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爱国的故事
15846300000081

第81章 淡泊名利高风亮节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古巴民族英雄何塞·马蒂150年前说过的名言,用在马祖光身上,格外贴切。

王月珠教授还清楚地记得,马祖光从德国回来后,毫无保留地把带回来的大量实验数据、资料交给她,供她测试时使用。可在论文发表署名时,马祖光却执意把自己的名字从第一位调到最后。

外国留学生达尼在国外一个很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就是这篇论文发表之前,马祖光字斟句酌地修改了7遍。当达尼请求老师挂名时,被马祖光谢绝了。

类似之举,屡屡出现。在激光教研室的每一篇论文的署名,总是被马祖光划去勾来,结果却总是以他的名字写在最后而敲定。每次他都心安理得地说:“他们做得多,我就是改改看看,应该的。”

结果,马祖光在评选中科院院士时遇到了“麻烦”。

论学术,他的水平业内共知:国际着名光学专家。可一审阅材料,他的实力显然“不够”。

“争取课题、项目,分给大家;出思路、出观点;指导、督促、修正……他干的尽是老黄牛的活儿,还要拼命把名往后挪。这样的材料怎么硬得起来?”马祖光的老同事刘国立教授道破天机。

他说:“对同志不该留一手,这是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科学工作者应该具有这种品德。”

关于马祖光评院士一事,其实谁都知道,如果他为自己进行“院士建设”,他早就当了院士,但他求成不求名,首先规划的是学科,而不是自己。

早在1996年,王大珩院士就对马祖光表示:“小马该申报院士了。”这位学界泰斗的话不是轻易出口的,可马祖光没把这放在心上。

从1997年起,学校开始为他申报院士。马祖光不同意,同事整理好的材料被他硬从人事处要了回来。

1999年,学校再次为马祖光申报院士,为了避免重复上次的故事,学校有关方面将材料提前寄出。马祖光知道后,竟给中科院写了一封信:“我是一个普通教师,教学平平,工作一般,不够推荐院士条件,我要求把申报材料退回来。”他十万火急地用特快专递把信发出去。有人认为他不在乎院士的头衔,其实这是他太过于珍重这个荣誉了。

2001年,中国科学院规定,院士的评审申请,必须经本人签字同意才能上报。于是,为了给马祖光申报院士,学校党委让党委书记李生去做马祖光的工作。

百般劝说,费尽口舌的党委书记无论怎么说,马祖光就是不同意。最后,李生只好搬出学校党委的决定来“压”马祖光,才“迫使”他签了字。于是,一拖五年的院士申报工作才算完成。

马祖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喜讯传来,同事们奔走相告,像过节一样高兴。大家认为马祖光当选院士当之无愧,但在座谈和电视专访时,马祖光却说:“我是在光学领域梯队中人的共同劳动中有幸获此殊荣的,如果把科学成果完全归功于个人,那是撒谎!”

听说马祖光评为院士,一家科技报社的记者采访他时,请他写几句话。马祖光写到:“弘扬科普,提高全民族科教兴国意识;呼唤诚信,立信誉于全世界强国富国之林。”

他总结了3条当选院士的原因:第一是党的教育和培养;第二是依靠优秀的集体;第三是国内同行的厚爱。作为老一代知识分子,他特别谈到了党对自己多年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