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妈妈成长记
15831200000012

第12章 小秒针哲学

自我意识之自我同一性

这么说或许有些夸张,但我确乎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太多哲学的萌芽,而且,这些恰巧发生在我攻读哲学学位期间,不能不说是一种奇妙的经历和体验。哲学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在我带孩子的点滴中。

是爸爸用螺丝钉把我组装起来的吧。

两个月大时,小秒针的脊椎开始变硬,可以竖着抱起来了。五个月大,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把小秒针抱到阳台上,小心翼翼地抬起他的背,他坐了起来。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坐。

小秒针一坐起来,就看到了自己的脚,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到自己的脚丫子,多有趣啊,粉红色的、肉乎乎的、像皮袋灌了水一样,半透明而富于弹性,每个灌水皮袋还开着五个小衩,能一动一动的!左边那个大衩面上,还有一颗大大的黑痣。真是玩味无穷。

小秒针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新鲜“玩具”,一点不错眼神地盯着它看,聚精会神、兴趣盎然。他还试图伸手去触摸它,很遗憾,暂时还够不着。

随着身体的成长,世界在变大,空间在扩展。小秒针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和能力,包括能够玩自己的手指、脚丫和小鸡鸡,他玩得专心、投入,就像玩其他任何玩具一样。

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整体,脚丫子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总忘不了一个笑话,孩子问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回答:“是妈妈生的。”孩子追问:“怎么生的?”妈妈回答:“先生宝宝的头,再生肩膀,然后是身子,最后是小脚。”孩子不依不饶地问最后一道程序:“然后,是爸爸用螺丝钉把我组装起来的吧。”

自我意识之自我概念形成

他很早就明白“小秒针”是谁,却不明白“我”的存在。

“妈妈不吃,小秒针吃。”

“婆婆来,小秒针尿尿。”

“爸爸唱歌,小秒针觉觉。”

直到两岁,小秒针还一直叫自己“小秒针”。

多有趣,孩子首先会的总是名词,而且是专有名词。一个名词指代一个对象,所以他很早就明白“小秒针”是谁,却不明白“我”的存在。每个人、每样东西都有一个名称,他不能理解代词是干什么的,也没有完全的自我意识,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对立,所以他决不“自私”,愿意把任何好吃的好玩的东西交给索要的别人。

我拿着一粒糖,问,谁想吃糖?他回答:“小秒针吃。”

逗着他玩,我说:“不给小秒针吃,给我吃吧。”

他反对说:“不给我吃。”他认为“我”就是他妈妈我。

SC皇太后永远站在孙儿一边,说:“就给他吃吧。”

小秒针得了援助,接过话头说:“是啊,给他吃。”

我配合动作指点着,问:“我吃,还是你吃?”

小秒针毫不犹豫:“你吃。”

“那我吃了。”我做势要吃。

小秒针急得大叫:“我不要吃,你吃,给你吃嘛!”

他把代词当名词用,我=妈妈,你=小秒针。

行为动作和言词表达的指向正好背道而驰,被他如此一搅和,我都晕了。到底要谁吃啊?

自我意识之捉迷藏

这可真是鸵鸟式的捉迷藏啊。小秒针一定以为,只要他不看,世界就消失了,他也消失了。

一岁,小秒针完全可以自己走动了。有一段时间,他最喜欢玩的游戏是捉迷藏,紫禁城很弱智地躲到门后面,说:“爸爸躲起来了,小秒针能不能找到爸爸?”小秒针蹒跚过去,把门一拉,父子俩相对哈哈大笑。

接着轮到小秒针藏、爸爸找,我一喊开始,小秒针就用胖乎乎的、并不灵活的小手,笨拙地蒙上了自己的眼睛!

