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保安族文化概要
15859300000019

第19章 保安族特色技术与器物文化(3)

据考证,这些保安族“果尔”手工匠们的家属居住在铁城山下的撒尔塔上堡子,即后来的下庄以南的大庄。保安城内的各种手工业匠人中,主要是被称为“回回”的保安人。他们有制作土枪、弓箭的,有一般铁匠、木匠、鞋匠和金银用品加工匠人等。四寨子一带也有制作妇女头饰的,如银盾、耳环、簪子之类的小商品。还有很好的画匠、雕塑艺人,他们的手艺很好,受到当地土族、藏民的欢迎,因而他们的生活也比较宽裕。譬如一个银匠,年收入可达七百至八百银元;一个好的画匠经常带领徒弟二至三人作画塑形,既有生活保障又受到尊敬。《保安族简史》编写组编:《保安族简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23页。

清同治三年(1864年),保安族举族东迁大河家地区,同时把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铁制品技术带到了现居地,经继承、发展形成了久负盛名的保安腰刀产业。保安族银匠深入藏区腹地,为多民族顾客制作首饰、银器等,具有良好的声誉。按其主要加工产品种类,主要有“黑活”匠、刀子匠、锁子匠、剪子匠、铜匠、银匠等保安族“果尔”。

一、黑活匠

保安族人所谓的“黑活匠”是指制作表面呈炭灰色、体积偏大又不需要打磨、抛光的生产工具的铁匠,保安语称为“黑活匠勒格君”。

早先黑活匠使用的主要工具与设备,有加热用的炒铁地炉,是在空地中刨挖圆坑做成,为降低散热保证火炉温度,地炉配有风箱,分为偏风箱和圆风箱两种,箱体按铁匠要求由木工做成风口朝下,有木质风杆和鸡毛风头。打铁承载用重量约30~50斤铸铁砧,配有重量分别为8斤和2~3斤的大、小锤。除了两把细锉,自制辅助、加工工具有自台钳1件、大小“干部”(保安语意:手钳)10把,钢木锉(粗锉)2把,大小钢制宰子5个,钢铳子、方铳、圆铳共4个,钢剪子1把。此外还有钉马掌自制工具,有削马掌削铲,削马掌镰刀,马掌钉盘模。

早期的保安族“果尔”在打制品种不同的铁器时,受当时原材料以及技术水平的限制,工序复杂,流程繁多。其主要制作工序首先是烧木炭,早先缺石炭只能烧制木炭做燃料。上山砍伐的黑刺类植物(沙棘树等)堆燃,烧透后用水扑灭并晾干,即成木炭;接下来炒铁,保安语叫“坦曼尔胡尔农”,是“果尔”(铁匠)从事铁艺的主要原材料。把收购来的废生铁(铸铁),如废锅、废犁铧等碎片放地炉,用木炭烧炼成块状后出炉。经再次炼铁,把块铁第二次用木炭炼到铁花四溅时出炉,并用手锤锻打成片状熟铁;再下来打钢片,早期的钢料为四棱亮钢,用炉火烧红后,师徒两人用大小锤轮番锻打成需要的薄片,根据需要需夹钢背铁,将熟铁制的工具毛坯刃口处,开口植入刃口需要的锻打钢片,反复加热锻打多次到成型。对于刃具,都要在成型的毛坯烧红出炉时用锉子锉出刃口开刃后,沾水淬火,这是决定刃口坚韧度的关键工序,全靠“果尔”积累的工艺经验。在刃具烧到微红时用“干部”(钳子)钳出炉子,淬入水中。

保安族“黑活匠”的主要产品有“斯割”(保安语意:斧头)、“斯斗”(保安语意:菜刀)、“尕特尔”(保安语意:镰刀)、“特巷”(保安语意:铁锨)、“奴胡松亥其”(保安语意:羊毛剪刀)、“洁库尔”(保安语意:长约1尺5寸的折花刀)等。

随着时代发展和原材料的丰富,黑活匠打制的产品种类增多。除上述传统产品外,牧区用产品有猎人用的夹闹、打狗棒、铁三爪、马蹬、马叉子、马绊、马掌、火枪叉子、马缰绳转挂、马肚带环扣、马鞭把子(三环鞭子)、酥油铲子、铁勺、活动三角支锅、毡房铁角等等。因此,保安族的“果尔”在牧区备受欢迎。

