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间实用婚俗礼仪通书
15848500000019

第19章 民间婚俗常识(2)

岳父与岳母是现今丈夫对妻子父母最庄重、最普遍的称呼。但在过去,丈夫则称妻子的父母为“外舅”和“外姑”,后来这种称呼被“丈人”和“丈母”所代替。但是,在许多场合下“丈人”与“丈母”并非是对妻子父母的专称,而在许多地方,有许多人,也对没有翁婿关系的老人称为“丈人”和“丈母”的。比如《论语·微子》中就有“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之语,很明显,此中的“丈人”绝不指妻人的父亲说的,而是指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一老翁;而在《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二年》中,有“丈母垂白”之语,而从文中所叙推断,这里的“丈母”也不是指谁的妻子的母亲而言,而是指一老年妇人。但到了唐代,丈夫除了对妻子的父母称“丈人”、“丈母”之外,更多的情况下,而且是在许多丈夫那里都改称“丈人”、“丈母”为“岳父”、“岳母”。

这一称谓的由来源于唐朝皇帝唐玄宗的一句话。相传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决定封禅于泰山。而主管这些事宜的是一位朝中重臣。这位重臣有一个女婿,有功名也有才华,但他考虑女婿在朝中得到重用,可能会引起别人的非议,于是他始终压抑着女婿的升迁。可时间一长,他的女婿不免对妻子发几句牢骚。听到女婿的牢骚,作为“丈人”心里也不免有些愧疚。于是就借唐皇封禅于泰山之机,为其女婿谋取了一个差事,后因其办事有功得了封赏和提携,由原来的一个小县的主簿破格提到了五品官位上。

后来,皇上见到这位重臣的女婿,忽然问道,你不是一个县里的主薄吗?为何时不过三五载,竟然骤升至五品的太子舍人,而且还衣着紫绯?这位见问的重臣女婿无言以对。这时,在场的一位大臣说话了:“他之所以能平步青云,借的实乃泰山之力也。”

唐王起初一愣,继而恍然大悟。笑到:“泰山有丈人峰,你一定是得到丈人峰山神的庇佑。”这无疑是一句双关语。然后唐王又对他说:“你的升迁全仗你的老丈人之力,还不过来拜谢‘泰山’。”从此以后,人们便将妻子的父亲称之为“泰山”。因为泰山是五岳之首,故又称之为“岳父”,而将丈母娘称为“岳母”。

堂客

在我国有许多地方,特别是湖南、湖北、江西和四川等地,都将妻子称为“堂客”。为什么会有这种称呼呢?

这源于一个传说:过去有个教书的王先生,他有才学,很好,但只是一身的腐弱酸气。有一年,他的一位在京城做事的“同年”(相当于现在的同学)来信要他去京城参予一部文典的编纂,他接信后二话没说便匆匆起程。而此时,他的儿子正在筹办婚事,准备在近期完婚。于是,他的老伴问他:“你不在家,儿子的婚事咋办?”

他说:“不用等我了,一切你做主就是了。”

王先生离家不久,老伴就为儿子操办婚事。由于路途遥远,父亲没能参加儿子的婚礼。一年以后,他完成了文典的编纂任务,回到家里。那时能上京城参加编纂典籍,在地方上是被看成十分风光的大事,王先生理所当然地被人看作是大学问家,所以,听说王先生回家了,府县官员以及当地的名流纷纷登门造访。一时间,王先生家热闹了起来。有县官员和当地名流来访,王家自然十分高兴,便令家人设宴招待。

王先生是个书呆子,光吃饭,不管事。大小一切应酬,自然全落到儿子身上了。儿子在堂屋招呼客人,实在忙不过来,便将妻子叫出来帮忙。

那时,江南各地都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结过婚的女子是不准进堂屋的。据说堂屋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已婚女子进堂屋是对祖宗的大不敬。这种认识在现在看来是可笑的,但是,在那个时候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儿子虽然知道妻子是不能进堂屋的,但因实在是忙不过来,才不得已将妻子叫出来帮忙。

王先生刚刚送走一位客人返回堂屋,见儿媳妇突然走进堂屋,不由吃了一惊,忙问道:“小姐,你是何处来的宾客?”

媳妇没有料到公公会如此问她,还以为是开玩笑呢,羞得满面通红,忙跑进房里。

王先生的儿子出来了,王先生又问儿子:“适才那位女子是什么人,怎么成了我家堂客?”

他的儿子哭笑不得,回答道:“她是你的儿媳妇,怎么说成是我家堂客呢?”

众宾客见王先生连自己的儿媳妇都不认得,觉得好笑。便取笑说:“老先生家风森严,公公和媳妇近在咫尺却互不相识,真令人敬佩啊。”

王先生忽然问儿子:“你什么时候结婚了?为何不告诉我一声?!”

一个当地名流见王先生迂腐得可笑,遂编了一首顺口溜:

离家一年余,

带得荣光归。

不识儿媳面,

问此堂客谁?

