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比较经济学
15850800000003

第3章 比较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3)

这种比较方法对我们的启示是对所有制的研究不能停留在阶级关系上,必须深入到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体产权关系的确定,以保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结合。

3.秩序理论的比较方法。

从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来看,经济组织、产权、决策、信息,动力结构固然重要,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则是需要专门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在这方面,秩序理论的比较方法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这种比较方法的奠基人是瓦尔特·欧根(1891-195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和弗莱堡大学的教授一起创办了《经济社会秩序年报》,秩序理论学派由此得名,或被称为弗莱堡学派。这里秩序(德语Ordnung),既有国家维持何种经济秩序之意,也可作广义的理解,包括制度和体制之意。

他认为,人类解决物质生活的方式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中央管理机关作为计划的承担者,另一种是企业作为计划的承担者,在前一种场合,经营管理依靠中央经济计划机关,不存在商品交换,在后一种场合,经济管理依靠企业计划,存在商品交换。

欧根进一步把商品交换经济中的各种市场形式和货币形式进行分类。他把市场形式分为五种:完全竞争市场、制造商部分操纵的市场、制造商完全操纵的市场、部分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他把货币形式分为三种:一是货币仅充当计算效益的手段,但不充当交换手段;二是货币充当交换手段,但不充当计算效益的手段,三是货币成为计算效益手段和交换手段的统一体。

他认为,在历史上,把经济交给私人,造成市场的垄断,而由于垄断和通货膨胀,货币充当交换手段,但不能充当计算效益的手段,经济秩序发生混乱,以后,试图由中央计划机构来控制和管理经济,但中央机关无法洞察现代经济中各种经济组织互相结合的过程,不可能作出合理的计划。同时,中央机构试图把货币当作计算效益的手段,但是,没有商品货币的实际交换,货币不可能真正反映经济效益,使企业和个人失去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心,因而也不可能建立有效的经济秩序。

因此,他认为,这两种形式都有缺陷,正确的是应由国家建立和维持一种竞争的市场秩序,防止垄断,并使货币成为交换手段和效益手段的统一物。这样,就有可能使企业的计划彼此协调,而且比国家的直接计划和直接控制更有效。

所谓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实质上是建立一种战时和准战时的经济秩序。而通过“价值干预”,即通过税收、货币和信贷政策来影响社会需求和企业的计划,才是维持一种正常的经济秩序。

这种秩序比较方法有两个特点,是值得我们重视研究的。(1)这种比较方法重视把结构性比较研究和发生论比较研究相结合。欧根曾受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注重经济史实的记载,也曾受马克斯·韦伯不应掺杂“价值判断”的纯观念型分析的影响,注重纯理论研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目睹了战后德国的灾难性的通货膨胀,而各派经济学家都束手无策。因此,他一方面批评历史学派仅限于历史事实的收集,不能用理论武器对经济现实作出正确的分析,他另一方面批评了古典学派仅限于建立抽象的理论模式,而忽视将其原理如何运用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不能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提出相应的对策,因此,他对商品交换经济和货币形式的比较分析实际上是他所采用的结构性分析和发生论分析相结合的体现。(2)正因为他能把这二者结合起来,所以能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提出对策性的主张,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发生物资短缺、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秩序理论学派坚决主张取消管制,放开市场,控制货币,以建立有秩序的竞争市场体制。实践证明,这种政策对联邦德国战后经济繁荣起了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以上几种比较方法都是从经济体制的某一角度开展比较,各有千秋,对我们深入研究经济体制的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都是有帮助的。但是,任何方法都仅仅是一种“导向”,或者说,仅仅提供一种研究的“方向”和“思路”,它并不能替代我们对各国经济体制的结构演变及其规律性作深入的研究,也不能从中得到现成的答案和现成的政策主张。

对我们进一步深入开展比较经济体制的最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则是如何把结构性研究和发生论研究结合起来,即如何把经济体制的结构和发展阶段的研究结合起来。产权、决策结构、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等等都可以作为结构论分析的工具,但是,重要的是,这种结构论分析必须同经济发展的分析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找到某种客观规律性和历史发展趋势。所以,下面进一步探讨经济发展的比较方法。

二、比较经济发展的方法

在上面,我们概述了经济发展的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是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和实际结果。这是经济发展比较的基本方面。在目前世界格局中,既有完成工业化,演变成工业社会,并且到达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的发达国家,也有处于向农业社会过渡或处于向农业社会过渡的不发达国家,还有更多的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发展中国家。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比较,是可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实绩的。但是,我们对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并不只是为了说明现有的实绩,更重要的是抓住时机以达到加速经济发展的目的。从这个角度出发,以下比较方法是值得我们重视研究的。

1.经济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

这就是通过对各国经济发展的比较,来研究和划分经济发展的阶段,以便把握发展的时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采用这种方法的代表。他划分的经济成长的五阶段是: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条件;起飞;向成熟推进;高额群众消费时期。“起飞”是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的中心概念。他认为,起飞要求三个互为联系的条件:

(1)生产性投资上升到占国民收入10%以上:

(2)建立一个或多个具有高增长率的主要制造业部门;

(3)迅速建立一个政治的、社会的和制度的框架,使增长具有不断加速的性质。

阿·格申克龙《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是采用这种比较方法的另一代表。他根据欧洲19世纪各经济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丰富史料的比较来研究落后国家发展阶段特点。

格申克龙认为,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在起始阶段资本供给来源不同,在先进国家来自企业,在中等发展国家来自银行,在极端落后国家来自国家财政,因此,各个国家并不是都会按罗斯托的五阶段韵律前进。在经济发展的历史上,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划分阶段。经济落后国家可以利用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后来居上。但是,由于各种经济和社会原因,也可能坐失良机,错过班车,延误时机。例如,农业未得到重大的改进,较严重的人口压力,缺乏强有力的政府,缺乏企业家阶层,不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社会文化环境不利于个人凭借努力取得成就,而有利于保持既得利益和原有的社会地位,等等。

关于这些不同的意见,我们将在下面专门详述。这里对我们的启示是,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经济发展的某些规律性特点,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研究造成一国经济落后的原因,从中找出对策,赶上先进国家,而绝不是消极对待发展阶段的来到,这只能是再延误时机。

2.经济结构的比较研究。

这是比较经济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在经济结构上的差异,从而寻找结构对策的方法。持这种方法的人认为,形成一个良好的经济结构比短期内的经济增长更重要。

如A.刘易斯等人从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不发达经济具有弱小的现代部门和强大的传统部门同时并存的二元结构特征,进而建立了二元结构及其转化的模型,探讨促使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化的理论和策略。这属于经济结构的比较方法。

又如c.克拉克、s.库茨涅茨等则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划分的基础上,统计和比较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变动状况,得出了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劳动力和实现的国民收入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和实现的国民收入逐渐上升的结论,这也属于经济结构的比较方法。

这种比较方法的意义在于研究经济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偏离程度,揭示产生偏离的经济社会原因,分析结构偏离的后果和影响,并提出改善结构的对策。

3.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比较研究。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不同,经济和社会效果也不相同。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展开经济发展战略和开发政策的比较研究。这也是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对目前较流行的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平衡发展战略、不平衡发展战略等等进行比较研究。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及时了解和把握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动态和政策倾向,并从各种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找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据此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和策略。

(第五节)比较经济学的地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