二、锁子匠

保安族“果儿”工匠中的锁子匠是老式手工铁锁生产制作者,保安语称“锁子也斯君”。

锁子匠的工具设备除多一把焊具外,其他工具与刀子匠相同。锁子的制作工序是先打制锁子外壳,把炉火烧红铁块的煅打成片后,裁割,卷成扁圆形毛坯。然后把外壳焊接,还要在外壳加焊四道铁箍。其次为做活动内簧,配钥匙。20世纪40-60年代时,一天可以打制4把四道箍的铁锁。

三、剪子匠

保安族“果儿”工匠中的剪子匠,保安语称“亥其也斯君”。所制“撒剪”是剪羊毛用剪,保安语称“奴胡松亥其”。

剪子匠的工具设备与刀子匠的相同。制作工序是打铁坯,即通过锻打出炉的钢筋棍两段制剪子用坯;锻钢条,即锻打刃部需用的钢条成片;接着夹钢背铁,把钢片插置铁坯中,经反复多次炉火煅烧、砧面铁锤锻打,直至融为一体。接着打制剪子坯,即把加钢毛坯炉火烧红,出炉锻打成剪子左右双刃。再整形,即打出左右两刀坯刃线并锉出刃。按照撒剪总长1尺5寸,刀刃一尺,剪柄5寸的尺寸把左右刀柄末端烧红,弯打制成曲环扣。还要打磨、抛光剪子。通过烧红剪刀沾水淬火,后磨锋利刀刃,左右剪刀穿在剪柄眼连为一体,完成剪刀制作。每天可制作剪刀两把半。

四、铜匠

保安族“果儿”工匠中的铜匠,保安语称“铜也斯君”。

铜匠的工具设备有自制炉子和风箱一套,锻打工具与刀子匠相同。还有耐火沙泥锅、石窝子(模具)2个熔炼器具;锻打器具有勺铁砧1个、窝锤2把、大小铁锤3把、自制铁钳子1把、三角尺1把,自制钢冲子,圆形、方形各4个,秤杆1把。

以制作铜勺工序为例,要经过熔铸原料,即把红铜废料置烧杯中在火炉上熔化,浇入地上模槽,制成原坯。按制品需要量,分割原料,切割铜坯。铜坯被入火炉烧红,按产品的表面积和厚度锻打,制成平面。成型是把铜勺或铜锅的坯子烧红出炉,放在模具上打制成型。通过锉整,把成型坯子进行锉边,整平处理。主要产品红铜锅、红铜勺子外,也加工制作铝锅、铝勺等。一天可打制3把铜勺或8把铝勺。

五、银匠

保安族“果儿”工匠中的银匠,保安语称“明勾也斯君”。银匠的工具设备有自制的炉子和风箱、融化银原料的沙泥缸和铸造银坯的银槽。成型器具有砧子、大小铁锤4个、自制台钳1个、自制大小手钳3把、镊子3把、圆形与扁方形的直径0.7厘米~5厘米的钢冲子8个,10厘米的6种。原自制淬火丝孔板,是在钢板烧红后用钢冲打大小不一的30多个孔。20世纪80年代开始,购机制丝孔板,提高了精度和工效。另有在厚3厘米、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松木板表面涂布有4厘米厚的天然松胶所制的糟胶板。

银匠制作藏式银首饰等时,先把银块下料切割成约3两一块的小件银料。入沙泥锅,在火炉烧化后浇入铸槽,铸成银条。然后整银坯,把银条锤锻打成0.8厘米的薄片。并按首饰产品需要的花纹组合,银片用模板上小锤和冲子砸出圆泡;把薄片粘在松胶板上,用镄子刻出设计的图形、花纹等,如牡丹、菊花、葡萄、石榴等花卉图形。还要拉银丝,即把银条煅打成0.5厘米的粗银丝,穿进丝孔板眼,用手钳子抽出需要粗细的丝条。首饰品银丝中最细如头发丝,最粗直径可达0.3厘米。最后将银制成品放进白矾水中煮沸,使之呈银白色。有的饰品饰件上还要镶珊瑚,银腰带头上和银发夹上有珊瑚装饰,时有顾客自备珊瑚,需用带银丝焊接。

