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启迪青少年智勇双全的故事
15830600000082

第82章 苗岭女杰

在明朝末年反对清军入侵的战争中,一位出生于四川的苗族女英雄名震一时,她就是热爱祖国、奋勇抗清的巾帼英雄秦良玉。

秦良玉生于1574年。在她十七八岁的时候,在一次传统的苗族婚配会期中,把象征着爱情的花儿扔给了一个小伙子马千乘。这一对互相倾慕的青年男女,结成了美满的夫妻,一时传为佳话。

秦良玉自幼善歌舞、好武艺,聪明能干、粗犷泼辣,是苗族女子中的佼佼者。马千乘是当地土司马震南的侄儿,饱学经史、能诗善文,富有才华。两人结合后,在文武上互相帮助学习,夫妻都成了文武双全的青年英才,深得叔父器重。不久,马千乘担任了石石主(今四川石柱县)宣抚使,每次出征,秦良玉紧随其身共同作战,屡建功绩。马千乘去后,秦良玉被破格封为石石主宣抚使,接替了丈夫的职位,统率原班人马。一个苗族妇女担此要职,在封建社会里是极为罕见的。秦良玉不负重托,操练部队、整治军纪,把这支队伍训练成了既有战斗力、又有严明纪律的优秀部队,号称“白杆兵”。

1621年,努尔哈赤率后金军进犯沈阳。明朝政府派经略袁应泰率兵抵抗,同时,发布命令征调各地军队到辽东增援。素有爱国之心的秦良玉,接到出兵辽东的命令后,立即整顿兵马,派他的哥哥秦邦屏和弟弟秦民屏率一部分部队先行,自己统率主力三千人随后出发。秦良玉的军队军容整齐、遵守纪律,一路上秋毫无犯,顺利到达辽东前线。当时,由总兵贺世贤率领的部队驰援沈阳城,到达城下时,后金军已四面合围,城里明军坚守不出。贺世贤在城外与后金军激战,不幸失利,壮烈殉国。在浑河一带与后金军拼杀的总兵李秉诚所部,也死伤三千余人,败退中正遇秦邦屏兄弟率先头部队赶到,立即与后金军交战。因后金军兵多势强,在战斗中秦邦屏英勇牺牲,弟弟秦民屏也身负重伤。这时,秦良玉率主力到来,即令一部分士兵守住浑河大桥,准备迎接明军退往东岸,自己率军杀入敌阵,救出弟弟。此时,明朝各路援军纷纷赶到,终于杀退了后金军,退守浑河东岸,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不久天气转冷,明朝国库空虚、军饷匮乏,不少士兵无冬衣御寒。秦良玉见状慷慨解囊,捐出钱财,为士兵赶制冬衣1500套。兵部尚书张鸣鹤闻讯对秦良玉大为赞赏,认为浑河杀敌数千,是秦良玉与秦邦屏的大功劳。盛赞秦良玉有胆有识、智勇兼备,破围救危,转败为胜,是巾帼英雄,立下千载奇功。又捐款制衣,分担国家的困难,体恤士兵的饥寒,使堂堂男子都感到羞愧。张鸣鹤上书天启皇帝为秦良玉请功,请求皇帝颁诏嘉奖,以励三军,以教臣民,天启得到报告后,也对秦良玉的爱国行为十分感动,就下诏赐秦良玉二品官服,封为诰命夫人,授都督佥事总兵官。授予她的儿子马祥麟宣慰使官职,追赠秦邦屏都督佥事,晋升秦民屏为都司佥事,并赏赐金银绢帛。秦良玉受到如此嘉奖,十分感激,决心把自己的余生全部贡献给保卫祖国的斗争。

1630年,后金军再次大举入侵,一路所向披靡,直逼北京城。明朝政府立刻急令各地人马火速赶到北京勤王,保卫京师。秦良玉接到命令时,已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但她爱国之心益坚,马上率领侄儿翼明和本部人马星夜北上。这次她吸取了前次北上时的教训,准备了充足的寒衣和粮草,军纪依然十分严明,受到沿途百姓交口赞誉。

当时北京城十分危急,崇祯帝命满桂为武经略,统一指挥各路勤王人马。当时明军数量不足、装备又差,面对强敌,不宜轻易作战。但昏庸的崇祯不顾敌众我寡的严峻态势,强令满桂出战。满桂无奈,只好出永定门列阵迎战。后金军大队人马立即杀将过来,势孤力单的满桂虽顽强抵抗,仍无法取胜,自己也以身殉国。主帅阵亡,明军无力再战斗下去,只得退守北京郊区。京师危在旦夕。正在这万分紧要关头,秦良玉援军赶到,立即挥戈向围城后金军展开猛攻。秦良玉的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士兵英勇善战,势不可挡,杀得后金军无还手之力。先期到达的几路援军,为秦良玉“白杆军”的无畏精神所感染,也纷纷投入战斗,打得后金军心惊肉跳,不得不引兵退却。京师之围,终于被解救了。

在这场生死搏斗中,秦良玉身穿男子戎装,手提月牙刀,骑马率先与敌军展开激战,血梁征衣而不后退。她还鼓励手下将士在困难当头之时杀敌报国、效命沙场,决不后退。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使将士们个个拼死向前、浴血奋战,终于取得胜利。崇祯得知秦良玉的报国壮举后,再次下诏表彰她,并亲自召见了她,还赋诗一首赠给她。诗云:

蜀锦宫袍手制成,

桃花马上请长缨。

民间不少奇男子,

请肯沙场万里行?

