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古代体育文化
15847200000015

第15章 敦煌体育文化的内容(12)

是指身体里的气。在构成人的“形、气、神”三大物质要素中,人的精神相当于一国之主的君王,是起主宰作用的。一个人如果精神比较稳定,“主明则下安”,身体就不易出毛病。反之,就像老子所说的:“躁则失君。”“躁”,则由于精神不稳定而造成情绪上的偏颇;“失君”,是指人的精神如同失去了君王那样的主宰地位,失君就是神乱,神乱就会引起气乱,气乱必然导致疾病。智能气功要求练功者把练精神稳定性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在这个问题上,老子的本意即使含有治国化民的思想,我认为他首先是讲修身。读老子的书若不能从本质上去理悟,只从字义上去知解,就很容易曲解原意。比如老子说的“虚其心,实其腹”,如果用治国术的观点去解释,那就是劝告君王治国待民要谦虚谨慎,要让百姓吃饱肚子,才能达到治国的目的。这样解释未免太牵强附会了。其实,老子在这里讲的是对练功养生者修练心性的一种要求,要心无一物,没有杂念。没有杂念,体内气机就能和畅。气机和畅腹部丹田气就能充实。虚心实腹是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道德经》在练功养生方面,总的来说是理多法少,理法圆融,其理论蕴含了丰富而朴素的辩证思想。如“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物壮则老”、“木强则折”、“上善若水”、“知其雄,守其雌”、“自爱不自贵”、“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明道若昧,进道若退”等等,通篇几乎皆有论述。这些辩证思想虽然可以用于政治、军事、处世等各个领域,但老子的重要目的是正确地指导人们练功养生。

敦煌现存的老子《道德经》,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着作,而且也是一部气功着作。它奠定了中华气功的理论基础,并为深人研究气功的源流和人体生命科学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敦煌卷子《周易》,深刻揭示了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以及观物取象的原理,为气功的行气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煌卷子《庄子》,载有“心斋”和“坐忘”等动、静功,以及导引等气功养生法。

《心经》是佛教经典着作之一,敦煌保存有较多的卷子。它以“空”和“无”为基本理论,通过锻炼达到“意念清净”的高级境界。即现代气功所指的“忘物”、“忘我”、“忘意”的“空无”方法。《心经》这一佛教经典,为气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敦煌卷《六安般守意经》记述了释迦牟尼所创的呼吸法。安般守意,其实就是“用心呼吸”的意思,也可说是丹田呼吸的原型其内容也是以长呼吸为中心的长气呼吸法,就是今日的丹田呼吸。

敦煌卷子《现无量寿经》详述了观想阿弥陀佛之法,分十六观,分别观日、水、地、花台小佛身、大佛身、观音、势至二菩萨等。观像念佛,实际上是气功功法中的默念字句入静法,观想悦意景物法。

敦煌卷子《金刚经》是佛教大乘之经典。其中载有:“洗足已座而座、统脚端身,正念不动。”“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一切法,无我无生,得无生”,“一切贤圣,皆以无为真如之法”等。意为如何入定,如何达到气功的髙级境界。

禅宗大师道信(580年至651年)的门徒法融,在金陵牛头山传禅,以“绝观无为”为禅要,称“牛头禅”,数传而绝,法融所撰《绝观论》现存敦煌文献中。

敦煌遗书《愣伽师资记》一卷,由净觉撰着,记述了从达摩至神秀的传承及禅法要点。

禅师神会撰有《南宗定是非论》、《显宗论》,敦煌文献中存其语录。

敦煌文学中的气功描述。

敦煌遗书中所保存的文学着作中,有不少关于“神通”的论述,它与特异功能有着直接的联系。如:《维摩诘经变文》描述诸天人众“广现神通”时写道:“更有三头八臂、五眼六通……掷昆仑山于背上,纳沧海于腹中《破麇变》描述:“更有飞天之鬼,异貌奇形,或五眼六牙,三身八臂,九口十头…“”《降魔变文》描述:“舍利佛倏忽现神通,踊身直上在虚空,或观大身遍法界,小身藏形芥子中。”

