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集
15846800000010

第10章 国徽(2)

在这次会议上,送审的国徽设计方案,一个是由张仃负责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组设计的,一个是由梁思成负责的清华大学设计组设计的。两个放大的国徽设计图案并排挂在一起,让政协委员们审定。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个方案的边沿部分大致相同,只是中心部分有些差别,中央美术学院的方案上天安门是透视图,红墙绿瓦,大圆柱,前面是金水桥,鲜花,上面是蓝天;而清华大学的方案上,天安门是立体图,而且推得很远,天上是国旗的五星图案。

参加会议的政协委员们各抒己见,热烈讨论,意见分为两派:一派以田汉为首,赞成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方案;一派以张奚若为首,支持清华大学梁思成等人修改后的设计方案。

周恩来总理认真地听取大家的意见,见我国着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坐在大沙发上,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对面墙上的两个国徽设计方案沉思不语,便要李四光表态。李四光指了指清华大学的设计方案说:“我看这个好!天安门广场宽广,五星红旗布满天空,够气派!我赞成清华大学这个方案。”

周恩来听完李四光的意见后,对大家的意见进行了总结。他说,清华大学的方案在艺术上非常成熟,结构完整而统一,图下面带子联结在一起,象征着工农大团结。金色与红色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特点。中央美术学院的方案红红绿绿,虽然明朗,但不够庄严。最后,会议确定了清华大学营建系梁思成、林徽因等集体设计的国徽图案,并送政协大会表决。这次会议,结束了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的两个设计小组的国徽图案设计竞赛及评选工作。

会后,清华大学设计组又根据周恩来总理对麦穗造型提出的“能不能画得向上挺拔一些”的意见,夜以继日地对细部做了修改,使之更加完善,并重新绘制了整幅的完整图案,送交国徽审查小组。6月21日,国徽审查小组的马叙伦、沈雁冰向政协全体大会提交了审查报告。

6月23日,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通过决议,大会根据国徽审查组提出的报告,一致通过了国徽图案及对该图案的说明,并提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核准公布。

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八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所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

至此,终于正式确定了国徽的设计方案。历史证明,它是集体创作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结了以梁思成为首的众多专家的心血!共和国不仅会永远铭记那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浴血奋斗、前仆后继的先烈和英雄们所创造的丰功伟绩,而且也永远感谢那些为设计和制作共和国标志而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

国徽的组成及含义

我国的国徽呈圆形。底色为红色,象征无数先烈的流血牺牲。

天安门是国徽的主体内容。当时设计者张仃认为,天安门广场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五四”运动又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天安门广场还是刚刚举行过开国大典的地方,这些重大事件都与天安门有关。因此他主张用天安门作为国徽的主体。

天安门城楼正上方4颗金色小五角星呈半弧形状,环拱一颗大五角星。五星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全国人民的大团结。

国徽四周由金色麦稻穗组成的正圆形环,麦稻秆的交叉处为圆形的齿轮。齿轮中心交结着红色绶带,分向左右结住麦秆下垂,并把齿轮分成上下两部分。

把麦稻穗设计到国徽上去,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愿。1942年冬天,在山城重庆,周恩来和邓颖超应邀参加宋庆龄举行的欢送董必武回延安的茶话会。当时,宋庆龄的寓所茶桌上摆放着重庆郊区农民送来的两串稻穗,这两串稻穗在炉火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当时在场的人都说,这稻穗简直像金子一样!宋庆龄望着两串稻穗深情地说:“它比金子还贵。中国人口80%都是农民,如果年年五谷丰登,人民便可以丰衣足食了。”

周恩来抚摸着金黄色的稻穗,意味深长地说:“等到全国解放,我们要把麦稻穗画到国徽上。”

在讨论国徽图案时,周恩来没有忘记他7年前在重庆说过的这番话。他郑重提出建议,把麦稻穗设计在国徽中,用以代表我国的几亿农民,与齿轮图案放在一起,象征人民共和国的政权基础是工农联盟。

国徽图案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

国徽的制作及使用

国徽的制作规定

国徽作为国家的标志,其制作应该有严格的标准。为了使国徽的制作有章可循,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制作说明》,全文如下:

(一)两把麦稻组成正圆形的环。齿轮安在下方麦稻秆的交叉点上。齿轮的中心交结着红绶。红绶向左右绾住麦稻而下垂,把齿轮分成上下两部。

(二)从图案正中垂直画一直线,其左右两部分完全对称。

(三)图案各部分之地位、尽寸,可根据方格墨线图之比例,放大或缩小。

(四)如制作浮雕,其各部位之高低,可根据断面图之比例放大或缩小。

(五)国徽之涂色为金红二色,麦稻、五星、天安门、齿轮为金色,圆环之底子及垂绶为红色,红为正红(同于国旗),金为大赤金(淡色而有光泽之金)。

由于开国大典未能悬挂国徽,曾给许多人留下遗憾。在共和国建国一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将第一枚国徽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便成了许多人的心愿。

然而,当高庄教授完成国徽石膏模型并获批准时,离国庆一周年的日子很近了。受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要在40来天的时间里制作一枚通体金属的国徽是很困难的。为了在国庆一周年时挂上国徽,只好临时赶制一枚木质国徽。中央美术学院的张仃教授接受了这个任务,他率领美术供应社的员工按时制作完成。

