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下
15846000000013

第13章 贵州省

遵义·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

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中在贵州省遵义市举行的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进行了总结,批判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军事路线,重新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保证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完成了长征,是党的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

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是中国革命纪念性博物馆,为纪念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而设立,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红旗路,1955年10月开放。

纪念馆设在遵义市老城子尹路96号遵义会议旧址。这是30年代修建的一座砖木结构曲尺形洋房,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总司令部即设于此。遵义会议会址是196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还有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的住处和红军总政治部旧址。20世纪70年代完成会址复原陈列,红军总司令部的几个工作室和军委负责人办公室均作复原布置。1964年,毛泽东为纪念馆手书“遵义会议会址”;1984年,邓小平题写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的匾额。纪念馆编辑摄制了《遵义会议资料专题片》,开设了遵义会议辅助陈列室等专题陈列。

该馆馆址是遵义会议会址,会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城杨柳街的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新城幸福巷的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处属于遵义会议会址的组成部分。

遵义会议纪念馆以复原陈列为主,先后复原展出了会议室,军委总司令部一局(作战)办公室,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刘少奇、刘伯承、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等同志住室。1984年恢复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全貌,利用旧址房屋开设了遵义会议辅助陈列室;陈列内容有红军长征,进军贵州;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之战3部分,展线长160米。该馆馆藏文物1551件,其中原物726件,复制品667件,仿制品158件。

纪念馆历年来已接待观众2000多万人次。

息烽·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

息烽集中营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设立的一所秘密监狱,由设在阳朗灞的本部和玄天洞囚禁处组成,其前身是国民党政府的“南京军人监狱”,是当时军统所设立的三所秘密监狱中规模最大、管理最严、关押人员“级别”最高的一所。息烽集中营有水火交攻、电刑、锥钻指头、皮鞭毒打、坐老虎凳、重刑镣铐等骇人听闻的酷刑,从1938年11月建立到1946年7月撤消,先后关押了罗世文、车耀先、杨虎城、黄显声、宋绮云、马寅初等一大批着名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1220多人,其中有600多人被杀害和折磨至死。“从来壮烈不贪生,许党为民万事轻”。许多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在黑暗的囚牢和敌人的酷刑面前,英勇不屈,正气浩然,他们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忘我的牺牲精神和不朽的革命气节深深地感召着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

1988年,国务院将息烽集中营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贵阳市投资修复了集中营营区旧址,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从1997年5月建馆对外开放至今,为了充分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贵阳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投巨资对该馆重新进行了改扩建,使新馆在总体布局、外部环境、旅游接待和服务功能等各方面都有较大改善。

纪念馆在目前集中营旧址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新增“四一”合作社、特斋、原军统食堂等设施。营区外,重点建设通村公路、纪念活动场、声响教育馆、接待厅等。同时还建设石雕、铜雕等雕塑30座和3处碑林、20座蜡像,并派人前往重庆、成都等12省市搜集1946年息烽集中营撤销时,转押去重庆白公馆和渣滓洞的72名被关押者的有关图片、遗物等资料。

新建的息烽集中营纪念馆完成了猫洞的发掘,征集珍贵文物资料30余件,其他文物500余件,制作完成了大型试验剧《七月的榴花》、《烽火不息》,声像教育馆、接待厅、停车场、绿化广场等也进行了改扩建。

安顺·王若飞故居

王若飞,贵州安顺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着名“四八”烈士,1896年10月11日生于贵州安顺城北。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豫陕区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江苏党委省农委书记。1927年5月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31年任中共西北特区委书记,在延安时期历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统战部长、宣传部长、十八集团军延安总部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央党务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1945年8月,王若飞作为中共代表团代表之一,与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着名的《双十协定》。1946年4月8日,王若飞乘飞机回延安请示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0岁。

王若飞故居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北街174号,故居由门楼、过道、朝门、正房、对厅房、西厢、影壁等组成。

王若飞烈士故居的大门坐东朝西,临街是一座不大的门楼,与它毗邻的是一条深长的过道;过道尽头是一座小巧雅致的朝门门楼,门楼檐下是一块黑底金字的大匾,上书:“王若飞故居”,这是1991年聂荣臻元帅亲笔题的匾文。从朝门门楼往右推门而入,可见一座清幽的四合院,由正房、左厢房、右厢房、对厅房合围而成;院坝中央筑有一影壁,它将院坝分为前院、后院,影壁的前面置有渔缸、树台、花台,影壁上有浮雕装饰。王若飞就诞生在正房的左间。

故居的房基基本保存下来,只是在对厅后面原有的一片菜地不复存在。近十年来,国家陆续拨款,对故居房屋进行“修旧复旧”的保护性维修,使之不失历史本来面貌。

故居始建于清代,王若飞曾祖父所建。新中国成立后曾被土改,1982年政府拨款维修,同时对外开放。故居为木结构小青瓦建筑,具有清代民居风格。现存部分家具实物及王若飞青少年时期在日本、法国留学时进行革命活动的资料,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一起工作时的照片、通讯手迹,重庆谈判时所穿衣物,遇难后党中央和中央领导的悼词,部分国民党高级官员、爱国将领、民主党派知名人士题词、挽联及社会各界悼念活动和有关王若飞的书籍出版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