敦煌文学着作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舍利佛同六师外道斗法中所显示的十八般武艺和七十二变的“神通”。这些神通表现实际上蕴含大量气功的功理和功法,今天,我们运用气功学的观点重新认识文学着作中有关“神通”的描述,这对深人研究气功的功理,具有重要意义。

佛家禅学与书法。

佛教对书法一向十分重视,敦煌当时聚集了大批僧侣进行抄经和译经,不但出现了许多着名的书法家,同时也发展了禅的意境。为此,抄经的僧人须得有禅的修养,禅的情怀,掌握禅的神韵。这些条件的具备又必须和参禅打坐、修持互为联系。所以说,当时敦煌的抄经僧人一般都有相当的禅定功夫。

佛祖与气功。

据敦煌文献记载,佛祖释迦牟尼通过6年的修炼创造了精深的禅定学说,并用以修身,使其体力超群,精通诸般武艺,能徒手举起大象,掷在半空,再用手接住;能举起大钟;能跃过并列一起的6匹马;能一箭射穿7层铁鼓等等。表现出非凡高度的气功武技。

敦煌遗书P.3810《呼吸静功妙诀》是晚唐五代时期的写本。全卷共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呼吸静功妙诀》正文,共13行,273字。后一部分是附录的“神仙粥”,共4行,73字。卷子完好无缺,惟抄写水平较劣,全文不分段,仅以圈断句。无抄者姓名,无抄写年代。从字迹上看此卷子可能出自唐代道人的传抄本,历代史志未见着录。

《呼吸静功妙诀》自1900年被发现后,近百年间未有详尽报道,直至90年代方研究刊布。人们从体育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现在只能说是开始。

《呼吸静功妙诀》的出现,是我国体育界经典着作的一次重大发现,它不仅为明代龚廷贤所着《寿世保元呼吸静功妙决》的理论和方法找到了渊源,而且也证实《呼吸静功妙诀》产生时代至少不会晚于唐代。《呼吸静功妙诀》不仅科学地论述呼吸的方法和生理规律,而且也提到功法要领。其中所龚廷贤,字子才,号云林,江西金溪人,明代太医院吏目,着有中医名着《寿世保元》一书。

载“神仙粥”是我国最早的一种保健营养食品。对我们深入研究体育养生与饮食营养的关系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使更多研究者和实践者能获得《呼吸静功妙诀》的原始资料,这里特将P.3810卷移录于下,并进行适当简注,以供参考。

呼吸静功妙诀

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天地相去八万四千里,人心肾相去八寸四分,此肾是内肾,脐[下]一寸三分是也。中有一脉,以通元息之浮沉。息终百脉,一呼则百脉皆开,一吸则百骸皆阖。天地化工流行,亦不出呼吸二字。人呼吸常在心肾之间,则血气自顺,元气自固,七情不帜[炽],百病不治自消矣。每子午卯西(酉)时,于静室中,原(厚)褥铺于杨(榻)上,盘脚大坐。瞑目视脐,以绵塞耳,心绝念虑,以意随呼吸一来一往,上下于心肾之间,勿亟勿徐,任其自然。坐一柱香后,觉得口鼻之气粗,渐渐和柔。又一柱香后,觉得口鼻之气,似无出入,后然(然后)缓缓伸脚开目,去耳塞,下榻行数步。又偃卧榻上,少睡片时起来,啜淡粥半碗。不可坐(作)劳恼怒,以损静功。每日能专心依法行之,两月之后,自见功效。

神仙粥

山药蒸熟,去皮一斤。鸡头实半斤,煮熟去壳,捣为末,入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或韭子末二三雨(两)在内尤妙。食粥后用好热酒饮三杯,妙。此粥善补虚劳,益气强志,壮元阳,止泄,精神妙。

