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奇小百科(2)
15847400000003

第3章 人体·医学奇观(3)

为了保证充足的血源,科学家们虽然已研制出了多种代血浆,甚至已研究成功了可以给任何血型的人输血用的第三代人造红细胞等,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医疗的需要。

心电图

科学家已经证明,生物细胞的任何兴奋过程都首先表现为生物电的变化。心房和心室不停地进行着有次序的、协调的收缩和舒张的交替活动,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各部分依次兴奋。因此,它的生物电的变化在方向、传导途径、次序和持续时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律。这些微弱而复杂的生物电流通过周围组织和体液的传导反映到身体表面,科学家用灵敏的仪器可以在一定的部位测量并记录下这些电变化,用曲线反映出来,这就是心电图。

正常的心电图是一组有规律的波形曲线,每个波都有一定的高度、宽度、形状。当发生心律紊乱、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包炎或心脏受某些药物影响时,心电图都会出现改变。医生通过测量和计算就可以判断出心脏活动是否正常,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

在做心电图检查时,各电极安放在四肢和胸部皮肤表面。为了全面了解心脏电变化情况,常分许多种导联。每种导联反映的是一个特定方位下心脏生物电的图像,所以不同导联记录的图形不同。

脑电图

人脑神经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可以通过安放在头皮上的电极用脑电图仪测定并用曲线记录下来,这就是脑电图。它可以准确地反映脑细胞的活动。当人处于清醒、兴奋、困倦、熟睡等不同状态时,正常脑电图就分别显示出α、β、θ和σ四种波形。每种波形都有一定的频率和波幅高度。如果出现的波形与大脑活动状态不符,或出现频率异常的波形,则表示大脑神经可能有问题。比如癫痫病人就常表现出密集和波幅较大的尖波。因此,脑电图检查对癫痫、脑肿瘤、脑血管病变和脑外伤等疾病的诊断是很有帮助的。

脑电图的研究正在日益深入,有的国家已经制成可以不接触头皮就可监测驾驶员的思维活动。当驾驶员不清醒时,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科学家还预言,不久将能够像接收无线电波那样,用仪器去“捕获”游荡在空中的某个人的脑电波,译出他正在思考的内容。

透视、拍片与造影

德国科学家伦琴于1895年发现了X射线,这是一种波长很短、肉眼看不见的射线,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过人体。在组织致密、厚度大的部位穿透过去的射线就较少。组织疏松、厚度较薄的部位穿透过去的就较多。于是人们就把X射线穿透人体后所产生的荧光反映到荧光屏或电视上,然后根据影像明暗的不同诊断疾病。这就是照X光,医学上称为透视。透视多应用于对肺部、骨骼病变以及食道、气管异物等的初步诊断上。

X射线可以使照像底片感光,必要时可以利用它拍成照片,这就是平时说的“拍片”。这种方法常用于确定心脏的位置、大小,肺部有无纹理增粗、炎症、结核、肿瘤,以及是否有骨折和骨质疏松等病变。

由于人体内有的器官、组织和相邻近的组织之间密度差不多,透视时不易看清楚,这时就需加入改变密度的物质——造影剂,这就叫“造影”。造影剂最常用的是硫酸钡,在检查胃肠道时让病人吞吃,使它黏附在胃肠壁上,因它的密度很大,所以能很清楚地“勾画”出胃肠的轮廓。造影剂造影技术还常用于胆、肾、血管等器官的检查。

透视或拍片、造影技术一般不宜在短期内频繁地使用。因为大量的X射线对人体是有害的,特别是对孕妇和儿童。

人体器官移植

外科医生把一个有病的、失去功能而且治不好的脏器用手术方法切除后,换上一个好的器官来代替,这就是通常说的“器官移植”。

最早做器官移植的脏器是肾脏。肾移植1954年第一次取得成功。目前,全世界已有数以千计的肾脏病人施行过这个手术。

现在,它已逐渐成为治疗慢性肾炎、多囊肾或因外伤而失去双肾病人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

肾移植的成功,带动了其他脏器的移植,心脏移植、肝脏移植和骨髓移植等也已相继兴起。肺、胰与胰岛、甲状旁腺和小肠等脏器的移植也在研究与试用。近年来在以前视为几乎不可能的脑移植方面也有了引人注目的进展。

在器官移植上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从别人身上移植来的器官会被自身的免疫系统视为“外来者”而发生排斥反应,从而导致手术失败,甚至病人死亡。通过科学家的努力,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现在做的器官移植一般都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同种异体移植。如果把一种动物的器官移植到另一种动物身上,则叫做异种移植,此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

巧夺天工的人造器官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已能运用科学技术仿造人体器官。

把这种人造器官移植到人体中,既可替代有病的失去功能的自身器官,又可大大减少或基本避免器官移植所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

