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间实用婚俗礼仪通书
15848500000014

第14章 民族婚姻中的奇异礼俗(1)

我国有56个民族,因此,在我国的婚俗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自的差异,它体现着各自的民族生活习惯;我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这也决定着我国的婚俗也必定存在着差异,它源于地域文化的差别。

奇异的民族婚姻礼俗

我国的民族婚俗尽管因民族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受共同的文化影响较深,因此,表现在婚俗上,就形成了许多相同的程序和特点,而且可以说,这些程序和特点还是主流,但是,差异也是明显的,这也正体现了我国文化的丰富多彩的一面。

据考证,我国的每个民族之间在婚俗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异,而都具体地表现出一种形式。

下面介绍一些较典型的表现形式。

串婚寻偶

“串姑娘”是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寻求恋人的一种方式,它的形式是寻偶的小伙子,在结伴的姑娘中寻求中意的,然后发起“攻势”的方法。

在我国拉枯族青年中,每年农闲,是男女青年串婚寻偶的好时节。串婚都是在晚上,届时,姑娘、小伙都是结伴而行,伙伴应是能说会道的人。一般是小伙子串姑娘,他们打着火把,吹着芦笙,达到目的地后,先在寨内兜一圈,最后在‘寨外生起一堆篝火,吹起芦笙,邀约对方出来。姑娘们闻声知情,不约而同地走出寨,也燃起一堆火,互唱情歌或传统的爱情故事。去“串”的人并不唱,而是由帮的人代唱,对方也由伙伴代答。在他们一唱一答的时间,来“串”的小伙子悄悄绕到姑娘们的火堆旁偷看,姑娘们也趁机窥看男方,小伙子看中后,即去抢走她的包头巾。

姑娘即尾随而去,中意与否,就在他们的窃窃私语中定夺。

赶表

“赶表”是我国布依族青年男女用对唱情歌,倾吐爱慕之情的一种活动。在贵阳、贵定等地称“赶表”为“唱歌”,而都匀、镇宁等地则称此活动为“赶表”,独山叫“赶老表”,平塘叫“玩表”,北盘江流域叫“坐表”。以上各地区的称呼都是当地汉语的习惯叫法。布依族叫“扬哨”,“扬”是“坐”的意思,“哨”即姑娘,现在多数地区布依族人都称其为“赶表”。

每逢节日和赶场等机会,布依族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地聚集在一起,少女们往往是一个村寨或一个地方去的熟人分别聚集在一起,嘻笑交谈。小伙子们则三五成群地环绕着姑娘们,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人。如找到就直接邀到外边去唱歌。如果看中了不相识的姑娘,就请本村的姐妹或与自己相熟悉的一位姑娘来介绍。人们称这个介绍人为“雀子”,即媒人的意思。媒人向姑娘转达小伙子的心意后,姑娘如果不中意,会婉言谢绝,如果同意,他们就可以离群一前一后地到野外唱情歌了。歌的内容多为自我介绍,表白心曲,互诉情思和展望未来的美好生活等,信口拈来,随编随唱,直到黄昏时分,才依依不舍地唱告别歌。

凿壁谈婚

居住在我国贵州的黑裤瑶族,当姑娘长到十七八岁的时候,父母就让她单独住到靠近自家正房大门的一间房里,去等待男方的选聘:这房叫“谈婚房”。房子临街的一面墙壁上凿有一个鸡蛋般大小的小洞,叫“谈婚洞”。每当夜阑人静的时候,求婚男子就用一根叫做“探壁棒”的小棍子悄悄地从洞孔中伸进去把姑娘戳醒,向她介绍自己的身世,表示爱慕之情。姑娘如果同意交往,两人就隔着墙壁的小洞边喁喁私语起来。隔墙相会,不允许开门,也不能请求开门,即使是雨天,小伙子也只能立在屋檐下。若姑娘不同意交往,小伙子要礼貌地辞别。双方多次隔壁相会,确实是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商定成婚大事,如果姑娘有了心上人,“谈婚洞”就要堵上,表示姑娘已有人家。