秦良玉以自己的爱国报国行为,赢得了广大军民的由衷称颂,她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少数民族爱国女将领,英名与祖国同在。

公元1648年,这位巾帼英雄溘然长逝。

戚贤治鬼

在我国明朝时期,浙江省归安县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不怕鬼的故事:一天,刚刚上任几天的归安县知县戚贤出外察巡。走在路上,他突然看见前面不远处一座大庙前,人山人海。人们手举香烛,抬着各种各样的祭物,排着长长的队,从庙门出出进进。

“这是做什么?”戚贤望着庙前的人,向跟随他的人问道。

“这座庙叫‘萧总管庙’这是人们在拜神。据说这里的神道挺灵验的,有求必应。”他的随从很认真地说道。

戚贤从来不信有什么神鬼,他认为:那些祭神鬼的活动,都是些骗人的鬼把戏。可这回,他望了望庙前一堆堆的人,对随从说:“我们也去祭祷一下。”说完,他径直向庙前走去。

“唉,已经折腾三天了!百姓们天天到这求雨。可你看,这老天还一点雨也不给,再这样下去,今年的庄稼可就没指望了。”戚贤刚来到庙前,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叹着气对他说。

“啊,官家,你说这神灵钱也收了,物也领了,可怎么老天就是不变一下脸呢?”一个男人也凑上来对他讲。

戚贤听着,突然他变了脸,当着众人的面,指着神像责骂道:“你这可恶的家伙,你既是神道,受人供养,理应为大家消灾,天旱得这样,大家求了你三天,你一滴雨也不下来,要你这脓包神道有什么用处!”骂完,他喝令随从和几个差人把神像搬倒,再在它脖子上套块大石头,沉到城外的大河里去。

这一来,众人们惊慌了。有人说:这下神灵是不会降雨了;也有人说:恐怕大难要降临了;也有人表面不说什么,可心里骂戚贤做事太鲁莽,神灵是不好惹的。

可说来也怪,戚贤搬倒神像以后,归安县不但没降临什么灾难,反而接连下了两场大雨,旱情缓解了许多。自那以后有人开始怀疑“萧总管庙”神道的灵验了。

又一天,戚贤带人乘船下乡,船划到沉落神像的地方,猛地一声水响,然后只见一个人形模样的东西窜到了戚贤他们乘的船上。人们定睛一看:啊,是“萧总管庙”里的神像。

这下小船上的人们慌了手脚,一个随从吓得浑身直打哆嗦,船夫也吓得丢掉船桨跳到了水里。船上的人乱成一团,大叫着“鬼来报复了!”

戚贤看着这船上慌乱的人们,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笑罢,他一把向神像抓去,对少有几个不慌的人说:“我看还是烧了这东西干脆。”说着,他让人迅速把神像抬上岸,架起木柴,点起大火。不一会儿,神像被烧成了一堆白灰。

戚知县边指挥人们在河岸边烧像,边暗中悄悄派了两个强壮胆大的公人,并让他们带上刑具,藏在河边土地庙里。戚贤嘱咐他们:“若见有人从水里上岸,立即将他拘捕到县衙来。”

说也真巧,戚知县领着人在河岸边刚刚烧完神像,差人便来报告,土地庙那边抓了两个家伙。戚贤眼睛一亮,叫道:“押到这里来!”

不一会儿,两个水淋淋的汉子被押到岸边。原来,戚贤刚刚在土地庙布置好人,便有两个人从水面露出头来。他们鬼头鬼脑地窥视了一阵,才像落汤鸡一样爬上岸来,刚要脱衣拧水,便被两条锁链套住了脖子,带到了知县面前。

戚贤就地开堂审讯,那两个家伙,一个紧闭双唇,低着头就是不开口;另一个吓得缩成了一团堆在地上,战战兢兢地招认了全部罪状。原来,他们是受那些借祭鬼神骗钱的人指使的。戚贤搬倒了神像,堵住了这些骗钱人的生财之道,于是他们便想了个邪法,派两个水性好的人,把神像捞上来,趁戚贤从这过时,伺机把神像扔到戚贤船上,企图以此恐吓戚贤,制造混乱。谁想,有胆识的戚贤不但没有畏惧,而且还当众戳穿了坏人的阴谋。

从那以后,归安县开始流传戚贤不怕鬼的故事,有人把戚知县称为敢同鬼神斗的勇士。

抗击沙俄

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次率军英勇抗击沙俄侵略者的满族将军,名叫萨布素,以其赫赫战功赢得了人民的尊敬,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民族英雄。

萨布素是满洲镶黄旗人,随先人到吉林落户。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派内大臣率人到长白山瞻礼,来到吉林后,驻守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的将军巴海命令萨布素带领二百多名士兵给他们做向导。萨布素事先作了充分准备,带子三个月的粮食给养,跋山涉水,领着瞻礼队伍顺利到达长白山,完成了瞻礼的活动,圆满地回来了。由于萨布素在完成这次重要使命中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才能,第二年被任命为宁古塔副都统。