木制国徽做好后,如何将它挂到天安门城楼二层檐下,也不像今天这么容易,当时安装设备非常简陋落后,也无高空作业的机械。在此情况下,张仃教授和美术供应社的同志便在天安门前一节一节地搭脚手架,终于把国徽挂上了天安门城楼。国庆一周年时,当人们看到金光闪闪的国徽高悬在天安门城楼上,无不为之激动不已。

这枚木制的国徽在天安门城楼上一直悬挂到1951年5月1日,才被一枚金属的国徽替换下来。经过精心的整修,放在了天安门城楼上展出。

木制国徽不具有耐久性,经风吹日晒容易变形开裂,所以,必须制作通体金属的国徽来取代之。

沈阳第一机床厂荣幸地承担了生产我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光荣任务。早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之后,有关部门就把铸造金属国徽的任务交给了该厂。该厂是全国知名的大厂,技术条件过硬。接受任务后,厂领导和全体职工都把它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一致推举铸造技术能手焦百顺担此重任,并抽调若干技术过硬的工人组成铸造小组,夜以继日地开展工作。

国徽的铸造工艺要求有很高的精度,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有相当的难度。为保证浇铸出来的国徽严整光滑,纹理清晰,特别是麦稻穗的麦粒和稻粒清晰美观,首先要有十分精确的模具。模具做好了,把好浇铸关也非常重要。国徽的质地为铜铝合金,其中铜占8%,铝占92%,两种金属的比例不同,溶点也不一样,浇铸时的火候把握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铸造出既精美又合乎标准的国徽来。

以焦百顺为代表的铸造组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闯过一道道技术难关,硬是凭着过硬的技艺,提前完成了国徽铸造任务,为共和国献上了第一枚金属国徽。

1951年5月1日,在国际劳动节这一天,沈阳第一机床厂铸造的第一枚直径为1000毫米的金属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从而使这一年的国际劳动节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国徽的使用规定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的命令还对国徽使用办法作出如下规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国徽应在下列各机关悬挂:

1.中央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及其直属机关。

2.地方机关: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民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省、市、县人民政府及人民行政公署。

3.驻外国使馆及领事馆。

(二)国徽之悬挂:国徽应悬挂于机关大门上方正中处;国徽之悬挂于礼堂者,应悬挂于主席台上方正中处。

(三)国徽之其他使用:

1.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的有关荣誉之文书证件(如奖状、勋章及奖章证书等),外交文书(如国书、条约及全权证书等)及外交部所发各种护照之封面,均加印国徽;

2.外交部及驻外各使领馆所用之钢印、戳记中间应雕刻国徽,正式公文用纸应加印国徽;

3.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政务院总理及外交部部长与驻外各使馆馆长以职位之名义对外所用信封、信笺、请柬等上面,均加印国徽;

4.外交部及驻外各使领馆得于外交官制服、信封、信笺及其他器具用品(如餐具、文具等)上之适当地方,加印或镶嵌国徽,其详细办法,由外交部拟定经政务院核准后施行;

5.除以上列举外,如尚有其他必要用途时,由使用机关报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批准后,始能使用。

(四)国徽不得用于下列场合:

1.私人婚丧庆吊礼节的点缀;

2.工商业品的标记、装饰、广告、图案;

3.机关、学校团体的证章、纪念章及其他徽章;

4.日常生活的陈设布置。

随着国家机构设置的变迁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原来有关国徽的使用规定难以规范国家生活中的国徽全部使用情况。某些地方在国徽的使用和制作上甚至出现混乱。特别是1954年宪法颁发之后,各方面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按照宪法规定,我国设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设立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等许多新的机构,这些机构能否悬挂国徽,1950年9月的国徽使用办法没有也不可能对此作出规定。因此,必须制定一部《国徽法》,对国徽的悬挂及其使用作出具体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使用国徽,有利于维护国徽的尊严。

1991年3月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对国徽的悬挂、使用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使我国对于国徽的使用有了法律的依据。

《国徽法》的颁布,将国徽的使用和悬挂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国徽意识,有利于人们自觉宣传国徽知识,维护国徽尊严,并同一切侮辱国徽的错误行为进行斗争。

国徽的故事

中国国徽的定型设计者——高庄

国徽的诞生,从图案设计到立体模型制作,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如果说国徽的图案设计,集中了以梁思成为首的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那么,国徽立体模型的制作,则主要靠着名雕塑家高庄完成的。

1950年6月23日,政协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国徽图案,国徽图案设计工作至此基本完成。但是,国徽的设计工作还没有结束。接下来便是如何将国徽从平面图形变成立体的浮雕模型,并且要有一定的大小系列,以供各种场合使用,这对艺术雕刻要求很高,需专门雕刻家来完成。

因此,中央决定请既有雕塑方面的人才,又有测绘天安门城楼技术力量的清华大学营建系承担绘图和制作国徽立体模型的任务。国徽图案的精确绘制和放大,由梁思成等人执笔完成。而塑造国徽立体模型的重任,梁思成向中央推荐清华大学营建系雕塑教授高庄来完成。

国徽石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