我们在最初的惊诧后大笑起来,这可真是鸵鸟式的捉迷藏啊。小秒针一定以为,只要他不看,世界就消失了,他也消失了。他并不明白把“自己”藏起来的意思。

金岳霖说,人“看”,而后能“见”。那个世界并不因为人的“看”而存在,也不因为不看而消失,但人必须看,不“看”,便“见”不到康德的那个物自体世界了。

小秒针的眼一蒙,是要回到他自体呵。

好脾气的紫禁城依然陪着儿子玩捉迷藏,不过简化成蒙住自己的眼睛说:“咦?小秒针呢?小秒针怎么不见了?”然后夸张地把手张开,做发现新大陆的狂喜状:“哈,找到小秒针了!”每次都逗得小秒针哈哈大笑,紫禁城也省却了往门后跑来跑去的麻烦。

我觉得有必要引导小秒针的自我意识,让他知道什么是“藏自己”,就是让我看不到他。他明白了,蹲在椅子旁边,可每次我假装说:“小秒针呢,小秒针藏在那里呀?”他就很得意地站起来,哈哈大笑。

自我意识之我是谁

“我在你肚子里的时候,是没有名字的?”“那你怎么会认得我?”

“妈妈,我还在你肚子里的时候,你知不知道那就是我啊。”

我没想到他会提出这么有水平的问题来。我试探着问,你说的“就是我”的“我”,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那个人就是我小秒针吗?”

“你是问,你在我肚子里的时候,我知不知道你叫小秒针?”

小秒针肯定地点头:“嗯。”

“我当然知道你叫小秒针啊,因为你的名字就是我取的。我也可以叫你别的名字,这个由我说了算。”

“我在你肚子里的时候,是没有名字的?”小秒针大吃一惊,“那你怎么会认得我?”莫非他认为名字是他的本质?或者他一出生就带着标签?

货名:小秒针

定价:连城

净含量:不定,≥3100克

保质期:不定,≤200年

保存方法:20-30摄氏度,阴凉通风处

最后还用粗黑字体写着:贵重物品,轻拿轻放

我尽量用孩子能懂的话说:“我知道自己肚子里有个宝宝,就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小秒针。”

小秒针很不确定地问:“要是你肚子里的人不是我,你也会叫他小秒针吗?”

我想了想,点头说:“是的。”

小秒针流露出伤心来,说:“原来你不认识我啊,你都不知道我这个人。那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认识我的?你怎么知道我这个人的?”

我想,他说的“我”,到底是什么?我慢慢回答说:“我知道有一个小小的身子在我的肚子里。那个小身子就是你吧?”

“才不是啊,”小秒针很干脆地否定,“那时我还不会说话、不会高兴和不高兴呢。”这么说,他已经意识到他的肉体也不是他的本质了?

“那你是谁呢?”我故意问。

“就是我啊。我这个人。你怎么会认识我的?”

“我……”

……

那天的那场对话,后来在母子两个都晕菜的状况下不了了之。我就知道,我可以说出很多不是他本质的东西,唯独说不出他的本质是什么。我的小秒针啊,他是谁呢?从我检查出怀孕开始,我知道了“它”的存在。可当时的那个受精卵绝不是小秒针自我认同的“我”。小秒针的那个“我”是谁?我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知道那个“我”的?

他的“我”,是好深奥的哲学啊。

主客对立

哇哇大叫中,他或许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弱小和世界的强大。

小秒针早早就明白了自己与世界的对立。当他踮起脚也拿不到桌上的苹果时,当他的玩具汽车卡在墙角拽不出来时,当他扯磁带被缠住双手时,他开始哇哇大叫。我想,在这哇哇大叫中,他或许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弱小和世界的强大,意识到了外物与自己的不谐、抵触和对立,他不是无所不能的,世界——这个现实的、坚硬的、冰冷的世界——是他心愿的一个障碍。

但是他慢慢有了自己对抗世界的方法,比如,最简单的,踮起脚尖。然后是利用工具。他开始爬到沙发上去摘电话,搬小凳子来踩着攀高,用棍子扒拉床下的玩具车。

人类最早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反抗严酷的大自然吧。粗糙的石器,简陋的猎具,因为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意识到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对立,于是有了欲望,有了发展。要让世界遂我的心,要让自己更自由。