当时,沙俄侵略者一直想侵入富饶的中国,掠夺土地和财富。他们几次派遣远征军,窜入我国黑龙江境内,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这些毫无人性的野蛮兽兵,居然吃中国人。仅1643年冬天,他们就在黑龙江吃了五十个中国人。这种禽兽不如的暴行,激起了我北方边境人民的强烈愤怒,自发起来进行保家卫国的斗争,曾给这些兽兵以有力的打击。但是,沙俄侵略者依仗自己的武力,仍然贼心不死,居然侵入黑龙江,强占了雅克萨城(在今漠河东、呼玛西北的黑龙江北岸),并在那里建设军事基地,从这里出兵继续侵占掠夺我国黑龙江流域的广袤土地。

鉴于沙俄侵略者的气焰越来越嚣张,清朝政府多次照会沙俄政府,要他们赶快悬崖勒马,停止侵略行为。但沙俄方面对此置若罔闻,继续蚕食我领土、掳掠我资财。当地人民义愤填膺,纷纷要求清朝政府派兵把侵略者赶回老家去。

面对这种严峻局面,清朝政府决定派兵打击沙俄侵略者。于是,萨布素被委以重任,率兵反击侵略者。萨布素亲临雅克萨附近勘察该城形势,疏通了从乌苏里到黑龙江以及通往宁古塔的水陆交通线路,选定有利地形,在呼玛等地修筑木城,屯兵一千五百多,建造大炮战船,严守边防。后来,萨布素晋升为黑龙江将军,他进一步在驻防地区囤垦耕种,补充战备物资,随时准备打击进犯之敌,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献身精神。不久,一支沙俄侵略军从雅克萨开出,企图窜犯我黑龙江下游地带。萨布素马上带兵迎敌,通过激烈战斗,全俘侵略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为了进一步打击敌人,1685年萨布素统率几路兵马合力攻打雅克萨城。当地人民闻讯,主动支援攻城部队,达斡尔族有五百多人参加作战。6月份,大队人马开到雅克萨城下,萨布素命令城内沙俄军队赶快撤出雅克萨,可守城的沙俄将领托尔布津拒不从命。于是,萨布素率领清军先消灭了前来增援雅克萨的敌兵,然后集中炮火向该城猛烈轰击,使守城俄军伤亡严重,最后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了。在走投无路之际,托尔布津派使者向清军求和。清军同意他们投降,放他们退回尼布楚,并把雅克萨城炸毁轰平,胜利返回驻地。

清军走后不久,沙俄侵略者卷土重来,又占领了雅克萨,那个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也重返这里,指挥俄军又一次筑起土城,继续与我国为敌。

萨布素得知这一消息,决定再次发兵攻打雅克萨。他根据雅克萨靠江的地形特点,派兵在不靠江的三面挖掘战壕,筑起堡垒长围。又修造兵船开往雅克萨江面,形成四面包围之态势。然后从四面猛烈攻城,把守城的七百多俄国侵略军打死了六百多人,俄军头目托尔布津也在这次战斗中丧了命。沙俄政府见侵略中国的企图无法得逞,只好接受清朝政府提出的通过谈判解决中俄边界问题的建议,派出使者到中国要求谈判议定边界,并请求清军不再围攻雅克萨城。清朝政府同意进行谈判,并下令解了雅克萨之围,让那一百多人没死的沙俄兵活着撤了回去。

当时,在中国西部的蒙古族部落准噶尔的首领噶尔丹,一再勾结沙俄发动叛乱,成为一大祸患。萨布素为了安边卫国,提出一系列防御叛乱的措施,得到清朝政府同意。1696年,康熙皇帝亲自出征,要彻底平定噶尔丹的叛乱,解除边界威胁。他命令萨布素统率一部分兵力从东路出发,配合他的主力部队打击噶尔丹叛兵。在几路人马合力围歼下,噶尔丹的叛乱终于被基本平息,使西北边境重新安宁了。

萨布素不仅长于武功,而且重视教育。他首先倡导在黑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建立学校,招收各民族儿童入学,培养有知识的人才。他顽强抵抗侵略者的爱国业绩,一直受到广大军民的赞扬。

忠心爱国

车臣默尔根哈屯——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清朝乾隆皇帝给当时我国一个少数民族妇女的荣誉封号,意思是“聪明贤淑的王妃”(突厥语和蒙语的混合语)。得到这个封号的,是新疆准噶尔部贵族达什达瓦的妻子,她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巾帼英雄,为加强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惜的是,她的真实姓名没有流传下来。

清代前期,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等相继称汗(汗,可汗的简称,古代我国北部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征服了厄鲁特和维吾尔族各部,独霸一方,割据着我国新疆地区,严重地威胁着祖国的统一。毗邻的沙俄帝国,一直想侵占吞并我国北方地区。他们一面在我国西北边疆强行建造据点和军事要塞,蚕食我国准噶尔部的地域,而且阴谋策动准噶尔部一小撮有卖国求荣之心的上层分子,妄图制造叛乱,把新疆的大片土地从我国版图上分裂出去,使新疆人民沦为亡国奴。清朝的中央政府觉察到这种危险动向,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康熙、雍正年间曾多次对准噶尔部用兵,力图平息叛乱、制止分裂,但收效不大。

