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中
15845900000001

第1章 上海市(1)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纪念馆原有馆舍都是利用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树德里的原有建筑改建而成的,建成时间是1952年。

中共“一大”会址是具有非常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旧址,为了更好地保护好会址,在1996年6月,上海市委决定对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进行扩建。新的建筑外貌和中共“一大”会址建筑相仿,共占地面积715平方米。地面上的一层是观众服务设施,设有门厅、贵宾厅和多功能学术报告厅。第二层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厅。1999年5月27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工程在庆祝上海解放50周年纪念日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专门为扩建工程竣工开放题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自从建馆近50年以来,共征集和收藏的文物有38万余件,接待国内外观众累计达1000万人次。1997年6月,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基本陈列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有展览厅面积450平方米,共陈列展示革命文物、文献和历史照片148件。文物原件有117件,占了展品总量的80%左右,其中有24件是国家一级文物。陈列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这段历史背景的陈列介绍,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部分的珍贵革命文物有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有上海小刀会起义时潘可祥部队使用过的小刀;有邓世昌生前使用过的发晶书章;有“鉴湖女侠”秋瑾亲笔手书的光复军军制稿和辛亥革命时浙江军政府布告等。

第二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及其活动。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及其活动的陈列展示,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部分陈列的珍贵革命文物有李大钊在建党时期用过的英文打字机;有1920年9月出版的陈望道翻译的马克思、恩格斯着作《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有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出版的第一本面向工人大众的通俗刊物——《劳动界》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汪寿华1924年拍摄的有他亲笔题词的原始照片等。

第三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举行。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这部分陈列的主要史料照片有当年出席党的“一大”会议的所有代表的照片,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和第一个工作决议。为了生动地再现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陈列室内还按中共“一大”会议室原状开辟了一个蜡像室。

宋庆龄陵园

宋庆龄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的夫人,她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给予全力支持,她百折不挠、无私无畏毕生为祖国的独立、民主和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世界和平、国际友好和人类进步建立了丰功伟绩,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国之瑰宝”,受到全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国爱好和平人民的爱戴和崇敬。建立宋庆龄陵园,就是为了表达人民对这位伟人的深切缅怀和永恒纪念。

宋庆龄陵园在上海长宁区陵园路21号,毗邻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占地面积约有12公顷。陵园由以宋庆龄墓为中心的纪念设施、少年儿童活动区和万国公墓名人墓区,以及万国公墓外籍人墓区等4个部分组成。整个陵园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气势恢弘,庄严肃穆。

陵园的主体部分是以宋庆龄墓为中心的纪念设施。陵园北部中央就是宋庆龄墓,她父母的合葬墓在正中间,宋庆龄和保姆李燕娥的墓分列东西两侧的对称位置上,面积总共有263平方米。墓后的龙柏、中山柏和雪松等常青树犹如日夜守卫的战士。墓的周围种植有宋庆龄生前喜爱的各种花卉,伟大的女性宋庆龄日夜沉睡在万紫千红的鲜花丛中。宋庆龄像面容端庄慈祥,身穿旗袍和出访锡兰(今斯里兰卡)时穿的圆翻领上衣,头上梳着带有民族特色的发髻,显示了她特有的风度和气质,令人由衷感叹她确是“人类历史中永恒的女性典范”。

宋庆龄纪念碑高33米、宽5米,坐落在绿树万花中,碑身为黑色花岗石。在它的正面镌刻着邓小平题写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宋庆龄同志永垂不朽”30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背面是3千余字的碑文,概括记述和高度评价了宋庆龄光辉的一生。

宋庆龄陈列馆总面积933平方米,共有6个展厅,陈列展线长137米,为目前我国国内最大的有关宋庆龄生平事迹的陈列场所。陈列是以宋庆龄的爱国主义活动为主线,突出表现了她的爱国、救国、建国和兴国的思想和实践。其展出内容共分11个部分,从她年轻时异国求学、与孙中山结成革命伴侣,到中山先生去世后继承遗志,坚持革命,团结各界力量抗日救亡,反对内战,真实、形象、全景式地展现了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战士宋庆龄的光辉思想和不朽业绩。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又开始致力于关心妇女、维护女权活动。她一生非常喜爱儿童,对青少年儿童关怀备至。早在20世纪50年代,她把荣获斯大林国际和平奖所得的10万卢布和她写的《为新中国奋斗》一书的稿费全部献给了儿童福利事业。她虽然没有儿女,却给了全体中国儿童以伟大母亲的爱。少年儿童活动区是宋庆龄陵园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题是:宋庆龄-和平-儿童-未来。活动区的第一期工程上海儿童博物馆,在1996年6月1日开放,这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儿童博物馆。该馆由综合楼、航天馆、航海馆、环幕电影厅4部分组成,是一个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少年儿童课外活动场所。

宋庆龄是近现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杰出代表。她光辉的一生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鼓舞着人们不断前进!

