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别让它们离开我们
15850500000012

第12章 漠视?那些即将离开我们的植物们!(3)

长蕊木兰零星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广南、西畴、金平、屏边、义山、西北部福质、贡山,西部和西南部景东、澜沧、永平、景洪等县海拔1200~2400米处,及西藏墨脱海拔24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锡金、不丹、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及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在我国,分布区位于西部偏干性北热带季雨林,雨林地带及南亚热带季风绿阔叶温凉湿润以至潮湿,年平均温I5~17℃。极端最低气温可达-3℃或更低,极端最高温15~17℃,极端最低气温的降水量2000毫米,旱季多雾;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偏阳性绎种种,生于山地上部东南坡或山脊上,为原幼树喜光性逐渐增强,需要在全光照下生长。土壤为酸性,pH值3.8~4.3(~5.5),枯枝落叶层厚达10~20厘米,有机质含量丰富,高达20%以上。常与壳斗科、山茶科、樟科、杜鹃花平及木兰其它种类等滋交成林、林下有时有类,各种木质藤本和附生兰平植物。在汗东南中山上部,常见于瓦山锥、构丝锥林中,林内潮湿阴暗,附生苔藓特别发达。白然更新能力差,幼树、幼苗极少。花期5月,果期9~10月。

落叶木莲

濒危等级:一级

形态特征

落叶木莲是落叶乔木,高30米,树干端直,树冠宽卵形;胸径60厘米,为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濒危植物。树干通直,枝条开展,花被15~16片,稀19片螺旋状排列成5轮,花为淡黄色。春夏之交开花,花大型,淡黄白色,状若睡莲,且清香沁人,近于幽兰;金秋硕果累累,聚合果红棕色,开裂时露出颗颗鲜红种子,点缀于绿色树冠,是花果兼美、不可多得的庭园观赏树种。

生态特性

该树适于秦岭以南的亚热带地区生长;喜肥沃、湿润的土地,幼年不耐干旱、贫瘠、稍耐荫;早期高生长可达100厘米,为前期速生型树种。落叶木莲在宜春本地分布,海拔高度为580~1200米,经宜春地区林科所(海拔107米)多年引种栽培,生长良好,年平均增高可达1米以上,椐试验表明其为前期速生型树种。该树种适应在秦岭以南的整个亚热带地区栽植,土壤要求较为深厚、肥沃的微酸性土壤。

华盖木

华盖木分布于我国云南、文山州(西畴、马关)、红河州(金平)。

生存现状

华盖木属稀有种。华盖木目前仅见于云南西畴法斗。因历年砍伐利用,现仅存6株大树。由于花芳香,开放时常被昆虫咬食雌蕊群,故成熟种子甚少,即使种子成熟,亦由于外种皮含油量高,不易发芽,而影响天然更新。若产地森林继续破坏,或残存植株被砍伐,就有绝灭的危险。

濒危等级:一级

形态特征

华盖木是常绿大乔木,高可达40米,胸径达1.2米,全株各部无毛;树皮灰白色;当年生枝绿色。叶革质,长圆状倒卵形或长网状椭圆形,长15~26(~30)厘米,宽5~8(~9.5)厘米,先端急尖,尖头钝,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侧脉13~16对;叶柄长1.5~2厘米,无托叶痕。花芳香,花被片肉质,9~11,外轮3片长圆形,外面深红色,内面白色,长8~10厘米,内2轮白色,渐狭小,基部具爪;雄蕊约65枚,花药内向纵裂;雌蕊群长卵圆形,具短柄,心皮13~16枚,每心皮具胚珠3~5枚。聚合果倒卵网形或椭圆形,长5~8.5厘米,直径3.5~6.5厘米,具稀疏皮孔;瞢莫厚木质,长圆状椭网形或长网状倒卵圆形,长2.5~5厘米,顶端浅裂;种子每蓇葖内l~3粒,外种皮红色。