1745年(清乾隆十年),噶尔丹策零去世,他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为争夺汗位互相残杀。达什达瓦是部落首领,对噶尔丹策零的儿子达尔扎称汗不满,想支持达尔扎的弟弟策妄达什称汗,但未成功。达尔扎自己称汗后,一方面对达什达瓦不支持自己怀有仇恨,一方面又怕达什达瓦再支持别人、威胁自己的统治,因为达什达瓦威望高,对准噶尔上层很有影响。于是,达尔扎施展阴谋手段杀害了达什达瓦。为了彻底消灭达什达瓦的势力,达尔扎还采取分散达什达瓦剩余势力的办法,迫使不愿分裂的达什达瓦的部将萨赖尔率领一千余户投奔了清朝中央政府,余下的人马由达什达瓦的妻子车臣默尔根哈屯率领。为了斩草除根,他还要消灭车臣默尔根哈屯的力量。但达尔扎还没有来得及下手,自己就被达瓦齐夺了汗位。达瓦齐也是野心勃勃,逼迫车臣默尔根哈屯服从他,并杀了达什达瓦的儿子。在这关键时刻,车臣默尔根哈屯从民族大义和祖国统一出发,毅然反对达瓦齐等人的分裂活动,决定投奔清朝中央政府。

乾隆二十年(1755)二月,清朝中央政府分两路出兵伊犁,要消灭达瓦齐的叛乱势力。北路军以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副将;西路军以永常为定西将军、原达什达瓦部将萨赖尔为副将。五月,清军平定了伊犁,车臣默尔根哈屯立即率众归附了清军。但是,北路军副将阿睦尔撒纳心图不轨,想借助清军力量击败达瓦齐后,自立为汗,重新割据新疆。车臣默尔根哈屯是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了拉拢她的势力,进而吞并她的势力,阿睦尔撒纳向车臣默尔根哈屯提出娶她的女儿为妻,她感到此事蹊跷,十分警惕,立即报告了清军统帅班第,班第马上密报清朝乾隆皇帝。清中央政府命令班第密加防范,使阿睦尔撒纳的分裂阴谋没有得逞。阿睦尔撒纳见此计失败,又想让他的外甥沙津巴图以“管领达什达瓦户口”为理由,来控制吞并车臣默尔根哈屯的势力。清朝中央政府立即采取新的对策,任命了达什达瓦部的大臣、总管等官员,作为游牧部落集中管理,并给车臣默尔根哈屯一部分牛马,作为赡养生活之用,不让阿睦尔撒纳插手达什达瓦部的事务。这样一来,达什达瓦部的实际权力仍在车臣默尔根哈屯手中。这年秋天,清军平定达瓦齐叛乱后大批内撤,只留班第、鄂容安带着五百兵士留守伊犁。阿睦尔撒纳见班第兵力单薄,乘机包围歼灭了留守伊犁的清军,重举叛旗。车臣默尔根哈屯不改初衷,拒不归顺阿睦尔撒纳;为避其锋芒,带领部落向别处游牧。

当时的伊犁喇嘛是很有权势的,但受到阿睦尔撒纳的操纵,不断阻挠达什达瓦部内迁。车臣默尔根哈屯冲破传统宗教观念的束缚,没有听从伊犁喇嘛的“劝说”,率领本部人马与阿睦尔撒纳的叛军苦战,并派人突围,向驻扎在巴里坤的清军报告阿睦尔撒纳的叛乱活动,请求清军支援。在巴里坤清军的援助下,达什达瓦部冲破重围,到达巴里坤。消息传到乾隆皇帝那里,他十分高兴,立即颁发谕令,封达什达瓦的妻子为“车臣默尔根哈屯”赞扬她“深明大义,率领属下,弃贼来归,深属可嘉”,并派人送来缎、银、茶等赏品。

车臣默尔根哈屯感激中央政府对她的嘉奖与赏赐,更加坚定了归附中央政府的决心,并配合清军,积极投入了平息阿睦尔撒纳叛乱的战斗。在决战时刻,车臣默尔根哈屯还请求亲自带兵到前线作战,虽未实现,却表现了这位女中豪杰忠心报国的高贵品质。她还专门派人到北京朝觐,主动加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1756年春,车臣默尔根哈屯因病去世,清朝中央政府闻讯后特派钦差前往祭奠,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事颁发了谕旨。

车臣默尔根哈屯逝世后,她那种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勇斗叛乱的优良思想品质,被达什达瓦部人民继承下来了。他们始终未向叛乱势力屈服,保持了民族气节。后来,达什达瓦部的生活发生困难,向清朝中央政府提出内迁要求,乾隆皇帝批准他们迁到势河(今河北承德)居住生活。清政府还为他们建造了一千三百多间可供居住的房屋。为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还下令依照达什达瓦部故乡伊犁的固尔扎庙,在承德建造了安远庙,作为他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安远庙位于承德著名的避暑山庄东面,是一座方整密合、黑瓦黄边的藏式喇嘛庙,乾隆皇帝题写了“安远庙”三字,并撰写了碑文。今天,安远庙成了中外游人的旅游胜地,吸引了无数来客。当我们来到这座二百多年前建造的雄伟庙宇时,自然会缅怀车臣默尔根哈屯这位古代杰出女性的崇高爱国精神。

异邦献身

左宝贵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回族爱国将领,在1894年的朝鲜平壤保卫战中,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左宝贵于1837年出生于山东费且,是清代陆军名将。光绪年间,他率兵驻守在沈阳。由于治军严谨、用人公正、赏罚严明,与士兵同甘苦,受到部下爱戴,沈阳人民也都尊敬他。