龙华烈士陵园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社会各界祭扫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龙华烈士陵园总共占地285亩,建立有纪念瞻仰区、遗址区、烈士墓区(安葬着1100余名烈士)、碑林区等八大功能区。在烈士纪念堂里面,安放着500多名烈士骨灰。园内建有无名烈士(长明火)等10组大型室外雕塑。

龙华烈士纪念馆的建筑面积,大约有10000平方米,展厅面积有5000平方米,布置了主题展——《丹心碧血为人民》,陈列和展出了自1840年以来上海地区为中国的独立、自由、解放和革命事业而献身的235名革命先烈、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还设有多功能厅和临时展厅。

龙华烈士陵园建筑主要的艺术特点,就是主题、主轴线和立体建筑的融合,以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交替。入口广场、红岩石、园名牌楼、纪念广场、纪念桥、纪念碑、纪念馆、无名烈士陵等一系列建筑井然有序地坐落在陵园的南北主轴线上。入口处的红岩石以其特定的思想意蕴点出了陵园的人文主题;纪念广场是陵园的中心地带;纪念馆以四层素色花岗石阶梯与金字塔型的蓝色玻璃幕墙和谐组合,于庄严凝重中透出明朗开阔的意境……这些建筑成功地营造出陵园独特的纪念氛围,并以其庄重大气、中西合璧、富有时代气息的建筑风格,使龙华烈士陵园成为上海标志性纪念建筑。

陵园设纪念瞻仰区、烈士墓区、遗址区、地下通道与就义地、碑林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区、干部骨灰存放区和游憩区等八大功能区。江泽民同志为纪念碑题写“丹心碧血为人民”,陈云同志题写馆名“龙华烈士纪念馆”。11座大型雕塑与纪念广场坐落于南北主轴线上。这里安葬着顾正红、罗亦农、赵世炎、林育南、李求实等1600余名烈士,并建有申城第一碑林,占地20多亩,分南北两排,各长54米,遥相呼应。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的新馆建在上海市的中心,位于人民广场的南侧,是中华文化精华的宝库,也是上海社会文明、文化的象征和窗口。

新中国成立前,在爱国学者人士的努力下,上海市博物馆在江湾建立。1952年,在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的支持下,把原有的几个博物馆合并,成立了上海博物馆。当时上海博物馆设立在河南南路16号原中汇银行大厦内,馆藏共有12万余件文物珍品,是世界闻名的大型艺术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馆、北京博物馆、西安博物馆并称为中国四大博物馆。1995年底,上海博物馆正式迁至位于人民广场南侧的博物馆新址。新馆的陈列室面积、设施、陈列方式、功能与原馆相比有了很大改进,能够较为充分地发挥博物馆的各项应有职能。

上海博物馆新馆的整幢建筑的造型是上圆下方,用来寓意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说法。从远处眺望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就好像是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建筑面积共4万平方米,地下1层半,地面4层半,建筑总高度为295米。上海博物馆的平面布局分开放区、库房区、学术区、科研区、管理区、设备区等6个区域,现开设12个专题陈列室,展示的珍贵文物以青铜器、陶瓷器、书画为其特色,此外尚有钱币、玉器、雕塑、玺印、少数民族工艺等。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大厅;二楼为中国古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

上海博物馆采用了非常先进的消防安保设施、电化教育设施、文物图书资料电脑管理系统和楼房自动化管理系统,陈列室和库房有自动化控制温湿度设备,各专题陈列室的讲解工作由事先编制好程序的轻巧听讲器担任,观众可以根据文物编号,使用按钮选择任何一件文物的讲解词,包括汉语和多种外国语种,陈列室还备有电脑控制的放映机,向观众提供各种有关的文物图像和专业知识。上海博物馆还建有一批研究工作专用室和用于学术报告和辅导活动用的演讲厅,设有同声传译和音像系统。这些一流的设施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良好的参观环境,体现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品位。

海军上海博览馆

海军上海博览馆的大门是一座匠心独运、构思新颖的浅灰色花岗石建筑,简洁、明快,气魄恢宏。右侧门柱酷似风帆,左侧屋脊矗立着四根形同舰船烟囱的圆柱,连接左右的是一道状如核动力舰体的门梁,象征着中国海军从远古驶来,利箭般射向大洋。

走进馆门,迎面是飘扬的旗帜衬映着的H型花岗石雕塑,H的横档上悬吊着一把硕大的金钥匙,召唤人们打开海洋和海军知识的大门。

博物馆主体展览馆是一座宏大的拱形建筑,内设四大展厅。馆藏海军、海洋历史资料图片3000余幅,实物1000余件,展出面积5000平方米。第一展示厅是中国历史展,分A厅和B厅。A厅展示中国古代海军的历史,B厅展示中国近代海军的历史。第二展示厅是东海舰队简史展。东海舰队是中国海军的主力舰队,它的历史显示了中国海军在战火中诞生,在战斗中成长,不断发展壮大,走向现代化的光荣历程。第三展示厅是海洋奇观展,这里揭示了诡谲瑰丽的海洋世界、蔚然大观的海洋珍宝,趣味盎然,引人入胜。第四展示厅是世界海军装备展,介绍了世界海军常用新型舰艇、飞机,堪称舰模航模的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