认识能力之抽象思维

柏拉图说,我们天然就知道,学习只是回忆起过去知道的东西。

我开始给小秒针学前教育,结果很快就被他震住了,孩子原来天生具有惊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其实,很多东西是我没法教给他的,比如纯数学和几何。我没法教他1,只能说,一个苹果是1,一个橘子是1.他就能从一个苹果、一个橘子当中归纳出纯粹的1,抽象的1.又比如圆,脸蛋是圆的,球是圆的,西瓜也是圆的,但它们都不是几何学意义上的“圆”,真正的、纯粹的“圆”在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但孩子却能理解抽象的圆。

我拿出一张卡片,上面画着一个大红色的圆圈,这是“红色”,他明白了。我又用同一张卡片告诉他,这是“圆”,他也明白了。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呀。他如何能理解我的话语,又怎么从同一个事物中区分不同的属性?

我又拿出一张卡片,上面画着一棵榕树,这是“树”,是tree。第二天带他出去散步,他突然指着一棵樟树说:“树。”这个简单的学习中间有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首先,他从卡片上的这一棵榕树和那一棵橡树中归纳出“树”这个概念,接着他用树这个概念来“套”世界上的事物,于是断定这一棵樟树也是树,这是演绎。我能教孩子的很有限,全靠他自己用归纳和演绎将知识组织起来。

抽象、分类、归纳和演绎,这些都是奇迹。天然的思维能力。难怪柏拉图说,我们天然就知道,学习只是回忆起过去知道的东西。

求溯本源

小秒针质问道,如果人是女娲造出来的,那女娲是谁造的呢?

紫禁城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了一套台湾版幼儿教育的材料,有故事、音乐、百科知识、为人处世,除了有台湾口音外,简直十全十美。小秒针玩的时候,电脑就开着,放给他听,不知不觉中,他居然学到了很多东西。

一天晚上,睡到床上,小秒针突然问,妈妈,你知道柏拉图和他的“理念世界”理论吗?我惊呆了,说,嗯,听说过,那你知道吗?

小秒针开始用台湾普通话解释“理念世界”,流利极了,还举例说,有一个杯子的理念,是完美的,世界上所有的杯子都是模仿理念的杯子。

让我更吃惊的是,“播音”结束后,他开始用正常的声音反驳柏拉图:杯子本来就有不同的形状,什么算是完美的呢?还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照着理念世界做的,那理念世界是照着什么做的呢?

人类最早的哲学,就是像小秒针这样,从不断地追溯本源而来的呀。一直往上追,所以我给小秒针讲故事,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小秒针会很不满意,质问道,如果人是女娲造出来的,那女娲是谁造的呢?

哲学的第一块版图宇宙论,就这样开始了。

表情和人的奥秘

人就应该听自己的话,听自己心里的声音和命令。

小秒针吃饭时专注、投入,对肉食的态度近乎虔诚。我喜欢坐在他对面看他吃饭,享受一种静静的沉醉感。

小秒针正在对付一个大鸡腿,忙里偷闲地问:“妈妈,你为什么笑?”

我并不知道自己笑了,顺口回答:“因为妈妈高兴啊。”

小秒针疑惑地看我一眼:“人高兴的时候为什么要笑呢?”

这是一个难题。我想了想,回答说:“笑是一种表情。人有很多种表情。高兴的时候大家都是同一种表情,我们把它叫作笑,不高兴的时候都是另一种表情,我们把它叫作哭,不满意的时候又是一种表情,我们把它叫作生气。”

小秒针的问题跟着就来:“为什么大家高兴的时候会是同一种表情?”

是啊,为什么人心情愉快的时候,嘴角就上翘,而不是相反?

于是,我们开始做一个新游戏,表情是笑的,但用哭腔说话;或者表情悲哀,声音怒吼;或者表情暴怒,声音愉悦温柔。

结果发现,表情和声音的错位非常难,佛家讲“相由心生”,西塞罗讲“脸是思想的肖像”,算命的说“面为灵宅”、“面者神之庭”,都极有道理。内心愉悦的人,表情自然舒展柔和,内心阴郁,眼神就阴鸷了,内心焦虑,眉头自然紧蹙,满脸线条都生硬。内外的这种联系,让小秒针百思不得其解。