1894年夏天,日本军国主义者派兵侵入朝鲜,企图用朝鲜作为跳板,占领后向中国进攻。左宝贵清醒地认识到,唇亡则齿寒,不击退日寇对朝鲜的侵略,必然危及我国的安全。当时驻在朝鲜的清朝军队只有叶志超、聂士成率领的三千多人。日寇侵入朝鲜后,一面胁迫朝鲜国王与中国绝交,一面在朝鲜半岛海面突袭中国海军和运兵船,进攻驻在朝鲜的清军。清军主帅叶志超贪生怕死,望风而逃,8月退到平壤。这时清朝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各路援军也赶到平壤助战。左宝贵接到援朝命令后,立即率领精锐的步兵骑兵三千多人出征,以最快速度赶赴平壤。一到平壤就展开部署,一面派人化装深入腹地打探敌情,掌握敌人动向;一面派出骑兵冒大雨驰援牙山,接应在那里被敌人打击的中国军队。

当时,清军各路援兵都聚集到平壤,加上叶志超的残兵,总数有一万六七千人,兵力和装备都是比较雄厚的,完全可以担当起抵御日寇侵略的重任。作为朝鲜北部重镇的平壤,背靠高山、面临大同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只要中国军队同心协力、周密安排,完全可以在此重创日寇侵略者,使他们的攻城计划破产。但是,当时执掌外交、军事的李鸿章却采取被动挨打的战略方针,竟要部队“可守则守,不可则退”;而平壤守军虽然人数不少,但来自不同部队,各自为政、群龙无首;叶志超更是贪生怕死,时时想逃跑。在这种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左宝贵一再劝说叶志超坚定信心、共御外敌,批评了叶志超的逃跑思想。叶志超表面答应,实则心怀鬼胎,仍在做退却的打算。

清军在平壤城里分区设防,左宝贵、丰升阿、江自康守北城。北城玄武门一带地势险要,是通往中国的后路孔道。左宝贵深知这里位置的重要性,在城外就建了两道防线,共筑五座堡垒。其中牡丹台峰顶堡垒紧挨城门,是全城制高点,这座堡垒是最重要、最坚固的。只要坚持正确战略,顽强抵抗,敌人是很难攻上来的。

9月上旬,日寇分四路、以1.6万兵力向平壤发起进攻。左宝贵立即派兵出北城八十余里,向大同江上游搜索,与准备渡江包抄平壤的日军遭遇,展开激战。这时如果再派兵增援,完全可以消灭敌人于城外,大大减轻城里的防守压力。但作为主帅的叶志超不仅不派援兵,反而将左宝贵的部队调回平壤,使敌军得以渡江;其他各路日军也从几个方面逼向平壤,把平壤团团围住,并切断了清军退向中朝边境义州的通路,使驻守平壤的清军完全处在挨打的严重不利局面中。

面对敌人的优势兵力和疯狂挑战,左宝贵意识到一场恶战已无法避免。他亲自指挥炮兵,瞄准日军攻城部队狠狠打击。在敌人西路重兵进攻下,左宝贵筑于城外的四座堡垒相继失陷,接着合围向牡丹台堡垒发起猛攻。经过三番浴血较量,左宝贵的部队势孤力单,终于被敌人攻陷了堡垒。他在城垣上见大势已去,毫无退走之意,而是决心与敌人血战到底、以身殉国。他镇定自若,穿戴好整齐的衣冠,在城头上带领残部誓师,用无比慷慨雄壮的语言激励将士们:“为国家建功立业,现在正是时候啊!”宣誓完毕,他亲自指挥一门重炮向敌军猛烈射击。炮手不幸牺牲了,左宝贵也受了伤,他全然不顾,亲自向敌人开炮。左宝贵的表弟杨建春在一旁,见左宝贵处境极为危险,想把他拖下炮台暂避一时,左宝贵拒不接受,一掌把杨建春推开,继续操炮杀敌。后来,大炮被敌军炸毁,左宝贵腿上又中一弹,但他很敏捷地用一块布包扎好伤口,站起来鼓励士兵继续战斗到底。不一会儿,左宝贵颈部连受枪击,终于倒在血泊之中,为祖国和朝鲜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而那个贪生怕死的叶志超,却在城头挂起白旗,自己连滚带爬地带着败兵逃之夭夭,做了可耻的叛徒,遗臭万年。

左宝贵作为清朝中国军队的一个回族将领,大义凛然、临危不惧,为了援助朝鲜人民抗击日寇的斗争,为了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受日本侵略者蹂躏,在异国他乡无私地英勇捐躯,表现了崇高的爱国思想、民族气节和国际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将永远地纪念他、学习他。

胖瘦搬家

阿凡提长得非常瘦。一天,大腹便便的国王取笑他说:“阿凡提,你为何如此瘦弱?莫不是你老婆不给你饭吃?”

