸福?

其实,人生有很多事是身不由己的,领导者是这样,平民百姓也是这样,没有谁说我很自由,也没有谁说我一点时间也没有,关键是他们如何对待。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是有爱好的,不同人有不同的爱好,谁也不可能把不同爱好的人强聚在一起,即使强聚在一起也是没有好结果的,这一点我已经看到过了。有的人喜欢赚钱,有的人喜欢玩麻将,有的人喜欢写作,有的人喜欢创业,有的人什么也不喜欢,就是爱与人吵架……各式各样的人,各式各样的问题,各式各样的处理方式,真的让我们应接不暇,也真的让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与哪些朋友们聚集,与哪些朋友们分道扬镳。由此可见,不是熟悉的人一定要聚集,也不是有时间非要与谁聚集不可,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即使抱怨也是没用的。该聚集的要聚集,不该聚集的即使聚集了也是要分开的,人和心不和的现象不是没有,没有共同语言又何必聚集呢?聚集后的场面又是如何呢?

别对朋友说对不起,实际上是一种善良的提醒,提醒朋友们,也提醒自己。面对沸腾的生活,不要总是抱怨,抱怨有什么好处呢?实际上没有一点好处,有时还是要得罪人的。既然得罪人,为什么还要抱怨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三个战友两个

村长

我不是冷血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只是因为彼此不在一起,造成隔阂。实际上,这现象怪不得我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让我们彼此也在变化,只是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抽时间看看他们,这也是人之常情。

我有三个战友,其中两个是村长,从部队复员后他们在自己的家乡建成农业基地,其中有几年我们经常见面,然而最近几年彼此谁也见不到谁,想见面也没有时间,为此有的战友埋怨我不理睬他们,实际上是他们误解了我。不是我不想见面,而是写作时间紧,没有时间与他们见面,结果造成终身遗憾。现在想见也见不到了,他们离开了人世,离开了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一个战友姓马,我记得我刚刚从部队回来时,我们去乡下看战友。当时因为我吃饭少,体力不支,落在其他战友后面。这天夜里我没有及时回家,住在旅社,结果造成家里人闹翻天,四面八方派人寻找,连派出所也惊动了。就是我这个战友气愤地埋怨我说:“我一辈子没进过派出所,你这回让我进了派出所……”其实,当我看见战友离开后,我追赶不上,便抄近路想买一块面包,可是人家不卖,我只好到村子里寻找了,结果没有回家。而战友被叫到派出所问话,当他们说见我在铁路桥下一拐就不见了时,家里人和派出所的人都产生怀疑,好好的人怎能说不见就不见了呢?可想而知,这个战友感到冤屈。为这事我一直对这个战友感到抱歉,认为是自己没有处理好,让战友受了委屈。谁知多年后,听别的战友说他去世了,我听后心里非常难过。

一个战友姓宋,他也是农村的,比我晚回来几年。在部队他非常听我的话,也许他是孤儿,我劝他在部队发展,谁知他不听非要回来不可。原来他是因为找对象,女孩子提出要求请他回来,没办法他只好返回。毕竟在大城市当兵,村里对他很看重,选他当村长。有几次市里召开村长会议,我也想去看他,可是因为各式各样的缘故放弃了,我以为还有机会见面。在我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等有机会我去村里看他,毕竟我是经常到乡下,谁知发现他去世了。我心里感到遗憾,如果不是写作我怎能与战友拉开距离呢?现在我想弥补也没有机会了,人与人之间就是如此残酷,活着没交流,离开后才想交流,可是一切都晚了。我的另一位战友也是如此,他从部队回来后也是村长,不过他不是病故,而是在一天夜里乘轿车为村子办事,当轿车经过一座桥时不慎掉了下去,他来不及跳车逃脱,遇难了。听后,我相当吃惊,人怎能这样脆弱呢?

也许有了这样的经历,我开始利用出差的机会看望战友,有的多年不见面,我仍旧能从电话中听出他的声音。战友询问有什么事,我说没事,就是想见见他们,听听他们的声音。一个战友忙,其他战友也是如此,大家都在忙碌,我也是一样。每天忙于写作,忙于交际,也忙于为生活奔波。我不是冷血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只是因为彼此不在一起,造成隔阂。实际上,这现象怪不得我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让我们彼此也在变化,只是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抽时间看看他们,这也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