小秒针还问过这样的问题:“你怎么知道我高兴?”他故意表情错位,在高兴的时候做出一副哭相,说,他跟别人不一样,别人高兴的时候是这样的表情,而他是这样的表情。这其实提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人和人的理解是加入经验材料的外在判断,所以,理解只是相对的,隔膜才是永恒的、绝对的。

发展到后来,小秒针对“身体会听话”产生了兴趣。他心里想着要喝水,手就会听话地伸出去拿杯子。为什么手那么听话?手可不可以不听话?心里想喝水,手却去开电脑?他故意这样跟自己捣乱,当作好玩的游戏。他发现了一个秘密,小孩子可能不听爸爸妈妈的话,但一定听自己的话、心里的话。他缠着我问,人为什么会听自己的话?

我抱着这个小小的哲学天使,笑得说不出话来。肉体和灵魂,身心同一性,是最根本的哲学问题之一。让我怎么跟一个两岁的孩子说?拿笛卡儿的松果腺骗他,还是借用莱布尼兹的上帝?

“而且,人就应该听自己的话,听自己心里的声音和命令。”我强调说。这句话,他长大之后,面临选择时,会更有用。

为什么

舍弃目的和意义的追寻,人类的灵魂有多大的力量,能扛住这一份茫茫的虚空?

自从学会了“为什么”,小秒针开始不厌其烦地频繁使用这个词,对大人来说,有时简直到了无理取闹、令人发指的地步。

“太阳为什么要下山?”这样的问题还可以回答,因为地球在转。“地球为什么要转?”不为什么,地球就是在转。

“电视里的抹香鲸为什么不动了?”这样的问题也可以回答,因为它自杀了;“它为什么死了?”因为它缺氧;“它为什么缺氧?”因为它只有腮没有肺;“它为什么只有腮没有肺?”因为……不因为什么,它就是只有腮没有肺。

那么好吧,“人为什么有肺?”是啊,人为什么有肺?

“大自然的安排,造化的决定。”我犹豫了一下,避免了用“上帝”、“神”、“造物主”之类倾向性太明显的词。

“大自然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我终于忍无可忍:“我为什么一定要回答你?”

“你为什么不回答我?”

我七窍流血、倒地身亡。

但是,真的,有时候会觉得不可思议,一朵花儿开了,又谢了;一只小兽出生了,它奔跑、捕猎、发情,然后衰老、死亡;一个人吃下的饭变成力气,力气用于搬运,搬运换来钱,钱用来买饭,饭吃下去又生出力气,如此循环,直至死亡。这一轮一轮的循环,都是为了什么?

你可以很快地回答:为了族类的延续繁衍。没错,但是世上万物为什么要延续繁衍?

不为什么,就是本能。那么,谁制造、安排、规定、设立了这样的本能?为什么要这样制造和规定?

当然,这样的追问可能很愚蠢,因为陷入了目的论的预设。可是,舍弃目的和意义的追寻,人类的灵魂有多大的力量,能扛住这一份茫茫的虚空?一切都有预定的安排,一切都预定会结束,一切东西都还有意义吗?意义和虚空,本是二位一体,一币两面,只在于个人的设定,翻手云覆手雨。

所以说,最根本的问题,是价值观。

由谁决定或人类的命运

“医生说吃什么就吃什么。”

“那医生听谁的?”

小秒针感冒了,一般情况下,听之任之,或者喝点板蓝根,严重时便吃中药。板蓝根和中药都叫作药,但板蓝根微甜,小秒针喜欢,中药极苦,谁都不爱喝。

这一次又感冒了,先吃了两天板蓝根,不见效,于是我煎了药。

小秒针没有防备,喝了一口,苦着脸说:“怎么不是板蓝根啊,我不吃这个药,我吃板蓝根吧。”

我声色俱厉:“吃药还有选择啊?这不由你决定!”

小秒针改用商量的语气:“妈妈,你给我吃板蓝根,好不好?”

“这也不由妈妈决定。”

小秒针困惑了:“那由谁决定?”

“医生说吃什么就吃什么。”

“那医生听谁的?”

我一时语塞了,吃什么药是由医生决定的吗?那医生又由谁决定?