“不,尊敬的陛下,我想要吃的东西全跑到您肚子里去了。”阿凡提回答道。

国王价值

一天,国王问阿凡提:“阿凡提,请你公正地作一个估价,我的身价到底值多少?”阿凡提不假思索就说道:“陛下,您的身价最多值五十个金币。”

“什么?你这个无知的家伙,我佩带着的这个腰带就值五十个金币。”国王发怒道。

“是的,陛下,正因为您佩带了价值五十金币的腰带我才估了这个价,不然您……”阿凡提回答。

驴吃瓜皮

一位巴依想让阿凡提出丑,把阿凡提和几位朋友请到家里,用哈密瓜招待了大家。

那位巴依和他的朋友,把吃剩下的瓜皮悄悄推到阿凡提跟前,说道:“阿凡提,莫不是所有的瓜全让你一个人吃了?看你前面的那么一大堆瓜皮。”

“我记得,瓜皮应该是毛驴吃的,各位怎么连瓜皮都吃掉了呢?”阿凡提回答说。

遇见朋友

一天,阿凡提骑着驴进城途中,迎面走来了骑着马的法官。没等阿凡提向他施礼问安,他的驴便叫唤开了。法官生气地问:“阿凡提,你的驴也和你一样不知羞耻,随处乱叫。”

“我的驴本来是很有礼貌的。但是,也难怪它在见到了自己的朋友的时候,把羞耻就忘记了。”阿凡提回答。

国王之智

国王来到阿凡提的磨坊,看见拉磨的驴脖子上挂了两个大铃铛,便问阿凡提:“阿凡提,你为什么要在驴脖子上挂两个大铃铛,难道它不累吗?”

阿凡提:“陛下,有时我睡着了,这畜生也偷懒停下,它一停下铃铛就不响了,我就可以醒来狠狠地抽它一鞭。”

国王又问:“如果这畜生原地不动,把脑袋摇来摇去的话,难道你也会一直放心地睡下去吗?”

“哎呀,我的国王陛下,这畜生如果有您这智慧的话,它不是也可以当国王了吗!”阿凡提说。

天堂已满

一天,国王问阿凡提:“阿凡提,我去世后是升天堂还是进地狱?请你给我作一个公正的评价。”

“尊敬的陛下,您会进地狱!”阿凡提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国王一听,气得胡子直发颤。阿凡提一见,急忙改口说:“尊敬的陛下,请您息怒,您理所当然地应该升天堂,可我担心那些无辜地死于刽子手屠刀下的人,把天堂占满了,容不下您。所以说您可能进地狱。”

以静待哗

汉宣帝时,西羌族与匈奴联合,侵入汉地。公元前61年春,汉宣帝任命赵充国为将,率骑兵万余攻击羌人。为了防止羌人阻击大军过河,赵充国命三名军校乘夜先悄悄渡河,在对岸扎营,再指挥大军依次渡河进驻。

正在这时,突然来了数百骑羌兵围绕着汉军大军来回奔驰,口中还“嗷嗷”乱叫。诸将见羌兵少,纷纷请命出战,要将这些羌兵撵跑,免得其扰乱汉军渡河。但赵充国认为,汉军长途跋涉,不可追逐此敌,消灭敌人应以全歼为上,不要贪小失大。同时,他认为这些羌兵骑术高超,如果追赶,必中其诱兵之计。因此,赵充国对这些羌兵的挑逗引诱置之不理,仍然镇定地指挥自己的部队加紧渡河。事后探马来报,离汉军30里有一座绵延起伏的山脉,那里埋伏着万余羌兵,来挑战的少数羌兵正是想通过挑逗,诱使汉军追击入伏。结果,由于赵充国沉着机智,以静待哗,使敌人无功而返。

汉军全部渡河之后,赵充国对羌人作战始终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法。首先派出间谍进行广大范围的深入侦察,洞悉敌情,然后才行军,以防止遇伏。同时要求部队保持高度警惕,行军途中随时随地准备战斗。所宿营垒,也要求必须十分坚固。汉军稳步推进到金城(今甘肃省兰州西北)后,羌兵再三挑战,汉军坚守不出。

为了摸清羌兵情况,减少作战的损失,赵充国派遣了许多间谍深入羌人居住地区。原来,羌分先零、罕、开三部分,前者与后二者有仇。赵充国运用策略,对他们进行了分化瓦解。他对罕、开两部分进行政治安抚,集中兵力部署对先零进行军事打击。先零见汉军长期坚壁不出,就渐渐失去了警惕。6月初,赵充国率大军突袭先零驻地。先零毫无戒备,一触即溃,仓皇逃遁,淹死于湟水者数百,投降与被杀者千余。汉军缴获车四千辆,牛羊十余万头。

汉军进抵罕、开两部的属地,赵充国就下令禁止烧杀。罕、开二部的羌人感恩,遂降汉军。秋天,又有万余羌人在赵充国怀柔政策感召下降汉。赵充国又罢骑兵,兴屯田,“益积蓄”,“省大费”,以待羌敝。第二年秋,先零部内部起了纷争,有人刺杀首领,率四千多人降汉。赵充国平羌大获全胜。

同舟共济

汉桓帝时,天下大乱,烽火纷起。荆州一带,更是不得安宁,今天这帮人马杀来,明天那帮人马杀去,只搅得天昏地暗,民不聊生。

荆州刺史度尚,为了保卫家园,便招募本地乡勇,组成州兵,巡逻守卫,屡次攻击其他武装力量,连连获胜。但这些乡勇们是一些刚从军的人,纪律性不严,自律性不够,一杀死敌兵,便把敌兵抢来的财货据为己有。这样打了几次胜仗,敌人也杀死了不少,乡兵们的口袋就逐渐膨胀了起来,便开始为自己着想,不再同心协力、并肩作战,军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俗话说:“法不治众。”乡兵们个个如此,度尚也不能把他们人人治罪!怎样才能使这些乡兵的战斗力得以恢复?度尚左思右想:乡兵们是因为钱财多了失去斗志的,如果让他们没有了钱财呢……想到这里,他终于计上心来。