生长特性

华盖木生长于山坡上部、向阳的沟谷、潮湿山地上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产地夏季温暖,冬无严寒,四季不明显,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温l6~18℃,年降雨量1200~18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最高达90%左右;雾期长,年平均霜期只有8.6天。土壤为由砂岩和砂页岩发育而成的山地黄壤或黄棕壤,呈酸性反应,pH值4.8~5.7。地被物和枯枝落叶腐殖质层深厚达10~20厘米,有机质可达20%以上。华盖木为上层乔木,树冠宽广,根系发达,有板根。

常与大叶木莲、云南拟单性木莲、灯台树、伯乐树、酸枣、假吴茱萸叶五加、马蹄荷、檫木等混生成林。华盖木开花结果较少,每隔l~2年开花一次,花枝不多,结实率亦低。花期4月下旬,果期9~11月。

峨眉拟单性木兰

形态特征

峨眉拟单性木兰是常绿乔木,高达25米,胸径40厘米;树皮深灰色。叶革质,椭圆形、狭椭网形或倒卵状椭网形,长8~12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短渐尖而尖头钝,基部楔形或狭楔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灰绿色,有腺点,侧脉每边8~10条,叶柄长1.5~2厘米。花雄花两性花异株;雄花:花被片12,外轮3片浅黄色较薄,长圆形,先端网或钝圆,长3~3.8厘米,宽1~1.4厘米,内三轮较狭小,乳白色,肉质;倒卵状匙形,雄蕊约30枚,长2~2.2厘米。花药长l~1.2厘米,花丝长2~4毫米,由药隔顶端伸出成钝尖,药隔及花丝深红色,花托顶端短钝尖;两性花:花被片与雄花同,雄蕊16~18枚;雌蕊群椭网体形,长约1厘米,具雌蕊8~12枚。聚合果倒卵圆形,长3~4厘米,种子倒卵网形,径6~8毫米,外种皮红褐色。花期5月,果期9月。

地理分布

峨刷拟单性木兰分布于常绿阔叶林中。

濒危等级

峨眉拟单性木兰至今才找到两性花植株,因林木砍伐,植被破坏,在原产地所存植株极少,急待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和查找新的分布点。属于一级濒危灭绝植物。

五、濒危灭绝的龙脑香类植物

狭叶坡垒

濒危等级:一级

形态特征

狭叶坡垒分布于广西(十万大山),现在是濒危种。狭叶坡垒为我国特有的珍贵用材树种,分布区极为狭窄。由于过度采伐,残存母树很少,亟待保护与种植。

狭叶坡垒是常绿乔木,高达25米,胸径75厘米;树皮灰褐色或灰黑色,呈块状剥落。叶近革质,长圆形或长网状披针形,长5~5厘米,宽2.5~5厘米,基部圆形,全缘,侧脉6~10对;叶柄长1~1.2厘米。网锥花序腋生或顶生,长10~20厘米;萼片呈覆瓦状排列;花瓣5,淡红色,长约2厘米;雄蕊15,排成2轮,药隔的附属物伸长成丝状;子房3室,每室2胚珠。坚果卵圆形,长约1.8厘米,基部具5枚宿存萼片,其中2枚增大成翅状,革质,线状长圆形,长约8.5~9.5厘米,其余2枚萼片卵形,长约9毫米。

生长特性

狭叶坡垒分布于山谷、沟边和山坡下部的季节性雨林中。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夏热冬暖,高温多雨=年平均温约22℃,最冷月平均温14~15℃,最热月平均温约28℃,月平均温高于22℃的有7个月,夏季很长,年积温8000℃左右;年降水量约2700毫米,但此时山地多雾露;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0%。

狭叶坡垒生于湿润肥沃的酸性土上。为耐阴偏阳的树种,幼苗、幼树期能耐蔽荫,随后逐渐喜光。常与梭子果、棋子豆、大花五桠果、壳菜果等组成季节性雨林。

坡垒

坡垒现存是濒危种。坡垒是海南岛特有的热带雨林树种,多呈零散分布。近20年来,由于森林被大面积的砍伐,现存大树只有数百余株。日前已被列为禁伐树种进行保护,并有小面积试种,生长良好。