姑娘追

“姑娘追”是我国哈萨克青年男女表白爱情的一种方式,也是深受哈萨克族青年人喜欢的一种传统游戏。每逢喜庆之日,比如:节日或集会等,就会有一对一对青年男女骑马并辔,在路上搭讪着,这段路上男的可尽情向女方表达爱慕之情,甚至也可调笑女方,姑娘不可有任何不满的表示,即使羞红了脸,也只能默默地忍受。当从起赛点往终点跑时,姑娘可鞭打男方,男方不得还手。因此,一到起赛点,小伙子就精神紧张起来,纵马扬鞭飞快地逃跑,姑娘紧追不放,如何把握鞭子便是她给予小伙子的回答。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就是追上了,也只是虚晃鞭子,并不抽打。有时,为了掩人耳目,也只好轻轻地“抽打”几下,人们从姑娘手中鞭子的抽打,就知道他们是不是有戏。

丢包

丢包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间一种较为普遍的求偶习俗。每年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男女青年都要进行“丢包”活动。傣族青年的花包是姑娘们用细花布精心缝制成的,包内装上棉绒棉籽等物。花包四角和中心则缀有五条彩色花穗,十分精致好看。

每逢傣历新年,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由“岩冒”(小伙头)与“依少”(姑娘头)带领,来到村寨广场或空地上,各站一边,双方相距一二十米,开始丢包活动。首先是姑娘们把花包掷向小伙子,然后对方回掷。一方接不住就算输给另一方。旧时,男方如接不到女方丢来的花包,就得送钱给女方,少则几角、几元,多则十多元;女方如接不着男方回掷的花包,则要就近采来鲜花送给男方。如今,“惩罚”形式则改为彼此赠送纪念品,如花手绢、笔记本一类。开始丢包时是不择对象,随意乱掷,过了一段时间,男女两方的抛包者即开始锁定对象,进行有目标、有重点的两两单线对掷。如果两两对掷久了而不再改变目标,即证明双方相互中意了。于是,机灵的姑娘会突然将花包抛得更远,远得离开了丢花包的中心场所。这样,双方便乘机离开了众人,躲避到附近的花丛林木中去。一对平时不熟悉或仅是单相思的异性青年,从此就可能转变成情侣。

隆闺

按照我国黎族的习俗,男女孩子从十四五岁起就与父母分屋。男子要上山备料给自己盖“隆闺”,女子由父母帮助建造。“隆闺”是一种木制的小屋,它盖在父母居住的屋旁,正面或侧面开门,“隆闺”内不设炉灶,专用于青年男女睡觉、对歌、玩乐器。“隆闺”有大小和男女之分,小的可住一二人,大的可住三五人。“隆闺”是恋爱活动的落足点,也是丧偶的单身族寻求爱情幸福的乐园。在那里,男女以对歌来倾吐感情。当双方情投意合后,男子便赠送银钱、布衫或腰篓、竹笠等给女子,作为定情的礼物。以后,经常在此幽会。有的相处半月,也有的往来两三年之久。若关系破裂,各自可再找新的情侣。父母对子女这种行为不加干涉,公众也公认是正常的社会风尚。解放后,这种习俗已不多见。

结草幽会

结草幽会是我国傈僳族相爱的青年男女幽会的一种方式。傈僳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常选择不易被人打找的僻静之处去幽会。幽会的方法颇有情趣。有吹木叶、摘树枝、打暗语等。但主要的方法是打草结,俗称打草疙瘩。这是男女幽会的标志,也是忠于爱情的具体表现。

木叶能吹出不同的曲调来,内容一般是通报约会的时间与地点。撇树枝,就是在情人可能来往的路上放一根树枝,上面压上石块或土块,树枝通向上有明显的标志来指明幽会的方向和地点,傈僳语称之为“石前阶”。打暗语,是在公众场合相约有情人的一种方法。如果男的告诉女的,今晚要到某地某处会面,就要对姑娘打一些只有他们俩人知晓的暗号。这种木叶、撇树权、打暗语方法的使用,多是由于不会写信又不便会面,而不得已采用的约会方式。因此,往往有一方失约。在这种情况下,独自前来赴约的一方就会在相约的地方打一个草疙瘩,等下次对方来时,可以向他或她证明曾在这里等候过。有时,常常是一方在一个地方打四五个草疙瘩,有时甚至打十几个。等到下次双方到此处时,失约的一方就会被对方那种炽烈的爱所感动。

