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期是战争最严重的时期。据史载西晋虽然使三国混战的中国暂时得到了短暂的统一。但是290年晋武帝死,儿子惠帝是个白痴,儿媳贾后荒淫凶残,为实现贾家垄断政权的目的,她挑动一系列政变,酿成大乱,史称“贾后之乱”。又因有八王卷入,自相残杀,故又称“八王之乱”。延续十六年之久的这场内战,是空前浩劫,使国内各种矛盾迅速激化。
304年匈奴左部帅刘渊在山西起兵,得到了各族人民的响应,308年,刘渊称帝,都平阳(今临汾),310年刘渊病死,其子刘聪继立。311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克洛阳,俘杀晋怀帝及王公以下3万人,316年刘曜又围长安,晋怀帝侄子愍帝出降,西晋灭亡。
317年晋愍帝在长安投降,早已逃至江南的宗室司马睿在南北士族的支持下称晋王。318年称帝(即晋元帝),都建康(今南京),国号仍叫晋,是西晋政权的继续,史称东晋。东晋与西晋一样,也是门阀政治,而且更为复杂、混乱。士族与皇族、士族与士族之间经常倾乱,争权夺利,内乱不休,致使东晋政权极不稳定,国无宁日。420年,东晋大臣刘裕废晋自立,东晋灭亡。
西晋灭亡后的130多年间,进入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在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23个政权,主要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成汉、后燕、南燕、北燕、后秦、大夏、西秦、后凉、北凉、西凉、南凉,史称“十六国”,又称“五胡十六国”。十六国时期(304~439年)基本上与东晋(317~420年)时期相同。
正是西晋及五胡十六国的混战,使得中国冲突不绝、战争不止,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共同斗争也形成高潮。西晋末年,296年氐人豪帅齐万年领导的关中各族的反晋斗争,301年氐人李特领导的益州流民起义,303年义阳蛮张昌在江夏领导荆州蛮和汉族流民的起义,311年蜀人杜在长沙领导的流民斗争,都是汉族劳动人民与流民中的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和部族的共同斗争,就是少数民族上层发动的反晋斗争,虽然带有突出的民族斗争的性质,但在反晋之初,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北方各族人民,包括汉族人民在内,仍然纷纷响应。如匈奴人刘渊反晋之初,投奔者络绎不绝,不到20天就发展到5万人。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义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互动。这次起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各民族被压迫阶级联合反抗共同的敌人——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合统治。如沃野镇匈奴人破六韩拔陵起义,得到六镇各族士兵和被压迫的各族人民的响应;高平镇人赫连因等起义,推敕勒人首领胡琛为高平王,而鲜卑人万俟丑奴则为其部属;秦州羌人莫折太提、莫折念生父子率秦州、关陇各族人民起义,氐人张长命在南秦州响应,河北农民起义的领袖鲜于修礼是丁零人,汉族人葛荣则是其部将。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破六韩拔陵起义失败后,余众被北魏政府安置在冀、定、瀛3州,而作为镇兵的杜洛固和丁零人鲜于修礼分别率河北农民起义,后又都为汉族人葛荣所统率,突出表现了各族人民联合起义,反对共同敌人的互动情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冲突互动使中华民族在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四)隋唐时期的冲突互动
隋唐之时,汉族与突厥、薛延陀、吐蕃、南诏等是冲突互动的主要方面。
突厥是继匈奴和柔然之后,在蒙古高原、大漠南北兴起的一个强盛一时的族群,其起源于敕勒。从5世纪后叶开始,突厥参与了敕勒各部反对柔然奴役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其从敕勒中脱颖而出,于西魏废帝元年(552年)一举大败柔然,由土门建立了突厥汗国。但此后不久,即隋开皇五年(585年)突厥汗国分裂成东、西突厥。
隋未丧乱,东突厥成为雄踞漠北、权力控西域、势倾中原的强势族群,史称其“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及至唐初,形成东突厥与唐王朝的竞争对抗和冲突的局面。开始,东突厥一直是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如武德五年(622年)八月,东突厥颉利可汗以13万骑入雁门,攻太原,长安一度吃紧。第二年十月,颉利可汗进攻马邑,两军激战;次年又兵胁长安,李世民率军迎战。武德九年(626年)八月颉利可汗乘唐太宗即位不久,率10万骑兵入拢。唐王朝在与东突厥对抗冲突的被动地位,直到贞观年间才开始扭转。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唐太宗集结10万精兵,分道出击,经过三个月的激战,第二年正月击败颉利可汗,三月生俘颉利可汗,取得了对东突厥战争的胜利。