濒危等级:一级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25~30米,胸径60~85厘米;树皮黑褐色,浅纵裂;小枝和花序密生星状微柔毛。叶革质,椭圆形或氏圆状椭圆形,长6.5~20.5厘米,宽4~11.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微圆形,侧脉9~14对,小脉平行;叶柄常1.2~1.9厘米,有皱纹。圆锥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花小,偏生于花序分枝的一侧,几无梗;萼片5,覆互状排列;花瓣5;雄蕊15,排成2轮,花药卵状椭网形,药隔顶端附属体丝状;子房近网柱形,花柱基部膨大。坚果卵圆形,为增大宿萼的基部所包围,其中2枚萼片扩大成翅,倒披针形,长约7厘米,有纵脉7~9条。

生长特性

坡垒主要分布于山地的沟岭、溪旁和东南坡上。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热量高、雨量充沛,年平均温23~26℃,最热月平均温28℃,最冷月平均温17℃以上,年降水量1600~2400毫米,5-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7%。土壤主要为在花岗岩母质上发育的山地砖红壤和赤红壤。坡垒要求炎热、静风、湿润以至潮湿的生境。常与青皮、野生荔枝、蝴蝶树等多种树种组成热带雨林。坡垒较耐荫,林冠下天然更新良好,生长较慢,成年林木8~9月开花,翌年3~4月果熟。

多毛坡垒

多毛坡垒的小枝、叶柄和下面均密被星状绒毛。

叶革质,长椭圆形或卵状长网形,先端尖或短渐尖,基部圆,稍不对称。网锥花序腋生,密被黄色绒毛或星状毛。花萼裂片5,均被黄色绒毛:花瓣5,不等大,粉红色;雄蕊10~15,排成2轮,子房近卵形,花柱基部膨大,短小,柱头稍增大。坚果椭网形,宿存花萼中2片增大成翅,翅具8~13条纵脉。生长于海拔800~1100米热带雨林中。产于屏边县,属濒危种。

濒危等级:一级

形态特征

多毛坡垒是常绿乔木,高达35米,胸径约60厘米,具白色芳香树脂。花色栗褐色,花期8~9月,果期翌年4月。

习性与分布

仅产于云南屏边、河口、江城等县,生于山地林中。海拔上限800米。本种分布区位于热带北缘,主要生长在热带沟谷雨林,峡谷缝隙石缝中,生境终年潮湿。产地土壤是砖红壤。

望天树

比一比中国树木中的“巨人”,目前能摘取中国最高树木桂冠的,恐怕就只有高可达80米的望天树了。

望天树义名“擎天树”,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新树种,是1975年才由我国云南省林业考察队在西双版纳的森林中发现的。属于龙脑香科,柳安属。该属共11名成员,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一带,望天树是只有在我国云南才生长的特产珍稀树种。只分布在西双版纳的补蚌和广纳里新寨至景飘一带的20平方公里范围内。望天树的所在地,大部分为原始沟谷雨林及山地雨林。它们多成片生长,组成独立的群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生态学家们把它们视为热带雨林的标志树种。

望天树是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一般高达60多米,胸径100厘米左右,最粗的可达300厘米。高耸挺拔的树干竖立于森林绿树丛中,比周围高30~40米的大树还要高出20~30米,真是直通九霄,大有刺破青天的架式。花期为3~4月。

在西双版纳勐腊县补蚌自然保护区,有上百棵40~70多米高的望天树林区,当地政府架设了一条高20多米、长2.5公里的“空中走廊”,游人可以在上面观赏原始森林美景和野生动物。

如果说望天树只是长得高,那当然不见得有那么珍贵,当然也无指望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了。它的名贵还在于它是龙脑香科植物,是热带雨林中的一个优势科。在东南亚,这个科的植物是热带雨林的代表树种之一,是热带雨林的重要标志之一。过去某些外国学者曾断言“中国十分缺乏龙脑香科植物”、“中国没有热带雨林”。然而,望天树的发现,不仅使得这些结论被彻底推翻,而且还证实了中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热带雨林。

