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奇小百科(1)
15847600000006

第6章 动物世界奇观(5)

蜂鸟和太阳鸟是世界上着名的小型珍禽,一见到下雨会显得十分兴奋,又歌又舞。平时,鸽子绝不会浸在水里洗澡,而在下雨时突然兴致勃勃,垂直地升起一只翅膀,降下另一只翅膀,交替进行一段时间,这就是鸽子的“淋浴舞”。艳丽的鹦鹉在下雨时会激烈地拍打翅膀,同时伴随着尖锐的鸣叫,甚至倒挂着自己灵巧的身体,表演得特别精彩。生活在非洲热带雨林里的大猩猩,通常在倾盆大雨时总躲避在密林之下。但最近斯查勒博士发现一只成年的雄性大猩猩却故意冲入暴雨之下,而且一反常态,用两只后肢直立行走代替了四肢爬行,这是大猩猩的“走雨舞”。

黑猩猩的“雨舞”最令人惊奇。它们一遇上雷鸣、闪电和倾盆大雨时,先摇动手臂,嘴里发出阵阵叫声,然后跳至树上,折断树枝,各取一根后返回地面,挥舞枝条可达半个小时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如果雨下得越大,它们就挥舞得越来劲。这时候,雌的和幼小的黑猩猩却安稳地坐在树杈上观看“雨舞”,并时时发出赞声!

黑猩猩不仅具有似人的喜、怒、哀、乐表情,而且还会有人一样的行为。

不久之前,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市立公园里,有一只上了年纪的黑猩猩从地面上拾起一支点着火的香烟,叼在嘴边,坐在石块上,两条臂膀抱着后脑壳,左腿搁在右腿上,嘴唇微微地动着,目不转睛地仰首凝视着迂回的烟云,显出一副自得其乐的模样,活像人的吸烟姿态。

大铁笼里共有四只黑猩猩。一位中学生物学教师颇有兴趣地丢进一包拆了封的香烟,试图进一步探测其他三只猩猩的反应。

这时候,一只正在吸烟的黑猩猩立即从石块上跳下,又从地面上拾起一支烟,巧妙地接火后,丢掉原来的烟蒂头。另外两只猩猩也各自拾起一支烟,放在嘴上吸了几下,不见有火,也不见冒烟,乖乖地跑到那只正在吸烟的黑猩猩面前,乞求行个方便。这两只黑猩猩对吸烟似乎没有经验,接火好长时间才点燃嘴里的烟,好不高兴,起劲地边走边吸,洋洋得意。唯独那只个子最小的黑猩猩,对吸烟毫无兴趣。

黑猩猩学人吸烟,甚至有喜、厌吸烟之分,正说明了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

通情达理

雄踞于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峨眉山,有成群的毛面猴出没于山间道旁,因为它们见惯了游山客,不但不怕人,而且还会向游客要“买路钱”,让人觉得格外有趣!

当一只猴子凶恶地向你扑来时,你不必害怕,只需把你的食物扔给它,它就不会侵犯你。

猴子喜欢吃花生。你给它一颗花生,它就用手拿到嘴里咬开,吃下花生仁丢弃壳,紧接着伸出爪子再向你讨。这样,直到你手中的花生都给猴子吃完,然后摊开两手,以表示“我的所有花生已经给你吃完了”,顽皮的猴子似乎也懂得点“人情”,不会再向你要了。

有的游客由于不知道这一“猴规”,没有摊开手心给猴子“检查”,结果给猴子抓了手。幸亏旁人告诉她:“赶快摊开双手!”真有意思,当她摊开手心后,猴子看了看就立即停止抓拉了。

峨眉山的猴子也有“欺软怕硬”的劣性。据当地老乡说,峨眉山的猴子专门欺侮陌生人、老年人和妇女。当它抢了你的背包或者手提包时,常常立即爬上树去,如果翻不出食物,会把包里的钱币、眼镜、证件、钥匙、衣服等等全都抛下山谷里,然后将空包高高挂在树枝上,弄得你啼笑皆非无可奈何。

通常,峨眉山上的猴子不会咬人,但如果你欺侮了它,或者激怒了它,它也会给你点“颜色”看看。曾听说内蒙古博物馆的一位科技人员被猴群围攻的事。因为他在逗玩一只猴子时轻轻地击了猴子一下,结果那只被击的猴子发出叫声,其他的猴子闻声赶来,把他团团围住。他见势不妙,突然急中生智,一面用手上的扶杖猛击地面吓退猴群,同时拉开嗓门高喊:“快来人啊!猴子要咬我了。”实际上,猴子也是怕人的,它们见势纷纷退步,他趁机逃脱。

能唱会听

美国一支由保罗、温特尔等六人组成的乐队,专为海兽演奏。

这个乐队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把人类的音乐与海兽的歌唱和谐地结合起来。

20世纪70年代初,温特尔乐队偶然从水听器中听到了座头鲸的美妙歌声,他们被深深吸引住了。后来,人们把座头鲸歌唱的录音用电子计算机加以分析,发现它们的歌声节奏分明,抑扬顿挫,交替反复,很有规律。如果把录音加快到14倍速度播放,就像鸟儿啼鸣,婉转悠扬,精彩纷呈。所以人们称座头鲸为动物世界里最出色的歌星。

在座头鲸歌唱的启示下,温特尔乐队开始探索海兽的歌唱。

这个乐队的演奏,主要用萨克斯管、双簧管、英国号、吉他、低音提琴和打击乐器等。演奏的乐曲,包括交响音乐、爵士音乐、非洲音乐、巴西音乐、文艺复兴时代音乐以及模拟一些海兽的歌唱声。听众主要有灰鲸、座头鲸、海狮、海象、海豚、海豹等等。

1977年,温特尔乐队为了参加拍摄一部灰鲸的文献片,第一次来到马格达莱纳海湾。当乐师们在海上聚精会神地演奏时,终于首次引来了一批陌生的听众。这些听众不是海上的游客,而是一群体型巨大、疤痕遍身的灰鲸,静静地漂浮在离乐队不远的海面上。据同往的海洋生物学家说,这群灰鲸正在作一年一度从寒冷北极到加利福尼亚温暖水域的长途旅行,现在听到了这场音乐演奏,才中途停了下来欣赏倾听呢!