西突厥崛起于西部边陲后,贞观十二年(638年)又分裂为东西二部。唐王朝采取了支持咥利失可汗,打击乙毗咄陆可汗的政策。贞观十五年(641年),唐王朝册封咥利失可汗的继承人薄布特勤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利用咥利失可汗来分乙毗咄陆可汗之势。同时唐王朝也注意从内部分化乙毗咄陆可汗的力量。贞观十六年(642年),乙毗咄陆可汗并沙钵罗可汗之众后,自恃强盛,斩其功臣,引起内部的不满,李世民借此时机,遣使立莫贺乙毗可汗之子为乙毗射匮可汗。射匮发兵攻打乙毗咄陆可汗,咄陆不为部下所拥,西走吐火罗。其征服吐火罗后,“自恃强大。遂骄倨,拘留唐使者,侵暴西域,遣兵寇伊州。”对于乙毗咄陆可汗的挑战,唐王朝从军事上予以坚决的回击。安西都护郭孝恪率轻骑二千邀击于途,又败处月、处密二部于天山,并“乘胜进拔俟斤所居城”,又“降处密之众而归”。在分化瓦解西突厥的同时,唐王朝还成功地用剿抚的策略平定了西突厥阿史那贺鲁。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史那贺鲁建牙于双河及千泉,自号沙钵罗可汗,俨然成了西突厥的统治者,并于当年叛唐出兵攻庭州,威胁西域重镇西州(今新疆吐鲁东南),危及东西交通。为了击败阿史那贺鲁的进攻,永徽三年(652年),唐派包括回纥骑兵在内的大军出击,初步扼制了阿史那贺鲁的势力。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唐又派大军从南北两路夹击阿史那贺鲁,俘获其父子,西突厥亡。
与此同时,唐在西南与吐蕃和南诏也发生了冲突互动。以唐蕃关系为例,唐蕃冲突的表现之一是争夺吐谷浑。南北朝时吐谷浑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成为西北举足轻重的民族,但隋统一中国时于大业五年(609年)征服了吐谷浑国。唐王朝时吐谷浑国复兴,于贞观年间不断侵扰唐沿边11州,并阻断了唐与西域的交通。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下诏讨之,遂成为唐的藩属。而这时与吐谷浑接境的吐蕃崛起,于是吐谷浑成了吐蕃向外扩张和唐朝安边的必争之地。从显庆元年(656年)起,吐蕃频攻吐谷浑,至龙朔三年(663年),吐蕃禄东赞亡吐谷浑,从而直接威胁唐王朝的河陇、西域之地。
唐蕃冲突的表现之二是争夺西域。贞观年间,吐蕃的势力从帕米尔地区进入西域,并于龙朔三年(663年)底侵扰于阗。咸亨元年(670年),大举进攻西域,攻陷了龟兹,占领了安西四镇的大部分治地,迫使安西都护府迁回西州(新疆吐鲁番)。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十一月,讨伐吐蕃,败还。长寿元年(692年)集大军再次讨伐,大破吐蕃,收复龟兹、于阗四镇。但是安史之乱后,吐蕃又乘机攻占了河西陇右地区。建中二年(781年)又攻陷沙州。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吐蕃又攻回鹘,北庭、安西相继陷于吐蕃,使得吐蕃势力在西北连成了一片。
隋唐时期的冲突互动使中华民族在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五)宋辽夏金时期的冲突互动
唐以后,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大动荡、大分裂、大冲突的历史时期。
五代十国一开始就形成了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之间的冲突。五代中后唐、后晋、后汉为西突厥沙陀族人所建;十国又与吐蕃、南诏、靺鞨等对抗;北宋又与契丹族的辽和党项族的西夏鼎立;南宋时先与女真族的金国南北对峙,后又与蒙古族的元朝对抗直至被元所灭,在这种对抗之中冲突战争成了民族互动的主旋律。
以宋与辽的冲突互动为例,宋与辽的关系,在澶渊之盟订立前,宋为收复石晋以来所丧失的燕云十六州,与辽长期征战不止:
——太平兴国四年(979),六月,宋太宗北代,企图收复燕云地区。宋军先轻取易州、涿州,然后太宗率军攻辽南京(今北京市)。辽军坚守城池,宋军久攻不下。七月初,耶律沙闻太原已陷,在回军的途中与宋军战于高梁河,宋军大败。
——同年九月,辽景宗为报围城之役,率军南伐,又命善补领山西兵分道以进。十月,辽军与宋军战于满城,辽将韩匡嗣中诈降计而败。十一月,宋在代州、忻州、关南等地击退辽的进攻。
——太平兴国五年(辽干亨二年,980),辽派十万大军进攻雁门,为宋军杨业等所败。十月,辽景宗率军南伐,耶律休哥等围攻瓦桥关(今河北省雄县)。十一月,宋太宗率军北征,阵于易水之南。耶律休哥率精骑渡水而战,大败宋军,追至莫州而还。《辽史·耶律休哥传》。
——辽干亨四年(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四月,景宗率三万军南伐,与宋军战于满城。五月,又分兵三路:一路攻高阳关,一路攻雁门,一路攻府州。雍熙三年(986)初分兵三路北征,以曹彬、米信、崔彦进出雄州,田重进出飞狐,潘美、杨业出雁门。五月,潘美下寰、朔、云、应等州,田重进下飞狐,进克灵丘、蔚州等山后要地,而曹彬率大军10万之众,深入涿州时,后辽萧太后和圣宗的大军赶来支持,宋军自涿败退。辽军追至歧沟关,大败宋军。不久,宋军再次出击,克云、朔、寰、应四州。辽将耶律斜车今率骑兵救援、败宋军于五台、飞孤,宋军全线崩溃,云、应诸州皆弃。