众宾客一听,不由哈哈大笑。从此以后,“堂客”二字便成了妻子的代名词。

合卺

合卺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婚义》上面说:“共牢而食,合卺而酯,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说成白话就是夫妻两人合吃一份。把一个瓢破成两个,各用一半当器物,共同吃、喝同一种食物。

我国上古喝酒时,所用酒杯是匏瓜从中间切开,用两半壳子,再用线把匏的把缠在一起,重合起来制成一个器皿,称为“匏爵”。饮酒时两匏斟满酒,新夫妇一同进酒。为什么要用匏呢?清朝张梦元在《原起棠抄》卷十中说用匏有两种意思,“匏苦不可食,用之以饮,喻夫妇应当同辛苦也。匏,八音之一,笙竽用之,喻音韵调和,即如琴瑟之好合也。”由此可见,崇尚合卺之礼至少寄予两层含义:其一,希望新婚夫妻婚后的生活如琴瑟一般和谐;其二,希望夫妻在今后的生活中同甘共苦。

自宋代起,合卺不用匏爵,而改用通用的酒杯,用彩色的线连接二杯,夫妇传饮。《东京梦华录,娶妇》载:“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自此以后,合卺礼为“交杯酒”所代替。

合卺这种礼仪,含义深刻而又简单易行,所以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合卺是用一条红绳系两只酒杯,斟满酒后新郎、新娘各端一杯同时饮酒,饮半杯后交换酒杯一齐饮干。也有新郎、新郎各端一杯酒,男左女右交臂同饮的。其意象在于“合体”。包含夫妻二人同甘苦、共命运。

洞房

关于“洞房”的来历也源于一个传说,说是过去有一个自负才学很高的秀才去进京赶考,在途中他曾借宿两户人家。巧的是这两户人家分别有一男童和一女童聪慧过人,这位秀才分别与他(她)相互间出了许多难题,而输的总是他。他突发奇想,何不让他结织这两个“神童”结成秦晋之好呢?于是他放弃了这次赶考的机会,一是源于他想成全这件好事;二是他感到自己既然败在两个小童手里,学问还需要进一步修行。他先回到了其中一个叫明明的小男孩家做说客,如此这般地夸奖了一番叫玲玲的女神童,并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劝明明的父母千万别错过了这大好的姻缘。明明的父母答应了。他又返身回到玲玲家中做说客,可巧玲玲的父母也很同意,至此,双方都十分乐意地赞同了这门亲事。

随着玲玲和明明的长大,两家一商量,决定为他们选择一个吉日成亲。玲玲得知这一信息,忙去找父母,要父母叫媒人来一趟,她有事要同他相商。

秀才如约来到玲玲家,玲玲便对他说:“小女感谢媒人的好心,但是,我的未来的夫君到底是不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才气过人,我还心存疑虑。为此,我想请你去告诉明明,要他务必于三天之内盖一间结实耐用的房屋,以作结婚的新房之用。这个房屋必须是:‘不用门来不用窗,无柱无瓦又无梁,上上下下不沾木,天生地长石头墙。’”

秀才一听,虽然感到为难,但是深信明明一定会在三天之内将这种新房造好,于是便匆匆赶到明明家去,转达玲玲的要求。明明听罢,不由一笑,说道:“谢谢媒人,我保证很快将新房造好。等我将玲玲接来的时候,一定请你喝喜酒。”

第二天,明明便在自家后山上,找到了一个宽敞明亮的岩洞,并请秀才进行实地勘察。秀才见这种岩洞正是玲玲所说的“不用门来不用窗,无柱无瓦又无梁,上上下下不沾木,天生地长石头墙”,不由对明明的聪明才学佩服得五体投地。秀才二话没说,便转身准备去找玲玲,明明当即写了四句话,让他带去。这四句话是:

新房神仙所造,

房外白云缭绕,

房内冬暖夏凉,

居者白头偕老。

玲玲听秀才一讲,又见明明所写的四句话,知道明明是真有才学,愉快地答应同他成亲。二人成亲后,生活美满幸福。从此以后,人们便将结婚的新房称之为洞房。

冲喜婚

明代作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讲述了一个故事,说是在大宋年间杭州地区的刘秉义之子刘璞与孙寡妇的女儿定下亲事,并择了吉日迎亲。不料,刘璞得了重病,人事不省。刘秉义本想等其痊愈再迎亲过门,而刘妈妈却认为“大凡病人势凶,得喜事一冲就好了”。坚持婚礼如期举行。再说孙寡妇也已知晓刘璞病重,与其成婚怕害了女儿,但又不能误了佳期,便想了一个高招,将儿子男扮女装送上花轿。新郎刘璞无力拜堂,就由其妹慧娘代替。新婚之夜,新娘不能独宿,于是仍由慧娘代替新郎,最终引出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一桩喜事来。整个故事就是以冲喜婚为起因的,同时也反映了冲喜婚在民间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