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启迪青少年智勇双全的故事
15830600000046

第46章 智惩恶绅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出生于公元1693年,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郑板桥的机智聪慧,才华横溢,在他的少年时期就已经充分显露出来了。

为师改诗

郑板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家庭,自幼丧母,和父亲相依为命。由于他机智聪慧,才思敏捷,酷爱读书,很讨父亲喜欢,即使家中生活再困难,父亲也下决心供他读书。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郑板桥七岁就被送到一所私塾读书。在他去上学之前,郑板桥在父亲的指导下,已经读完了《诗经》、《孝经》和《周易》,尤对唐宋以来诗词大家名篇,背得滚瓜烂熟,并且也已经学会了作诗联对。因此,他上私塾后,成绩一直名列榜首。但是,他并不以此自足,对老师、同学都很尊重,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读起书来也格外用功。也正因为如此,老师很喜欢他,经常和他一块联诗作对,而同学们有了难题,也都愿意向他请教。

在他十岁那年三月的一天,老师带着郑板桥和他的同学们外出春游。

三月,在北方还是寒风刺骨、冰天雪地的季节,而在江南,则已是稻田青葱、油菜飘香了。郑板桥和他的老师以同学们,漫步在田间,无不喜笑颜开,心旷神怡。

突然,一阵哭声传来,使得郑板桥和他的老师同学为之一惊,抬眼望去,只见在一条小河旁围着一群农民,便忙走了过去。

当他们师生走到近前一看,原来人群中间有个女孩,上穿红袄,下着绿裙,青丝水湿,双目紧闭,直挺挺地躺在地上。

郑板桥立即向一位农民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那农民回答说:“她是东村的,刚才过桥时掉到河中淹死了,刚刚被捞了出来,那哭得死去活来的老婆婆就是她的母亲。”

师生们听了,无不同情叹息。特别是那位私塾老师,在带着学生们离开后,一边走,一边作诗吟道: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

三魄随浪转,七魂泛波涛。

同学们听了,都称赞老师作的诗即景生情,形象逼真,富于想像,是一首好诗。

可郑板桥却听着这诗特别别扭,说老师是同情死者吧,可用词却不痛不痒,甚至还有点轻浮;说不同情吧,老师又面色沉重,似有同情之感;而且有些词语用得过于具体,不一定符合实际。他想到这里,便想说出自己的见解,但又怕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弄得老师下不来台,所以一时没有作声。可过了一会儿,他又觉得老师平时和自己作诗联对,咬词嚼句十分认真,并无师道不可侵犯之感,也就不该隐瞒自己的观点。

又过了一会儿,他觉得还是应该直率地向老师指出,于是便说:“老师,刚才你吟的这首诗,同学们都说不错,可我却不敢苟同,觉得有的词语不太符合实际,很值得推敲。”

老师听了,并无难堪之色,而是有些惊异地认真问他说:“噢?有何不妥,不妨大胆直言。”

郑板桥说:“那姑娘年龄是小,可老师并不认识她,怎知道刚好二八呢?魂魄是虚无缥缈的,你又怎么知道它‘随浪转’、‘泛波涛’呢?”

老师知道自己这个弟子很有诗才,觉得他的分析也很有道理,于是便又问他说:“你的分析很有道理,我也觉得有些不妥。你说应该怎样修改呢?不要顾虑,尽管说好了!”

郑板桥道:“如果把推测变成问语,把虚词换成实词,可能要好一些。”

老师着急地说:“快快说出你的具体修改意见,让我听听!”

郑板桥这才念道: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老师听后,感到自己对死者并不认识,也未弄清死因,自然要产生疑问,用上“谁家”、“何故”,符合师生当时的心情,很是贴切;把“三魂”换成“青丝”、“七魄”换成“粉面”,不仅实在具体,而且师生对死者的惋惜和同情之感,也要真挚得多了。

因此,他听了郑板桥改动后的这首诗,不由得连连称赞说:“改得好,你这一改,的确比我刚才吟的那首诗好多了。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