——宋至道三年(997)九月,萧太后、圣宗率辽兵破狼山寨,进至祁、赵,游骑深入祁、洛之间。
——宋咸平三年(1000)正月,辽军进攻澶州,掠淄州、齐州而回。
——宋咸平五年三月,辽军再次南伐,败宋军于桑门,破宋军于泰州,大胜而归。
——宋景德元年(1004)正月,辽军又攻至涿州。三月宋军破辽军于长城口。闰九月,辽圣宗及萧太后率20万大军攻宋,直趋澶州,威胁东京,最后订下了“澶渊之盟”,才结束了宋辽之间的战争状态。
再以南宋与金的冲突互动为例,南宋与金的关系,112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灭辽后,即开始了灭北宋的战争,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金太宗伐宋,被李纲领导的兵民击败。第二年八月,金再次伐宋,宋钦宗至金营上降丧。宋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二月北宋亡,赵构在南京(商丘)称帝,后迁都临安(杭州),于是开始了南宋与金长达一百多年时战时和的南北对峙。
——天会五年(宋建炎元年,1127)底,金太宗分三路南侵,遭到各地义军的抵抗而退。
——天会六年秋,金军再次南侵。十月渡过长江,屡败宋军,高宗从杭州出逃,最后入海到温州避难。这场战争一直打到天会八年,金军受到宋军官兵和义军的坚决抵抗,才大掠杭州而北撤。
总之,从五代十国到宋辽夏金这364年的历史中,在五代十国之间,在宋辽、西夏之间,在南宋与金之间充满了血与火的冲突,战争构成了这个时期民族互动的主旋律。
宋辽夏全时期的冲突互动使中华民族在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六)元明清时期的冲突互动
从元统一中国开始,不仅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也从此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分分合合的历史格局,使国家的统一成为不可逆转之势,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使得中国各民族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开始了新一轮螺旋形上升的冲突互动。
蒙古贵族建立的元朝实行了民族歧视的等级制度,人为地将汉族分成“汉人和“南人。在政权机构和军队组织上排挤和歧视汉族人,在刑法上重惩汉族人,在征敛方面重收汉族人都不必说,而且还规定汉族人不得聚众畋猎和迎神赛会,不得执弓矢,甚至连养狗、养鹊鸟都不允许。因此,元朝民族矛盾一直处于尖锐状态,民谣说:“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所以元王朝1271年建立后,仅80年,冲突互动就达到极点,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其结果是元王朝灭亡,取而代之的是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
明王朝继承了元统一的国家格局,中华民族在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中,冲突互动仍然不止。在北方,明与退出中原的以元顺帝为首的北元政权之间的冲突战争就没有停止过,直到洪武24年(l39l)秋,由于北元战败投降,辽东、漠南大部、甘肃、哈密和云南才归属明王朝。但随即明与鞑靼、亘刺的关系又成为冲突互动的主要内容,明成祖先后五次“御驾亲征”,并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平(今北京),以便打击蒙古鞑靼、亘刺的势力。在南方,明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冲突互动也接连不断,最突出的事件就是广西大藤峡的瑶、壮大起义。先是正统七年(1442年)由蓝受贰和侯大苟聚众数百人起事,三年后,即正统十年(1445年),侯大苟率起义军攻取梧州、荔浦、蒙山、平乐、郁林、博白、庆远、来宾等地,瑶、壮、汉等族人民纷纷响应,起义军发展到一万多人,向大藤峡周围出击。一直到天顺三年(1459年)攻破藤县县城,并于天顺七年攻人梧州城。成化元年(1465年),明王朝赵辅、韩雍率领16万官军,镇压了侯大苟的起义军。但是大藤峡瑶、壮人民一直坚持斗争,不仅有成化二年(1466年)侯大苟的余部侯郑昂等领导的起义军,而且嘉靖初年,有大藤峡瑶族起义军首领侯公丁联合八寨和府江的瑶、壮、汉起义军再次掀起了起义高潮,一直坚持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王朝的官军血洗了大藤峡,才将这次前后延续了九十多年的大藤峡瑶族大起义镇压下去。明王朝的冲突互动,最后的结果也是在以李自成为首的明末大起义中走向灭亡,而清军入关,乘机建立了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