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保安族文化概要
15859300000011

第11章 保安族精神文化(1)

保安族的精神文化丰富多彩,按照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可分为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学等形式。宗教信仰中的精神文化以伊斯兰教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民族文学中蕴含的精神文化主要集中体现在民族语言、民间口传文化、书面文化和相关的表演艺术文化等方面。

(第一节)宗教文化

保安族人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精神文化理念占据着保安族人精神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保安族穆斯林的精神信仰文化反映在精神理念、宗教教义、宗教功修礼仪、宗教派别、宗教场所等方面。

一、宗教精神理念

保安族穆斯林的宗教信仰理念基于伊斯兰教教义、教法,体现在信仰独一、认同人类共祖阿丹的说法:“谋事努力在人、成事在前定。”而且清真、净洁理念突出。

二、宗教教义

保安族穆斯林虔信伊斯兰基本教义,体现在“六信”方面:信真主“安拉”、信末日、信天使、信天经、信先知、信前定。

三、宗教功修礼仪

对于一般保安族穆斯林信众而言,穆斯林的基本宗教义务和功修是被称为“天命或天道”五功的“念、礼、斋、课、朝”。男女穆斯林分开礼拜,礼拜动作要求具有一定差别。

“念”就是穆斯林要念两则伊斯兰教的“作证词”和“清真言”(分别为克里默·舍哈岱、克里默·团义布),汉语分别译为:“我作证,一切非主,唯有真主,独一无二。我又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钦差。”和“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钦差。”

“礼”就是礼拜,保安语多称为“乃玛孜”(波斯语借词)或者“索拉特”(阿拉伯语借词)。并且是一日分为晨、晌、晡、昏、宵五次礼拜,还有每周五的“主麻日”聚礼及每年开斋节(尔德·菲图尔)和宰牲节(尔德·古尔邦)两节会礼礼拜,以上也被称为“主命拜”,其外还有单独的“副功”礼拜。礼拜的条件是备有教法许可清洁身心的“大净”和“小净”。

“斋”就是俗称的“封斋、把斋”,是一种穆斯林方式的斋戒。主要是按照伊斯兰教法规定的符合斋戒条件的穆斯林必须斋戒。斋戒时间是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叫“莱麦丹”)的整个“斋月”起直至十月一日的开斋,过尔德节。整个斋月期的每天从破晓至日落间,禁止饮食等伊斯兰教法所规定的一切活动。违斋者还得“罚、补斋”。

“课”就是缴纳“天课”,是以穆斯林个人的收入与财产按照规定比例缴纳的“宗教税收”,保安语称为“则卡提”(阿拉伯语借词)。

“朝”就是去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克尔白“天房”朝觐,朝觐可分为伊斯兰教历每年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的“正朝”时间和此外的“副朝”。完成朝觐者被称为“哈吉、哈志”。教法规定男女穆斯林,凡身体健康、经济条件允许,一生中须去麦加朝觐一次。

四、宗教派别

保安族穆斯林按照中国传播的伊斯兰教派信仰,总体分为老教(阁的木等)和新教(伊合瓦尼等)。自清朝伊斯兰苏菲神秘主义传入中国,在甘青等地形成多个门宦,按照伊斯兰学理学派有“虎夫耶”、“尕德林耶”、“哲赫林耶”、“库布林耶”。保安族穆斯林主要信奉在保安族地区修持传授“虎夫耶”、“尕德林耶”等学理的崖头门宦和高赵家门宦,也有保安族穆斯林属于花寺门宦和新教。

五、宗教场所

保安族穆斯林公众的主要宗教活动在清真寺等场所。该地区以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大河家清真寺最为着名,新中国成立前曾为该地区的中心寺(海乙寺),是下辖30余座小清真寺的“总寺”。

伊斯兰教各门宦信众还在门宦“拱北”(门宦派别创始人、先贤、先烈等的陵寝、陵墓)、家居处等进行纪念等活动。例如,河州阿訇韩胡个创始于1905年大河家崖头村,传教于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区。原崖头门宦始传人的追随者马伊黑呀于1915年在刘集高赵村传教形成高赵门宦,其保安族聚居区信众分布在高赵家、李家、干河滩、大墩、梅坡、肖家大庄和斜套等地。除对教众要求同于其他门宦外,还有在传教人家中举办规模较大的纪念活动。