窗下求婚

我国俄罗斯族青年男女恋爱特别的浪漫又充满自由气息。当在交往中小伙子对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又猜不着姑娘是否同意时,小伙子就会在夜幕降临后,来到姑娘的窗下弹吉他,用歌声向姑娘求婚。如果歌声能叩开姑娘的心扉,姑娘就会打开窗户送来含情的眼神,如果窗户始终不开,或者从窗内泼出一盆冷水,就说明姑娘没有看中自己,此时小伙子只好悻悻离去。

新娘绝食

彝族姑娘在出嫁前有绝食的习俗,一般在出嫁前10天就开始不吃不喝,特别是婚期前3天,有的每天只吃几口饭,甚至一口不吃。如果口干,就含一口水漱口再吐出来。这种绝食的习俗,彝人称之为“杂空”。哪位姑娘“杂空”的时间越长、越彻底,就证明新娘越能干,越有毅力,越懂得礼节,她会受到人们的赞扬。否则,要受到众人的耻笑。

其实新娘的绝食,主要是避免结婚去新郎家的路上和到新郎家三天之中大小便。如果新娘在结婚途中或到新郎家三天之中大小便,便被认为是伤风败俗,是很不光彩的事,要受到众人咒骂,取笑一辈子。

打女婿

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回族婚礼中盛行着打女婿习俗。婚礼的当天,当男方的娶亲队伍到了新娘家门口的时候,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年青人和小顽童,会不断用土块或雪球等朝新郎打去,新郎只能躲避,不能还手。据说,这种习俗源于唐代的安史之乱。打女婿成为当地男女老幼对新郎的一种独特的欢迎方式。

背新娘

在我国的汉族和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流行一种特殊的婚俗,即新娘出嫁要由人背到夫家。但由谁来背新娘,各地却不尽相同。有些地方,比如皖南山区的祁门、黟县等地,娶亲之日,迎亲、送亲的队伍到相约的地方会合,组成一个喜庆场面,是由新郎将新娘背在背上,并将新娘的绣花鞋脱下拎在自己的手里,在迎送队伍的簇拥下踏上回程。一路上不许别人替换,中途也不许歇息,一直背到新郎家里,才由新郎亲手为新娘穿上绣花鞋,当地的人们这样意味着:不畏艰苦者方可获得幸福;妇女的地位不容忽视,日后倘有摩擦时,妻子和亲友均可严辞诘问:“当初是你背来的,不是自己走来的!”这种风俗至今犹存。

而贵州的水族嫁女,新娘辞别父母和姐妹们后,要由族内兄弟背着到夫家。若路途遥远就要几个身强力壮的兄弟轮番背,一直送到新郎家大门口为止。在三都和荔波一带,新娘出阁都打伞步行。倘若新娘所经之路已有别家的新娘走过,或是抬过死人,抑或要过桥涉水,如不是绕道避开,也要族中兄弟背着走过这一段路,人们相信背新娘能使她婚后幸福吉祥,也表示姐妹间情谊深长。

不落夫家

“不落夫家”是指新郎、新娘结婚后,新娘并不居住在夫家,而是客居娘家。“不落夫家”在我国壮族、布依族及苗族婚姻中均有表现。

比如,在壮族婚礼过后,虽说新娘人算是夫家的成员,但她却不在夫家居住,而是回到娘亲居住,直到怀孕或生下一个孩子后,才到夫家与丈夫长居,成为夫家名副其实的“成员”。

“不落夫家”的结束,可以是新娘怀孕、生育也可以是到了一定年龄。比如妻子虽未生育过,但已年过三年,也要回夫家长居。

哭嫁

哭嫁是在民国时期曾流行于我国许多地区许多民族中的婚俗。其形式是,正当喜庆的婚礼热闹的进行时,而身着喜装的新娘却在悲哀地又哭又唱,气氛极不协调。

哭嫁最富特色的是土家族。

土家族在结婚日期定下之后,待嫁的新娘就开始哭嫁,哭的时候,声泪俱下,边唱边哭,而且时间长,土家族的新娘哭嫁时间长的达一个月,短的也在10天左右,至婚礼时,新娘要哭得口干舌燥、两眼红肿,全心投入才算是聪明能干。