过了几天,度尚宣布所有将士外出游猎,捕获野味改善生活,但不许回家。乡兵们听后十分高兴,都相约结伴倾巢而出。眼见众乡兵去远了,度尚叫手下亲信放起火来,一时间,大火连天,把军营烧了个精光,乡兵们原来掠获的财宝等物也都化为灰烬,只有兵器拿出去打猎了,所以损失不多。

乡兵们回营面对着一片灰烬,个个跺脚大骂,痛惜万分。度尚乘机出来说:“敌人乘我军空营来烧营房,使大家损失尽了财物,可恨不可恨?”

“可恨!”乡兵们发自内心地喊起来。

度尚又说:“金银财宝,绫罗绸缎,敌人那里有的是。兄弟们想要,咱们可以再去夺。”

不久,又有敌人来犯,度尚指挥的乡兵们又恢复了往日的威风,个个以一当十,把敌军杀得人仰马翻,逃遁百余里外,财货辎重,尽为荆州乡兵所得。自此,敌人知道荆州兵厉害,再也不敢轻易来犯了。

调虎离山

东汉末年,军阀纷起,各据一方。占据东南的孙坚不幸早死,他的儿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逐渐扩大了势力范围。

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的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天险可以凭依,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当时,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深知如果用强攻是很难获胜的。他便与众将商议定出一个调虎离山的妙计。

针对刘勋极为贪财的弱点,孙策便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了一番。信中说,刘勋威名远扬,令人倾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信中称,上缭经常派兵来侵扰我部,而我部力弱,不能前去征讨,请求刘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方将感激不尽。

刘勋见孙策在信中极力讨好他,便显得万分得意。而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就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便免去了后顾之忧,立即决定发兵上缭。对此举,部将刘晔则极力劝阻,可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和甜言所迷惑。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前去攻打上缭,城内空虚,便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快去占据他的老窝!”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遭到顽强的抵抗,而十分顺利地控制了卢江。

刘勋猛攻上缭,却一直不能取胜。正在此时,突然得到报告,知道孙策已经攻取了卢江,知道是中计了,却已后悔也来不及了,只好灰溜溜地投奔曹操去了。

变化多端

东汉末年,张绣割据称雄于南阳一带。当时的丞相曹操率军讨伐。

战争进行到一半时,曹操因后方有事,便命令全军撤退。

这时,张绣欲率军追赶,谋士贾诩说:“不能去追,否则一定要失败。”

张绣不听,果然被曹操打得大败而还。

贾诩看到垂头丧气的张绣,又对他说:“您现在率兵再去追击曹军,一定会取胜。”

张绣惭愧地说:“我没有听从你的话,已遭惨败,为什么还可以去追击呢?”

贾诩说:“兵势是不断变化着的,火速进兵,定可获胜。”

张绣听信了贾诩的话,复又派兵追击,果然大胜而归。

张绣得胜回营,十分迷惑不解,便问贾诩说:“开始我用精兵去追击曹操,你说必败;后来用败兵追击曹操的胜兵,而你说必胜;结果都如你所言,这是什么原因呢?”

贾诩笑着说:“这很容易得知。将军虽然善于用兵,但还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虽然后退,但曹操一定会亲自带精兵强将断后。你要知道,曹操向将军发动进攻,前前后后没有失策的地方,实力犹存,可是他急忙撤兵,不过是他的后方发生了变故。我们追击的军队尽管精锐,也必然敌不过曹军。然而,曹军在打败了将军的追兵之后,一定会轻军速退,不再留意后方。所以,虽然用败兵击之,却能取胜。”

张绣大悟,感叹着对贾诩说:“您真是懂得了兵法中‘九变之术’的精髓了啊!”

多算必胜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秦朝被各地起义军推翻后,项羽由于最有实力,兵力达四十万,遂自立为“西楚霸王”,并撕毁与刘邦谁先人关谁为王的约定,封刘邦为汉王,管辖巴、蜀和汉中之地,却将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给了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用以防止刘邦东进。

项羽和刘邦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推翻暴秦统治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二人也都是胸有大志的,都希望天下听命于自己。项羽做了天下的霸王,自然意气风发。刘邦也自然对封自己为汉王心有不甘,只是鉴于实力不及项羽,无奈地暂时听命于项羽罢了。但是,刘邦并没有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在进入汉中的路上,拜丞相萧何极力推荐的人才韩信为大将军。

拜将之后,刘邦就向韩信问取天下的计策,说:“丞相多次在我面前提到将军您,将军有什么高明的计策教导我?”

韩信敬谢不敏,并反问刘邦:“大王您要攻取政权于天下,对手难道不是项羽吗?”

刘邦说:“正是他。”

韩信又问:“大王您自己考虑一下,您在勇敢、强悍、仁慈、实力等方面,比得上项羽吗?”