现代体育学认为,人类生命活动的关键是能量转换。而大多数机体细胞的能量转换又依赖于氧气,因此,氧气供应便为维持生命所必需。而氧气的运送又得依赖心血管系统来完成。所以,《呼吸静功妙诀》称:“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天地化工流行,亦不出呼吸二字。”可见古代对呼吸意义巳有认识,提出通过功法来提高通气控制能力。写本称:“人心肾相去八寸四分,此肾是内肾,脐[下]一寸三分也从解剖学的角度来阐述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其相应的循环系统;并通过对脉、息之沉浮来揭示呼吸的物理与生理机制。总之,《呼吸静功妙诀》仅仅只用了百余字,就高度精辟地概括出人类生命与呼吸之关系,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它的循环所构成的物理与生理机制,以及提高呼吸功能的功法。充分体现了《呼吸静功妙诀》所蕴藏的极其丰富的生命学内涵。

《呼吸静功妙诀》以“每子午卯西(酉)时,于静室中……每日能专心依法行之,两月之后,自见功效。”用150余字论述了呼吸静功的功法,包括练功的时间定于子午卯酉时,练功的地点是静室,练功的姿势是盘脚大坐,双目视脐。练功《方法是以意随呼吸一来一往,即运用意念进行深呼吸(深呼吸在这里是指由鼻孔徐徐吸气,使肺部充满空气)。吸气过程中,由于胸廓向上抬,隔膜稍向下移,腹部就会慢慢鼓起。然后再继续吸气,使肺的上部也充满空气,这时肋骨部分就会上抬,胸腔扩大,这个过程约需5秒种,最后屏住呼吸5秒钟。然后再慢慢吐气,肋骨和胸腔渐渐回到原位。要求以意领气,用意念调整呼吸的节奏、长短、快慢、深浅,用意念带领或跟随气的运行。随着功法的加深,可由深呼吸逐步转向微细呼吸,直至胎息,最终达到呼吸深长细匀。每次练功时间为一柱香的时间,然后以散步和卧睡片刻作为放松活动,最后还需喝营养粥半碗。在功法练习中,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心绝念虑,不可恼怒,亦达到身心并练。整个功法体现了一种耗能的低能运动,仅用呼吸之法对肺部通气量的控制来加大呼吸循环功能,使人体吸入更多的氧气,增加血红蛋白的含量,加快体液循环,并将体内的铅、铝、苯、酚等有害健康的物质和其它毒素排出,从而大大减少体内的致病因子。也正如《呼吸静功妙诀》所提及的“人呼吸常在心肾之间,则血气自顺,元气自固,七情不帜[炽],百病不治自消矣在敦煌壁画中亦可见到许多“瞑目视跻”的修炼图,尤其是榆林五代第20窟东壁北侧一组正在持禅修炼的菩萨,盘脚大坐,个个胸腔上抬扩张,作吸气状,图中题记注有:“南无金刚拳”,从形态上看,完全是一种修炼呼吸的功法。

粥,是我国独创的一种传统食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它的养生价值。《黄帝内经素问》认为“天食人以五气,五气从鼻而人,藏于心肺;地食人以五味,五味自口入而藏于肠胃”,它以饮食为基础来认识气,并以饮食法来充虚、增气、强体。古人还认为“粥是世间第一补品”,“米粥一碗胜人参”。讲究用粥来调养滋补身体,用粥来行气活血,用粥来助药力。现代体育训练学中也十分强调运动与饮食之关系,尤其是有氧代谢运动一开始,糖类就为支持运动提供大部分能量。因此,以谷类和水果、蔬菜等食品营养来补充肌肉中的糖元含量,以达到增强耐力、体力及恢复疲劳等。在“神仙粥”的卷文中提到的山药、鸡头等都是补气之食品,米含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纤维素,煮成粥,空心食之,可补虚劳,益气强志,壮元阳。明代着名养生学家高濂所着《遵生八笺》中的“饮馔服食”,作为养生的一个主要内容,称:“饮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血气旺盛,血气旺盛则筋力强……由饮食以资气,生气以益精,气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须以为用者也。”可知古人将饮食营养作为养生之法极为盛行。