(第二节)语言文化

从保安语历史演变过程看,保安语通过历代族众的口授传承,不断吸收、增加多种不同民族语言词汇,使其语言词汇成分发生变化。时代、地域、人文等环境因素对保安语演变有较大影响,保安族语因居住地不同也有差异。

一、语族和词汇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据语言学家统计,有10000多个保安语词汇。

二、方言及特点

据专家对中国西北少数民族语言定义,保安语可分三种方言,即保安语同仁方言、积石山方言、尖扎方言。在社会生活中,三地保安语方言可通畅方便交流,但各有差别。同仁方言中藏语词汇多,积石山方言中阿语和汉语词汇多,尖扎方言中藏语、阿语词汇多,显示着三种方言形成的社会历史语言环境及演变过程。

例如,保安语词首的H和F与13世纪蒙古语词首的H对应,也与土族语、东乡族语、达斡尔族语等词首的X、F、H对应,保安族语固有词中保留的词末短元音和蒙古族书面语、土族语、东乡族语一致,而不同于现代蒙古族口语和达斡尔族语。保安语中大墩与甘河滩方言具有语音、发音部位及名词称谓等一些明显不同。两地发音一般而言,大墩保安族语舌根音、全鼻音较多,甘河滩保安语舌尖音、半鼻音较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3~184页。对照比较列表如下。

表4-1大墩、甘河滩保安族语音差异对照表

序号汉语大墩

语音甘河滩

族语音序号汉语大墩

语音甘河滩

语音序号汉语大墩

语音甘河滩

语音1棉衣巴褐特

儿女抓日儿5镢头胡吉日创镢9父亲阿保阿道2畜圈过路

可日胡顿6山黑血日10哥哥尕尕尕勾儿3斧子盖斯格7打艾克什格4榔头巴日顿盖头8扫帚新扣头其三、词汇构成

保安族学者马文渊在《族源》中说:“从语言方面考察,本民族语言词汇与阿拉伯、波斯语词汇相同的约占45%,与蒙古族语言词汇相同的约占40%,与汉语词汇相同的约占5%,另外,还有10%左右的语言词汇与藏、土、东乡族相同。”保安族语言词汇的繁杂与多民族的生产、生活及频繁交往有密切的关系,是多民族长期共同生产、生活、交往以及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保安语借词

1.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

“保安语中含有45%的波斯、阿拉伯语言词汇,因保安族族源为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页。这部分语言词汇只有从西域中亚等地区而来的士兵、工匠等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所使用。

同仁县朝阳村有20世纪70年代在尕撒尔出土的明代伊斯兰经砖,距今大约500多年。经砖有139个文字,由阿文、波斯文、突厥文三种文字手写而成。其中阿文字母42个,波斯文字母27个,突厥文字母70个。那时保安伊斯兰学者承袭中亚文化,精通三种文字。这与现代保安语中存有大量的阿语、突厥语、波斯语是一致的。

2.蒙古语借词

蒙元时期同仁地方,因蒙古贵族集团居统治地位,蒙古族人在政治、经济生产、交换等方面居支配地位,蒙古语也自然成为官方通用语言,加之屯垦军的头目都是蒙古人,因而从事戍和屯的色目人以及屯垦戍边的其他民族势必学习、使用蒙古语言,同仁地区蒙古人至明代亦属上层。在这种长期而特殊的语言环境中,部分蒙古语词汇融入保安语言并沿袭下来了。这就是保安族与蒙古族语言词汇有40%相同的原因所在。

3.藏、土、东乡族语借词

保安语中的藏语借词是定居在同仁保安地方后,与藏族交往中学习、借鉴而来的。保安语中有10%左右的语言词汇与藏、土、东乡族相同。

4.汉语借词

保安语中的汉语词汇占5%,主要是因为保安族迁居地周边分布有较多使用汉语交流的回族和汉族的缘故。

上溯至清雍正7年(1729年),保安营中大量增加了来自内地操汉语“吃粮当兵”的人,与保安族人共同生活,为便于交流,保安语中汉语借词遂逐年增加,这种情况在同治年间迁徙定居到河州积石山地方后尤为突出,他们与周围的回族、汉族交流,加快了保安语中汉语借词增加的速度。尤其进入20世纪后,保安族居住区兴办汉语学校,随着儿童入学率升高,文盲率的下降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增加,保安语中的汉语借词快速增加。操保安语的人数逐年减少,保安语面临着与其他无文字的语种相同的濒临灭绝的危机。

(二)保安语词汇统计

据语言专家统计,保安语词汇有10000多个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