人工喉、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关节、人工耳蜗以及人造心脏、人工肾等也已在医学上得到了较成功的应用。近几年,又陆续发现和研制了许多更先进的人造组织和器官。如从螃蟹等动物壳中提取甲壳质制成的人造皮肤,应用于烧伤病人的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法国开始使用一种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胶,用来黏接皮肤、肌肉和骨头,使外科手术变得方便多了。借助先进的电子技术制成的假肢,已经能够直接接受神经系统控制,从而几乎取代天然肢体的功能了。日本学者还研制成了适于给各种血型的人输血用的第三代人造红血球。

科学家还用一种极其微小的自动化仪器,连续测定血中葡萄糖浓度,并指挥一个微型泵,按照计算结果向血中补加胰岛素,维持血糖浓度恒定在最适当的水平。这种仪器小到可以植入病人体内(或附在体外),事实上代替了糖尿病人胰腺分泌岛素的功能,被称为“人工胰”。最难仿造的肝脏,也由日本科学家制成了。虽然它是由人工在体外培养的肝细胞组成的,还算不上真正的人造肝脏,但无论如何,它已经能代替肝的功能,使严重的肝病患者能借此生活下去。

观念不断更新的预防医学

现代医学的观念在不断更新。以预防疾病发生为目的的医学研究和措施,叫做预防医学。

过去的预防医学主要是根据流行病的调查和病因、致病机理的研究,指导人们采取一些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发生。较大量的工作集中在对传染病和地方病等的预防上,某种程度上带有被动防守的性质。

现代预防医学能对人们的健康状况和前途做出估计,以便及早从饮食、生活方式、体育锻炼或预防性治疗等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地预防疾病,真正做到“预防”。比如,科学家研究发现了高血压、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然后根据对每个人检查结果的分析,预测这个人在多长时间内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的可能性有多大,并指导病人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止或推迟发病。

近些年来,随着生物学的发展,预防医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医生只要取一点儿病人的血进行一下基因检查,就能知道一个人是否带有容易患某种疾病的基因。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专门适合他的饮食、运动、生活和医疗建议方案,有效地帮助他带着这些致病基因健康地生活。这种量体裁衣的“裁缝式预防医学”,已经有可能实现了。10年或15年后,科学家将弄清人体基因的全部秘密。到那时,预防医学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和完善。

青少年易患的病

现代流行病学调查表明,15~16岁的青少年约一半人是有病体质。他们常患以下病症:

1.近视。全国中小学生视力抽查表明,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40.6%。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学习紧张,不注意用眼卫生;二是视器官营养不良。若注意用眼卫生,注意有利于视机能的营养摄入,则可大大降低近视、散光等眼疾。

2.关节痛。青少年患关节痛是由于紧靠关节的芽区生长过快,从食物中吸收的钙代谢功能的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尚处于“休眠”状态,以致芽区的骨骼来不及变硬,故活动时容易产生痛感。

患了关节痛,应在半年到一年内减少运动量,同时增加钙的摄入量。

3.尿结石和肾盂肾炎。青少年此病是因为位于甲状旁腺过于活跃,打破了钙平衡造成的。患此病的病人,尿中可见到钙盐。

因此,12~17岁的青少年要定期去医院化验尿,然后遵医嘱服药。

4.肥胖。调查表明,有10%的青少年自12~13岁起明显发胖,脂肪主要积聚在大腿、腰、臀和颈部。这是垂体机能障碍,糖皮质激素过多造成的。这种激素过多,会促进蛋白质分解和脂肪再分配,体内多余的脂肪就会存储起来,并在大腿、臀部和腋襞处有色素沉着,色斑长2~4厘米,宽约1厘米。发胖还会使动脉压升高,且有1/3的“小胖子”一胖到老。其中不少人比正常人早患动脉粥样硬化症、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如何预防呢?专家们提出的解决办法是节食,少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面食和甜食。

5.高血压。男孩的血压高于142/85毫米汞柱,女孩高于127/85毫米汞柱,即为高血压。原因是过于活跃的肾上腺产生了茶酚素,以致血压升高。

肾上腺素能加快心率,提高血压水平,故孩子一会儿脸红,一会儿脸白。所以,一旦发现这些情况并伴有头痛、疲劳,血压也超过正常范围时,就要求助于医生。

6.吃得多长不胖。青少年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家长认为孩子体内有寄生虫,其实这是胃分泌变异的结果。这样的孩子会时而胃口大得惊人,时而又恢复正常,这种现象有时持续2~3年。遇到这种情况,应让孩子多喝水,而且要喝矿泉水,千万不要喝可乐等饮料。饮食不要过油、过咸、过辣,也不要吃油炸食品,更不能吸烟。

现代“时髦”病

“高跟鞋脚病”

青年妇女穿上高跟鞋能使身体保持昂首挺胸姿势,使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更加显露出来。然而,高跟鞋引起的弊病也越来越突出。据估计,在美国有60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跟鞋脚病”,其中大部分病人都是35岁左右的青年患者。

“高跟鞋脚病”是由于长期穿着高跟鞋而引起的一种疾患。由于后跟垫高,使人的重心前移,身体重量集中在足趾和跖骨的前端。因此,久而久之便造成足骨劳损,从而引起足生胼胝、拇趾外翻、足骨滑囊炎或不完全脱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