在北美洲白令海的南面有一座圆岛,是海象的理想栖息场所。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吉姆和西迪,为了考察海象,曾多次登上圆岛。当他们得知本国有一个专为海兽演奏的温特尔乐队的消息后,高兴极了,决定邀请这个乐队一起参加海象考察,并把自己录下的海象歌唱放给他们听。

温特尔乐队跟随吉姆和西迪登上圆岛的第一天,队长温特尔有点憋不住气,兴致勃勃地独自在海边拉起琴来。大约不到两分钟,突然发现一头海狮顺着琴声爬上岸来。这头海狮伏在海滩上,一声不响,侧耳细听他的音乐。这时候,温特尔激动极了,高声叫喊:“大家快来,海狮已经上岸来听我的琴声啦!”

温特尔这么一喊,其他五位乐师手拿乐器一齐跑出了帐篷,向温特尔奔来。当他们一起尽心竭力地演奏乐曲时,一头又一头的海象爬上岸来,争相听音乐演奏。有的抬着头听,有的侧着耳听,有的躺着身听,有的爬在别的海象身上听……显然,它们已经被美妙的音乐陶醉了。

为了证实公海象唱情歌的事实,吉姆和西迪请这个乐队演奏录下的公海象歌唱音乐。真有意思,当乐师们演奏一开始,在场的成年雌海象会马上活跃起来。而在场的公海象呢?似乎听出了演奏的正是自己唱的情歌,于是也跟着哼了起来。

在探索海兽的歌唱中,温特尔乐队和其他一些海洋生物学家们一道,通过水听器听到了海豚的尖声歌唱。令人惊奇的是,从水听器听到的海豚声中,出现了一些人类的音乐。这说明,人类演奏的音乐同海豚的歌唱是可以互相交流贯通的。

动物婚装趣闻

据观察,自然界里有不少动物在“婚期”都有自己特有的“婚装”。

许多鱼在生殖期都有“婚期的装束”。鹦嘴鱼的身体上充斥着鲜明的蓝、红、绿、黑等色彩,头和身上出现角质的中节。我国黑龙江的大马哈鱼平时遍体银光,在“成婚”时,却换上一套黑色和红色横纹相间的礼服,体型也由平时的匀称变为既驼背又宽厚臃肿,鼻尖下弯似喙,下颌向上翘起,牙齿也大大伸长,真是焕然一新。

蛙类的婚礼在水中举行。雄蛙前肢的第一指或第二、三指间基部生有肉质隆起的“婚垫”

,以便能在水中紧紧抱住皮肤滑腻的新娘。这种婚装非常简单朴素,实际效果却很好。

鸟类的夏季换羽期被称为婚羽期,这时雄鸟卸去“保护服”,换上色彩艳丽的“礼服”。不仅如此,有的鸟类在构造上也有了变化,如白鹭“婚期”时,背部和胸部生出毵毵如丝的蓑羽,很是幽雅。各种兽类在婚期除了皮毛上刻意打扮外,有的还用上了“自制香水”,如雄麝的麝香。也有以犄角或尖利的牙齿等武器作婚装,以便婚前与竞争者格斗而获异性青睐。最有趣的是苏雷猴,在它臀部裸露的皮肤上,由平时的淡红色变为殷红色,如同搽了过量胭脂一般。

动物发光趣闻

萤火虫

盛夏晴朗的夜晚,草丛中常有闪烁的萤火虫在飞舞,它们正在寻找生活在地下草丛中不能飞翔的配偶。闪烁的荧光是它们之间的求偶信息。

大多数雄萤火虫有翅,雌虫无翅。萤火虫的发光器官在腹部末端,上面覆盖着一层透明的角质表皮,表皮下排列着几千个内含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的发光细胞。当体内氧气充足时,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激发下,经气管吸进氧气进行化合反应,合成氧化荧光素,这个过程释放的能量能转化成荧光。平时见到的萤火虫发出的光一明一暗,正是萤火虫断启开关气门控制氧气进入发光器的结果。

萤火虫的发光过程几乎不产生热,它几乎能将化学能百分之百地转变为可见光。这比起只能将一小部分能量转变成可见光的白炽灯来说,“效益”要高多了。

在20世纪40年代,生物化学家们通过对萤火虫发光器的研究,不仅分离出了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弄清了萤火虫发光的奥秘;并根据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发明了既省电又明亮的日光灯。现在人们又根据萤火虫的发光技巧制成了冷光源,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上。

灯笼鱼

在漆黑的海洋深处,有许多能发光的鱼类,灯笼鱼就是其中的一种。

灯笼鱼的头部前边,眼的附近,身体侧线下方和尾柄上,有排列成行或成群的圆形发光器。不同种类的灯笼鱼,它的发光器的数目及排列位置也不同。发光器发出红、蓝、紫等各种颜色,远远望去,犹如节日辉煌的彩灯。有的灯笼鱼的尾部有一个发光的追逐器,很像汽车的尾灯,有的头部还有一个特大的发光球,很像灯笼。

灯笼鱼的发光器,是由一群皮肤腺细胞转化而成为发光细胞的。这种细胞能分泌出一种含有磷的腺液,它在腺细胞内可以被血液中的氧气所氧化,从而放出荧光。

爆火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