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
15849800000024

第24章 汉族案例(2)

1.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汉民族滚雪球的发展

东汉以后,中原大乱,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四分五裂,到处是封建割据,到处是纷争战乱,北方少数民族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向中原的大迁移。在大分裂、大混战、大动荡之中,各族群四处流徙,北方匈奴、鲜卑、乌丸、氐、羌纷纷入主中原,江汉地区的部分蛮族也涌进中原,在中原地区形成汉族与匈奴、鲜卑、乌丸、氐、羌及蛮族等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互动局面。

北方少数民族族群的浩荡内迁和江汉地区部分蛮族的鱼贯涌入,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频相交织,迫使汉族人民流离失所,四处迁徙逃亡。而当时相对来说变乱比较小的南方由于甚少北方兵燹之灾,加之地广人稀,政制松懈,所以成了汉族人民迁徙的主要方向,从而拉开了汉族向南方大迁徙的序幕,到南北朝时也形成汉族与”俚、僚、傒、蛮等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互动局面。

在这个时期汉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情以北方为例大约有以下四种:

(1)降附内迁的互动

以降附最多的匈奴人为例,前已述及。早在东汉初,公元50年时,南匈奴降汉,第一次大规模向中原地区迁徙,分其30万部众居于西河、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等八群之地,“与汉人杂处”。其后,由于南匈奴不断发生内乱,降附汉王朝的匈奴人南下内附的为数更多。于是中原西部地区遂出现了匈奴人与汉族人大混杂的互动局面。

(2)当田客和沦为奴隶的互动

魏晋时,由于战争祸乱,人口锐减,劳动力严重不足,汉族统治阶级常常招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族群的人为“田客”。《晋书·恂传》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其云:“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更有甚者,有的统治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贩卖少数民族族群人口为奴。羯胡人石勒的身世就是一个典型。这种用少数民族族群的人当田客和奴隶的情况,使得北方各族人民之间的混杂更为加深,出现了犬牙交错的互动之势。

(3)流亡中的互动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暴发,黄河流域又发生了大蝗灾、大瘟疫。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西晋统治下的各族人民被迫流亡。《晋书·食货志》说:“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迁流徙,不可胜数。”这种流亡所造成的人口大移徙,使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族群更加紧密交错混杂,互动进一步加深了。

(4)“散诸部落、同为编民”的互动

据《三国志·魏志·牵招传》,早在曹魏之时,为“天下名骑”的三郡乌丸,其家属住在指定的郡县内,到魏文帝时,又将与汉人杂居的乌丸改成向政府交租调的编户。后来,随着历史的进步,到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之时,迁入内地的北方少数民族族群,其原有的氏族军事组织不能再维持下去而渐趋于解体,遂与内地汉人民户一样同为“编民”了。又据《魏书·元遥传》,有的还“悉令造籍”。这样,“散诸部落”的结果,使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族群原来的氏族制度被舂碎了;而“分土而居”、“悉令造籍”、“同为编民”的结果,又使得内迁的少数民族族群各归里甲组织,与汉族互动再次增强,最终与汉族人民糅合成一体了。

于是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时,汉民族在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滚雪球中,在北方吸收了入主中原的匈奴、鲜卑、乌丸、羯、氐、羌及部分蛮族,在南方吸收了部分蛮、俚、僚等族,使汉民族这个雪球越滚越大,从汉代的5900余万人,发展到唐代前期达到8000~9000万人之间。使汉族进行了一次大换血,得以发展成隋唐汉族。

2.宋辽夏金及元明滚雪球的再发展

宋元时期,由于两宋与辽、夏、金元诸少数民族族群建立的王朝斗争不已,再一次造成了中国的分裂局面,中原再一次出现了大动荡、大迁徙的局面。在中国移民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移民潮是北宋末靖康之乱后所发生的汉族的南迁,从此揭开了宋元时期汉族南迁的序幕。在靖康之乱后南迁的北方汉族总数,据学者研究,在绍兴和约签订前估计大约有500万左右的北方移民迁入并定居在南方,其中汉族应在一半以上。

