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爱国的故事
15846300000034

第34章 神圣的誓言

周恩来顽强的学习精神和旺盛的求知欲望,来源于他伟大的抱负。早在青少年求学时期,他就确立了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学习,为造福人民而学习的志向。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周恩来阅读了不少中外政治家的着作,幼小的心灵便燃起了改造中国富强、振兴中华民族的愿望。

有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身穿长袖的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请问你们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问第二个书香门第的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其他一些家境贫穷的学生有的说:“为挣钱,为吃穿!”还有的说:“为不受欺负。”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周恩来,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从容不迫地站起身来,用南方口音,清晰有力地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在教室里久久回响,魏校长高兴地说:“好哇!为中华之崛起,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应当向周恩来学习。”

1912年10月,学校庆祝20周年建校,十四岁的周恩来挥笔在《感言》中写道:学生读书应担当并完成国家将来之责任为目的;要担当起历史的使命,必须从小学就打好基础。由于周恩来有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的抱负。所以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当时他自己还订了一份当时沈阳出版的《盛京时报》,每天必读,重要的地方还加上批注。

1913年秋,周恩来结束了小学生活。在他即将离开沈阳学校时,他给同学们写下了气壮山河的临别赠言:“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报日登。”

这一年,周恩来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天津南开学校,有些人之所以考南开学校,是因为看重南开学校的名气,为了出来有个好前途。而周恩来却不为个人打算,他看到当时正是列强竞争的时代,中华民族面临着灭亡的危险。国家贫穷落后,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才会有个人美好的前途。他认为,中学阶段是人生做好事业的起点,要在青年时期学好本领,长大了才能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贡献,拯救国家的危亡。在中学阶段,他学习也很努力,十分珍惜时间,从不虚度光阴。四年时间里学了十四门课程,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17年,周恩来为了继续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亲友的资助下以第一名成绩来到日本去求学。当他路经沈阳,去看望母校校友时,留下了“志在四方,愿相会于中华民族腾飞世界之时”的珍贵留言。从此开创了他的伟大事业。

他的爱国宣言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应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看我们再创辉煌!朝着名人的目标,共同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