一切都由自然法则决定。所谓“客观规律”。

可是,自然法则从何而来?谁是自然法则的制定者?谁又是执法者?由谁来保证法则的公正合理?——谁说自然法则一定是公正合理的?

还有,人类为什么是这样的命运,对于至高无上的法则,只有俯首帖耳、唯唯诺诺遵循的份。人类的智慧,就表现在认识法则,构建联系;人类的理性,就表现在遵守法则,唯命是从。这就是人类的尊严和价值?那么,人的自由又表现在哪里?被决定就是人类永恒的命运?最驯服的奴隶才是最自由的?人可能自由吗?自由是什么?

或许,可以将现代物理学的量子力学胡乱引申,说,世界的运转本没有规律可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没有规律和必然性。

到底有必然性才能自由,还是没有必然性才能自由?这是不可解的问题。

罪过和救赎

人最大的罪过是降临人间。

叔本华说过,el delito mayer del hombre es haber nacido(人最大的罪过是降临人间),没有比这更违背事实又蛮不讲理的话了,在“降临人间”之前,根本就没有人。所以,也没有“人”降生。这就像对“时间产生之前”的猜测一样,问题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当几千万上亿的精子在阴道里欢呼奔突和嬉戏时,没有哪一个是怀着“成人”的志向的。却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像醉酒的刘姥姥误闯进宝玉的怡红院,于是有了之后好长一段孽缘。

我倒觉得,人最大的罪过是让他者降临人间。这是宇宙运行中最大的不公正:自己做的事,让别人来承担后果。将他者强行拽入人世,平白地让他承担为人的一生。为了弥补这错误,就要养他育他爱他宠他,指望他活得好一点。多少年来,学者们总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出于种族繁衍的本能。我更认为,这种爱其实是出于求赎本能——对自己行为的弥补和救赎。

据说遭受过巨大祸难和深度心理创伤的人,比如从集中营出来的人,会坚决选择不生育孩子。这种决绝的自我终结,大概就是因为他们深深了解了生而为人之可怕和自我救赎之不可能吧。

再往远处想一点,很多思想到深处的人,比如哲学家,会选择不要婚姻和孩子。古代中国遇到谋逆的,要满门抄斩,从生理学上讲,未必没有道理。总之,人类从长远来说,会逐渐淘汰各种思想和行为极端的基因(比如反骨的基因、深刻悲观的基因等),整体上趋向于平庸和常态,从而越来越适于生存。注意,平庸并非无能,而是不要太能,也不要太弱。这个世界,属于平庸的大多数,比如我辈。

但凡我扬手要打他,他就说,妈妈的爱缺了一个洞。

“妈妈,这里有一个洞。”小秒针叫。他又在用手指抠那把破沙发,海绵被抠出来,豁着一个黑洞。是他干的,他有成就感。

若在平时,我早就咆哮起来了。这个破坏狂!不过今天我没心思。从艰涩的“神正论”里拔出头来,我茫然地望着小秒针和他的杰作,接着,似乎在酷暑中被兜头浇了瓢凉水,我清醒过来,豁然开朗。

我抱着孩子,问:“洞是什么?”

小秒针抬头看我,没有明白。“洞就是洞啊。”

“你再找个洞给我看看。”我笑吟吟的。

小秒针飞快地抓起桌上的面包,抠了一个洞。面包洞直伸到我脸上。

“洞在哪里?”我坚持问。

肥指头点着戳着:“这就是洞!”

“这是面包。”我说,“这不过是少了一小块的面包。你说‘有’一个洞,其实没有,只是面包不那么完整了。面包是‘有’的,完整或者不完整,而洞是‘没有’的。”

小秒针吃惊地看着我,有点迷惑又有点兴趣地笑起来。

所以,中世纪聪明的辩护律师奥古斯丁为上帝辩护说,没有恶,只是善缺了一个洞。

从那以后,小秒针学会了从哲学的高度理解我对他的爱。但凡我扬手要打他,他就说,妈妈的爱缺了一个洞。

说得我非常羞愧地赶紧补洞,忘了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