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爱国的故事
15846300000065

第65章 为民族而战

艺术没有国界,艺术家却是有国界的。在保罗·杜卡斯无奈却始终赞赏的眼光里,冼星海在1935年夏天,毅然决然踏上了归程。

在上海,经田汉和张曙的介绍,冼星海参加了“歌曲作者协会”,并结识了进步音乐家任光、吕骥、贺绿汀等人。此后,冼星海开始探索、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反映工农大众心声的新歌曲,他先为电影《时势英雄》写了插曲《工人运动会歌》、为救亡歌曲《战歌》谱曲。不久,冼星海先后在百代唱片公司和新华电影公司任职,谱写了着名电影《夜半歌声》主题曲、插曲《热血》、《黄河之恋》,并为电影《壮志凌云》谱写插曲《拉犁歌》。后来,冼星海加入了中国人民领导的文化组织——中苏文化协会,和诗人塞克合作创作了《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赴战曲》等爱国歌曲,用音乐鼓舞中国人民英勇战斗。

“八·一二”事变之后,冼星海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随队到江苏、河南等地演出、宣传抗日。1937年10月,冼星海在武汉发动了十余万人参加的长江上火炬歌咏大游行,场面蔚为壮观。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危难、大众的疾苦,激发了冼星海强烈的创作欲望,他边创作,边宣传,边游行,边谱歌。《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起重匠》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就是在那时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