望天树树体高大,干形圆满通直,不分杈,树冠象一把巨大的伞,而树干则象伞把似的的,西双版纳的傣族因此把它称为“埋干仲”(伞把树)。同龙脑香科的其他乔木一样,望天树以材质优良和单株积材率高而着名于世界木材市场,据资料记载,一棵60米左右的望天树,主干木材可达十立方米以上。其材质较重,结构均匀,纹理通直而不易变形,加工性能良好,适合于制材工业和机械加工以及较大规格的木材用途,是一种优良的工业用材树种。

濒危等级:二级

分布现状

产于云南南部、东南部(勐腊、马关、河口)及广西西南部局部地区,其分布面积约20平方公里,海拔下限350米,海拔上限1100米。(图片84)

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高40~50(~80)米,胸径达1.5~3米,树干通直,枝下高多在30米以上,大树具板根;树皮褐色或深褐色,上部纵裂,下部呈块状或不规则剥落;1~2年生枝密被鳞片状毛和细毛。裸芽,为一对托叶包藏。叶互生,革质,椭圆形、卵状椭网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2~6厘米,宽3~8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网形或宽楔形,侧脉14~19对,近平行,下面脉序突起,被鳞片状毛和细毛。花序腋生和顶生,穗状、总状或网锥状,被柔毛;顶生花序长5~12厘米,分枝;腋生花序长1.9~5.2厘米,分枝或不分枝;花萼5裂,内外均被毛;花瓣5,黄白色,具10~14条细纵纹;雄蕊12~15,两轮排列;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2,柱头微3裂。坚果呈卵状椭网形,长2.2~2.8厘米,直径1.1~1.5厘米,密被白色绢毛,先端急尖或渐尖,3裂;宿萼裂片增大而成3长2短的果翅,倒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翅长6~9厘米,短翅长3.5~5厘米,具5~7条平行纵脉和细密的横脉与网脉。是一种高大的裸子植物。

生长特性

望天树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向南开口的河谷地区及两侧的坡地上。全年高温、高湿、静风、无霜,终年温暖、湿润,干湿季交替明显,年平均温20.6~22.5℃,最冷月平均温12~14℃,最热月平均温28℃以上: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降雨日约200天;相对湿度85%,雾日170天左右。土壤属于发育在紫色砂岩、砂页岩或石灰岩母质上的赤红壤、砂壤土及石灰土。在湿润沟谷、坡脚台地上,组成单优种的季节性雨林;在云南常见的伴生树种有干果榄仁、番龙眼;在广西主要伴生树种有蚬术、风吹楠、顶果树、广西槭、任豆等。望天树于5~6月开花,8~10月为果熟期。落果现象比较严重,主要由于虫害所致。

六、濒危灭绝的珙桐类植物

珙桐

珙桐是我国特有的单属植物,系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也是全世界着名的观赏植物之一。由于森林的砍伐破坏及挖掘野生苗栽植,目前数量较少,分布范围也日益缩小,若不采取保护措施,有被其它阔叶树种更替的危险。

濒危等级:一级

生境状况

在我国,珙桐分布很广,贵州的梵净山、湖北的神农架、四川的峨嵋山等处都有生长,在桑植县天平山海拔700米处,还发现了上千亩的珙桐纯林,这也是目前发现的珙桐最集中的地方。自从1869年珙桐在四川穆坪被发现以后,珙桐先后为各国所引种,以致成为各国人民喜爱的名贵观赏树种。

2008年4月,四川省荥经县龙苍沟乡会同该县宣传部、雅安电视台、荥经电视台在对龙苍沟乡旅游资源边行考察时意外发现了近10万亩珙桐群落,该消息先后被多家媒体报道。后经国内从事珙桐研究的权威专家,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院院长包满珠,湖北民族学院生科院罗世家教授在专程到现场实地考察后称:密集程度如此之高、面积如此之大的成片野生珙桐树,在国内尚属罕见。(图片85)

地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