土家族新娘哭嫁用土家语,哭唱的内容有:哭父母、兄嫂、姐妹、叔伯、媒人;哭梳头、吃离娘饭、辞祖宗、上轿等。

撒谷豆

我国的壮族、保安族、白族人在举行婚礼之时,贺客来宾有向新郎新娘身上、头上抛撒吉祥花粉、红绿纸末或谷豆花瓣等的习俗。许多民俗专家认为,它的源头就是传统婚俗中通行的“撒帐”。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于洞房交拜后,女向左,男向右,对坐在帐幔半启的婚床上,然后由一位有夫之妇手挟一个盛有装满谷豆杂果的簸箕,一边唱着祝福祈吉的“撒帐歌”,一边不停地将簸箕中的谷豆杂栗等往婚床、新人及帐子四周任意抛撒,由此将欢欣的洞房气氛推向新的高潮。具体地说保安族撒“五色粮”、壮族是撒“五谷”、白族撒“辣椒”。可以说,抛撒谷物杂果以贺新人,几乎是中华各民族所共同的婚俗。

奇异的地域婚姻礼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我国的婚姻礼俗因人民居住的地域不同,在表现形式上也不尽相同。

台湾婚嫁习俗

台湾的婚嫁习俗多与大陆同,但有些习俗颇具地域色彩。比如在婚礼程序中的:“比手指办”“礼饼”“谢神”“轿前盘”“罩乌巾”“破瓦”“轿斗圆”“放扇…‘抬子孙桶”“报包”“出厅”“舅仔探房”等习俗都是独特的。

比手指办。又称量戒指寸尺。这是男女双方议婚认为合适后,由媒人通知女方将带戒的手指尺寸量好,以便男方定制订盟戒指。

礼饼。完聘当天男方要专门烙出一定量的大饼由媒人带着送到女家,需要送多少合适由双方约定。女方收到男方送来的大饼后,再将大饼分别赠送给亲朋左邻右舍。

谢神。完聘前一天男家要悬灯结彩,拜天公三界公及众神,并演傀儡戏。这天女家备送喜帏、喜灯、礼香、礼烛、礼炮、戏彩、发盒、礼酒、桃盏、熏腿、鹿角、燕窝十二种礼品到男家致贺,这叫做贺谢神。男家对女方送来的礼品不能全部收受,仅能收下六种礼品。

轿前盘。又称屎尿盘,它的具体形式是由男家向女方赠送猪脚和面线、饼食等食物为礼,意为酬谢新娘双亲养育之恩。

罩乌巾。新妇乘轿之前,要由紫姑引导上厅,站在竹凳上,穿上新郎带来的围轿裙,然后还要把系肚裙系在身上,接着盖上紫帕又称乌巾,书香之家则盖红巾。

过米筛是新娘上轿后,要悬挂一面彩色米筛,有禳邪之意。筛面画八卦及太极图,象征繁荣,或写百子千孙吉句。新妇出轿门,即由福命妇一手擎竹筛覆盖在上面,称遮米筛或称过米筛,俗称为新郎压服新娘之示意。

破瓦。是轿子停在房前时,在扁平竹器内置瓦一块,以便轿停而破之,亦作禳邪之意。炉上用生炭生火由新娘跨过其上,因“生炭”音谐“生产”亦称为吉祥。

轿头圆。一齐去迎娶的媒人需带轿斗圆及“轿斗猪脚”。轿斗圆是用一斗二升米制成做汤圆的材料。

放扇。新娘上轿后,走出不远的时候,要放下手里拿的扇子和手帕,俗称“放扇”、“送扇”。以此为临别纪念,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以求和顺。

抬子孙桶。挑夫将子孙桶挑到新娘的房间,念四句吉祥话可享红包。其句为“子孙桶,过门槛,夫家家和,万事成”或“子孙桶,捾人房,百年偕老心和同”。开轿门时亦由轿夫念四句,如“今要轿门两旁开,金银财宝做一堆,新娘新婿人房内,生子生孙进秀才”,以求吉利。

报包。结婚的第二天,紫姑要将新娘的上头衫仔裤包回娘家,并传递新娘新婚之夜的情况。

出厅。婚后第三日,新妇才能出洞房,先到堂上拜神,此称“出厅”。出厅时夫妇先祭拜神明祖宗,而跪拜父母或致茶敬亲族尊长。行完礼后,新娘要马上去厨房,烹饪鸡作为从事家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