刘邦沉默思考了好久说:“我哪一方面也不如他。”

韩信听后,又拜贺说:“就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不如他。然而我曾经在项羽手下做过事,我就说说他为人的情况吧。项羽发怒大喊时,千人皆伏,那是勇猛到极点,但却不能任用贤能的部将,所以说他只不过匹夫之勇。项羽对人恭敬慈爱,说话体贴,他人若生病,他就痛哭流涕,亲自端药喂饭,至于有人立功而应当封爵,刻好的官印在他手里都磨平了边角,他还不舍得将印授予人,所以说他的仁慈只是妇人之仁。

“项羽虽然称霸天下、臣服了诸侯,却不在关中建立都城,而建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背弃了与您的誓约,而将自己亲信的人封王,因此诸侯们对此都深感不公正。项羽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残忍灭绝的,天下百姓对此多有抱怨,因此,百姓也就不亲服他,只不过都害怕他的威猛和实力罢了。项羽在名义上虽称霸天下,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人心。所以说项羽的强盛很脆弱。

“现在大王您若能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的勇武之士,天下哪一个人不可以被您诛杀?用攻下的城邑分封给功臣,哪一个人不服从您?况且关中的那三个王:章邯、司马欣、董翳本是秦朝的降将,他们带领关中子弟多年了,死在他们手里的子弟更是不可胜数,他们又欺骗部下而投降了诸侯军,在新安那个地方,项羽还坑杀了二十多万投降的秦朝子弟,唯独章邯、司马欣、董翳他们三个人保住了性命,秦朝的父老对这三人怨恨到了极点,可以说是恨入骨髓。项羽凭强大的威势封了这三人为关中的王,而关中的秦人却没有喜爱他们的。

“大王您进关后,秋毫不犯,废除秦朝的严苛法令,并与秦人约定法律。虽只有那简单的三章,但关中的秦人没有不希望大王您来关中为王的。您人关之前,义帝与您及诸侯誓约:谁先入关谁就为关中的王。大王您第一个人关,您应当被封为关中的王,这一点,关中的民众是都知道的。后来的结果却是,大王您不能王关中,而去汉中为王,关中的秦民对此没有不痛心疾首的。现在大王您若起义挥师东下,关中地区仅仅发布一个檄文就轻易地得到。”

刘邦听后,十分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并且马上听从韩信的计划,部署各个将领向东进发,和项羽的军队展开了持续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最终攻取了天下,建立了汉朝。

韩信与刘邦的一席话,周密地分析了刘邦和项羽各自的优劣长短,以及天下形势,计算他们的得失胜负,做出了东进的战略决策,可谓是一个卓越的“庙算”,体现了“多算胜少算败”的道理。

犹柔致祸

公元218年,刘备领兵10万围汉中,曹操闻报大惊,起兵40万亲征。而定军山一役,蜀将黄忠计斩曹操大将夏侯渊。曹操大怒,亲统大军抵汉水与刘备决战,誓为夏侯渊报仇。蜀军见曹兵势大,退驻汉水之西,两军隔水相拒。

一天,刘备与军师诸葛亮到营前观察两岸形势,谋划破敌之策。诸葛亮见汉水上游一带有土山,可伏兵千余。回营后命赵云领兵500,都带上鼓角,伏于土山之下,或黄昏、或半夜,只要听到本营中炮响一次,便擂鼓吹角呐喊一通,但不可出战。诸葛亮自己却隐在高山上观察敌军动静。

第二天,曹兵到阵前挑战,见蜀营既不出兵,也不射箭,叫喊了一阵便回去了。到了深夜,诸葛亮见曹营灯火已灭,军士们刚刚歇息,便命营中放炮为号,令赵云的伏兵鼓角齐鸣,喊声震天。曹兵惊慌,疑有蜀兵劫寨,赶忙披挂出营迎敌。可出营一看,并不见有什么蜀兵劫寨,便回营安歇。待曹兵刚刚歇定,号炮又响,鼓角又鸣,呐喊又起。一夜数次,弄得曹兵彻夜不得安宁。一连三夜如此,致使曹操惊魂不定,寝食不安。

有人对曹操说:“这是诸葛亮的疑兵之计,不要理睬他就是了。”

曹操说:“我岂不知这是疑兵之计,但不加防备也是要吃大亏的!”曹操犹疑了再三,无奈只得传令退兵30里,找空阔之处安营扎寨。

诸葛亮吓退了曹兵,便乘势挥军渡过汉水。蜀军渡水后,诸葛亮传令背水扎营,故意置蜀军于险境,这又使曹操产生了新的疑惑,不知诸葛亮又将使什么诡计。因为曹操深知“诸葛一生惟谨慎”,认为他如果不是胜券在握,是决不会走险棋的。而诸葛亮正是看透了曹操这种心理,偏走此险棋来疑他、惊他。

曹操在惊疑中,为了探听蜀军虚实,下战书与刘备约定来日决战。战斗刚开始,蜀军便佯败后退,往汉水边逃去,而且将兵器马匹弃于道路两旁。

曹操见此,急令鸣金收兵。手下的将官疑惑地问曹操:“为何不乘胜追击,反令收兵?”

曹操说:“看到蜀军背水扎寨,我原本就有怀疑;现在刚交战他们就败走,而且一路丢下许多兵器马匹,更说明是诸葛亮的诡计,必须火速退兵,以防上当。”

然而,正当曹兵开始掉头后撤时,诸葛亮却举起了号旗,指挥蜀军返身向曹兵冲杀过来,致使曹军大溃而逃,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