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下
15846000000001

第1章 河南省

林州·红旗渠纪念馆

林州红旗渠纪念馆就在河南省林州市内,是为了纪念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为了改变缺水旧面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修造红旗渠这一伟大创举而建立的。

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2月,竣工于1969年7月。共10万人苦干了10个春秋,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2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共挖砌土石151582万立方米,建成总干渠长706公里,灌区渠道总长40136公里,中小型水库和塘堰396座,库容6000余立方米,形成了引、蓄、提、灌、排、电相结合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被称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奇迹”。

红旗渠纪念馆由分水苑和青年洞等组成。分水苑于1970年建成,后来又在1993年扩建,有纪念厅、碑林、浮雕牌坊,展出工程模型、修建场景、英雄事迹。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位于林县任村镇卢家拐村西,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纵坡为1/5000,设计流量23秒/立方米,挖石方19400立方米。青年洞展示了当年在悬崖绝壁上施工的艰险情景,刻有李先念、江泽民的题词,从此处可登高远眺晋冀豫三省风光。

兰考·焦裕禄烈士陵园

焦裕禄烈士陵园建立在兰考县城北侧黄河故堤的沙丘上,于1966年2月始建,共占地917亩,分为焦裕禄烈士墓、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和革命烈士纪念碑三个区,整个园区是以革命烈士纪念碑为中轴的对称形纪念性园林。陵园展示了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光辉而又伟大的一生。

焦裕禄烈士陵园自1966年建成开放以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胡锦涛、温家宝、李岚清、曾庆红、李长春、罗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到陵园视察,并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在焦裕禄纪念馆,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词:“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为焦裕禄纪念馆题写了馆名。1994年,胡锦涛同志代表中共中央亲临焦裕禄烈士陵园,参加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新馆落成和焦裕禄铜像揭幕仪式,号召全党、全国进一步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

目前,焦裕禄烈士陵园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学习焦裕禄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旅游基地。中宣部、国家教委等国家六部委先后将焦裕禄烈士陵园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中央、省、市60多个机关、学校、企业在这里设立德育教育基地,每年到陵园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达40万人次。党中央、国务院对陵园的发展十分关心,2003年4月,焦裕禄烈士墓被国务院增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阳·殷墟博物苑

殷墟博物苑位于殷墟中心,是以保护和展示河南省安阳殷墟宫殿区各类遗址、遗迹及其人文景观为宗旨的历史遗址性博物馆,坐落在“殷墟宫殿区”。主要包括在原址上仿建的大殿(甲骨文展厅)、阁楼、妇好亭堂等仿殷代宫殿建筑和其他遗址、遗迹性展示及辅助性陈列,充分反映了殷商帝王宫殿的人文景观和华夏灿烂悠久的古代文明。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又称“殷虚”、“殷邑”。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商邑”,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的255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商灭亡后这里沦为废墟。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前1046年)的都城遗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殷墟为都城的商代晚期,疆域广阔,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空前发达,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典范之一。殷墟以独具风格、规模巨大、规划严整的宫殿建筑和商王陵墓体现出恢弘的都城气派而卓绝一时;以制作精美、纹饰细腻、应用广泛的青铜器而闻名中外;以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制车、制骨、陶器、原始瓷器烧造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而享誉世界;以造字方法成熟、表现内容丰富、传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殷墟丰富的文化遗存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华夏先民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因此,一个世纪以来在殷墟的发现和发掘,不仅使殷墟成为中国近现代考古学的摇篮,而且为湮灭了3300年的殷商文化提供了一种独有的、历史的和科学的见证。殷墟作为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及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其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价值蜚声中外而又影响深远,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辉煌壮美、璀璨绚丽的一页,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和保护。

殷墟规模巨大,范围广阔。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刘家庄,北至后营,东北至三家庄,长约6公里,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殷墟的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代都城。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冈遗址和众多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雄伟壮阔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间的手工业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派。

郑州·二七纪念塔

二七纪念塔位于郑州市二七广场,是为纪念二七工人大罢工而建的。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各站工人在郑州普乐园(今二七纪念堂)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由于遭到封建军阀的阻挠和破坏,大会决定在2月4日举行全线总罢工。2月7日,军阀吴佩孚、肖耀南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对郑州、江岸、长辛店的罢工工人进行了残酷镇压,全线工人同仇敌忾,不怕牺牲,同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共产党员、工人领袖林祥谦、施洋以及高斌等40多人被杀,300多人负伤,激起了全国工人大罢工的革命怒潮。这就是有名的“二七大罢工”。

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罢工运动和“二七”烈士,继承和发扬“二七”光荣革命斗争传统,1951年,在原“长春桥”旧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广场,当时场内建一座15米高的木制纪念塔,1971年改修成现在的塔式。

二七纪念塔为双身并联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层(包括底座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塔式新颖、独特,雄伟壮观,具有中国民族建筑的特点,钟楼上高矗一枚红五星。塔内陈列有“二七大罢工”的各种历史文物、图片、文字资料。塔底层有地道穿广场与道口相通;登塔远眺,全市风景尽收眼底。二七纪念塔是郑州市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游客旅游之地。

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新集(今新县城)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它经历了创建与统一、巩固与发展、坚持与保卫等阶段,一直到迎来全国革命的胜利。它鲜明的特点是红旗不倒,革命火种不灭。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苏区共走出了349位将军,留下了董必武、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动人诗篇,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鄂豫皖苏区首府博物馆坐落在英雄山畔,依山傍水、气势宏伟、古朴庄严。南北两侧分别为凤凰山和英雄山,苍松翠柏、风景秀丽。全馆占地面积230亩,始建于1985年10月,2001年再次扩建英雄广场及大门和对陈列内容进行调整,陈列水平已达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博物馆的徽式大门上,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为该馆题写的馆名“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十二个金字闪闪发光。

馆内分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按7个展厅布展。

基本陈列:风云大别山。具体包括:一、奋起斗争,鄂豫皖苏区初步形成;二、大放异彩,新集成为鄂豫皖苏区首府;三、重组红军,坚持大别山的斗争;四、红旗不倒,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

专题陈列包括:一、将军的摇篮,分两个展厅,将军一厅是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张池明、吴先恩、范朝利、高厚良等43位新县籍授衔将军陈列;将军二厅是吴焕先、高敬亭、张体学、吴大胜等50位省军级以上领导人的生平陈列;二、今日新县,反映了新县34万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继承革命传统,弘扬老区精神,社会经济各项事业高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五大经济(生态经济、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劳务经济、民营经济)初具规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美好现实。

馆内陈列有国家一级文物,全国唯一一块保存完好,写在墙上的《中华苏维埃土地法令草案》。馆藏“列宁号”飞机:“列宁”号飞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1931年,一架双翼“容克”教练机执行从开封到武汉的通信任务,在返航时燃油耗尽迫降在我根据地边缘,被红军俘获,从此我军开始拥有自己的飞机,开始了自己空军的梦想。“列宁”号飞机多次参加战役战斗,到战场上投掷炸弹。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同志还乘此飞机到皖西指导工作,到战场上空指挥作战。红军长征后,“列宁”号飞机被拆散埋藏。“列宁”号飞机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它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是我军建立强大空军梦想的开始。

2001年6月,中宣部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