两宋在汉族大批南迁的同时,东北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渤海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却向中原内迁。契丹人所建立的辽国经略中原的燕云十六州时,将大批契丹人和被征服后的渤海人迁入这一地区。女真人灭辽建金并开始攻宋后,一批女真人进入中原,有的即留居于此。此外,金将挞懒占领山东之后,“久居潍州(治今潍坊市)”,“每认山东以为己有”。到太宗天会十年(1132年),“沿河、沿淮及陕西、山东等路皆驻北军”。从此掀起了女真人以及东北其他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移民潮。于是在宋辽夏金元之时,汉民族这个雪球继续向前滚动,在北方吸收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族群,在南方也吸收了部分少数民族族群从而越滚越大,从唐代前期的八九千万人发展到北宋大观三年(110年)突破1亿,有10441万余人。

元世祖灭宋统一中国,建立了元朝,随着蒙古军队的挺进中原,蒙古人也纷纷内迁并定居于中原。元朝末年,被元统治者划为第三等级的汉人与第四等级的南人之间的界限也被宣告免除。

明代华北(中原)、华东、华中、华南、东北、西北、西南汉族主要是在洪武大迁徙的历史洪流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滚雪球中发展的。洪武大移民中汉族的迁徙出现了与历史上以南迁为主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个特点主要是山西人东迁填河南、河北和山东。然而好景不长,建文元年(1399年)的“靖难之役”,又把中原推进了战火之中,重造了一大批新的无人区,明成祖即位后又不得不展开新的一轮移民运动,以填补人口和劳力之不足。与此同时,明成祖迁都北京政治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为了拱卫京畿,进行了政治移民,于是又掀起了中原的永乐移民运动,移民的重点地区为北京城和顺天府。据曹树基先生研究,在永乐移民中,迁入北京城的南京人有87.5万人,迁入顺天府的山西人有39.5万人。

明代的汉族已非隋唐时的汉族,几经沧桑,以中原为中心舞台而形成的汉族,在历史的风雨中已经过多次的大混血和大换血,尤其在元、明中国统一的大趋势下,汉民族这个雪球更是越滚越大,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1年),汉族人口大约已达1.5亿了。

3.清及民国滚雪球的大发展

清代在承袭元、明统一的政治态势下,汉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经康乾盛世,入主中原的满族并没有能征服被统治的汉族,在满汉共治之下,征服者满族反被被统治者汉族。清初,随着清兵的入关,约有26~27万满族内迁,北京及中原不少地方成了满族的主要聚居地。经过清至辛亥革命近300年的发展,满族人已大部分汉化了。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中国人口已达4亿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汉族。

进入近现代以后,汉民族这个雪球仍然不断地向前发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其人口已愈6亿。在地域上则从黄河、长江流域向南发展到珠江流域抵海南岛和台湾岛,向东北发展到黑龙江流域。汉民族在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滚雪球中再一次得到了大发展。

由此可见,汉民族的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滚雪球的发展、宋辽夏金及元明滚雪球的再发展,清及民国滚雪球的大发展三个阶段,笔者称之为汉民族滚雪球发展三部曲。

这样,了解了汉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谁还会对汉民族漫长而悠久,高度认同为“一体”的历史感到疑惑而大惊小怪呢?

三、汉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结构

汉民族这个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雪球是有结构的。何谓结构?就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要了解汉民族雪球理论的结构,有必要了解结构主义的特点。列维·斯特劳斯在《结构人类学》中强调结构主义的特点主要有:第一,结构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组成各元素之间是严密地相互制约的,以至其中任何一个都无法独自发生变化,即结构的整体性;第二,如果一个结构中的某些元素发生了特定的变化,该结构就不复存在,即结构的可变性;第三,结构的意义在于可以直接地认识被观察到的一切事实,即结构的可识性。即族群结构具有整体性、可变性和可识性三个特点。由此观之,汉民族这个雪球就具有结构的完整性、可变性和可识性。

(一)汉民族形成时期的结构

汉民族的结构具体的就是指它的族群结构。先以汉民族形成时期为例:

1、起源时代的族群结构

汉民族起源时代,在中华大地上大致有五个大的族群集团,即炎黄族群集团、东夷族群集团、苗蛮族群集团、百越族群集团、戎狄族群集团。炎黄族群集团大约由黄帝和炎帝两个族群组成,而黄帝族群又由熊、罴、狼、豹、蟜、虎等族群构成。《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从中窥黄帝族群的结构。炎帝族群因败于黄帝族群,故其族群结构不详,但从炎帝的生父是牛氏,生母是有蟜氏来看,其族群结构也不是单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