敦煌写卷《呼吸静功妙诀》和明代医吏龚廷贤《寿世保元呼吸静功妙诀》,从形式、内容两方面都有可供比较研究之处。

形式表现在敦煌写卷《呼吸静功妙诀》,是以中古典型的“卷子”形式出现,它写于道教卷子后面。其前写有:《湘祖白鹤紫芝循法》、《踏魁罡步斗法》、《太上金锁连环隐遁真诀》、《足底生云法》、《乘云咒》道教修炼术。抄本以骈文体表述,修辞用字较为拙劣,错字、别字时有出现,字体也俗,全文以圈断句。它的发现,为我国体育发展史增添了久已失传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资料。

粪廷贤《寿世保元呼吸静功妙诀》着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它是刊本,由于出自医家,文笔水平较高,修辞讲究。全文没有出现别体,错字也没有,全文用标点符号断句,颇有散文体的风格。

从敦煌传抄本到《寿世保元》成书,其间约经千余年的时高濂字深浦,号瑞阳道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编着(遵生八笺》一书。其中包括《淸修妙论笺》、《却病延年笺》、《饮馔服食笼》、《燕闲淸赏笺》、《灵秘丹药笺》、《起居安乐笺》、《尘外遐举笺》等八部分内容。

P.3810道教修炼术,高国藩《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一中国民俗探微》,第3章《符咒风俗h狮。可以肯定教僮写卷《呼吸静功妙诀》不是惟一的写卷。

内容上看,敦煌写卷《呼吸静功妙诀》与龚廷贤《寿世保元

呼吸静功妙诀》之间从理论和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异同;从渊源关系上讲,后者主要以前者为蓝本。现将龚廷贤《寿世保元

呼吸静功妙诀》附录于下,以供对比。

寿世保元呼吸静功妙诀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中有一脉,以通元息之沉浮,息总百脉,一呼则百脉皆开,一吸则百脉皆合。人呼吸蒂在心肾之间,则血气自厢,元气自固,七情不炽,百骸之病自消矣。每于午、卯、酉时,于静室中,厚褥铺于榻上,盘脚趺坐,瞑目不视,以绵塞耳,心绝念虞,以意随呼吸一往一来,上下于心、肾之间,勿急勿徐,任其自然……每日依法行之,两月之后,自见功效。

以上所录的两种《呼吸静功妙诀》,内容基本上相同,惟有少数文字有异。例如:敦煌卷“百病不治字消矣”,龚廷贤作“百骸之病自消矣”;“盘脚大坐”作“盘脚趺坐”;“视脐,

作“不视”;“勿亟勿徐”作“勿急勿徐“一来一往”作“一I来”;“每日能专心依法行之”,作“每日依法行之”,等等。

在功法上,敦煌写卷《呼吸静功妙诀》完全以道家之法对人体进行修炼。而龚廷贤《寿世保元呼吸静功妙诀》却以医家之法对人体进行修炼。它尤重视采用呼吸静坐、导引、按摩和吐纳、咽津等功法,并以六字诀功法进行呼吸吐纳。在《寿世保元呼吸静功妙诀》载有做六字诀功前,必须“阳时则对东方,勿尽闭窗户,然忌风人,解带正坐,叩齿三十六以定神,先搅口中浊津漱炼二三百下,候口中成清水,即低头向左而咽之,以心送下,候汩汩至服中,即低开口,先念呵字,以吐心中毒气”,尔后再开始做六字诀功,每个字做6次,则“三十六而六气遍脏腑之毒渐消,病根渐除,神气渐完矣”。

两种功法虽然有异,但其宗旨都是通过对“呼吸”的修炼,达到提高生命境界、提高生命质量、延年益寿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