六、刀子匠

保安族众“果儿”工匠中的刀子匠,为民族刀具制造加工者,保安语称“都乎也斯君”。据调查,19世纪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高赵家村有“果尔”(铁匠)14户,李家有6户,甘河滩有6户,石家洼有4户,大墩有5户,周刘家有3户,梅坡有3户,斜套有3户。

1949年以前,打制腰刀、加工农牧民工具是保安族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保安族聚居地从事打刀行业的有110户,专业打刀匠约有120多人。

(一)保安腰刀主要品种

来华定居的保安人先民中就有铁匠、制刀艺人,当时主要靠锤锉加工制作的腰刀只是骨、木柄或牛角柄、无鞘或皮鞘的“波日季”与“黑膛”两种刀,式样简单,较为粗糙。王梓杞主编:《甘肃少数民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20~321页。

定居大河家地区后,制刀工匠们通过积累技术经验,特别是掌握了锻打、刀刃部加钢和淬火技术,极大提高了保安刀的强度、韧性、耐用度,也相应在腰刀的整体式样设计、刀柄、刀鞘的砸铆、镶嵌工艺有了新的改进和提高。使得保安刀在尺寸、刃口、纹理、外观方面焕然一新,形成了多个品种。通过精心制配、装饰,不仅使其具有实用性更具有艺术美观性、装饰性。在大河家乡的甘河滩村,刘集乡的高李、安民湾、阳洼等村出现了善制刀的保安族工匠,形成了牛刀、鱼刀、腰刀三类,尤以腰刀为最佳。腰刀品种有“波日季”、“雅乌器”等十几种,腰刀多为5寸、7寸大小两种。《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45页。其中“波日季”是保安腰刀的古典版,伴随一则古老的保安族神话传说。“波日季”腰刀属滴水形,线条流畅富于动感,刀锋锐利,鞘和柄的装饰简洁,整体效果含蓄、低调却冷艳动人,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1930年后,制出的保安腰刀中以双刀和双垒刀最为着名,它的刀把一般由护口、直线条纹状平罗、曲线条纹状弯罗、盖子等组成,材料用黄铜、红铜、牛骨垒迭而成,其上还镶嵌梅花点等美丽图案。反复锻打淬火锃亮的刀面上刻有七星、五朵梅、一条龙、一把手等标识图文,并配有白铁为底加红铜、黄铜条的木制、皮制刀鞘,人们称这种制作精美的保安腰刀为“什样锦”。

保安腰刀中最美观漂亮的“什样锦”系列腰刀,工艺精巧。其刀鞘孔中增配一根小巧的紫铜或银质镊子,更加方便实用,堪称是保安腰刀的象征,在整体上简洁、剽悍、实用,与质朴的西北风土相当吻合。按通常的分类,它属于方头直刀,特点是刀板平直,刀刃折转突兀,形成三角形刀尖和强劲的切割面,显得刚直威猛,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刀柄,用银、铜、石、珠在牦牛角上镶、嵌、铆出梅花、一条龙等云纹、水波及抽象图案,装饰效果既璀璨夺目又华丽柔媚。刀鞘以铜皮砸成,内装木鞘垫型,刀锋入木,便会严丝合缝。具有防身、装饰、宰牲、割肉、削木器、水果、剃头、挖耳朵等多种功能。进入20世纪80年代,“果尔”(工匠)们应用小型电动加工机械,如汽锤、砂轮机、抛光机、电钻,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工序,提高了产量。本地区的花儿唱评:“什样锦把子的钢刀子,银子啦包下的鞘子;青铜打下的尕镊子,带上是格外的样子。”

保安腰刀上大都刻着五指并拢、指尖向上的“一把手”图案,是为纪念当年被强暴军官砍去右手、技艺高超、不畏权贵的一位保安族刀匠。因而保安族刀匠在最漂亮的腰刀上刻凿了“一把手”的图案。二来象征保安腰刀质量过硬可信,敢举手击掌承诺保证。后来此图案被中轻工业部定为保安腰刀出口的统一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制造工具装备、工艺流程的机械化、电气化,保安腰刀的生产制作获得了新发展,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新品种不断增加。在刀具的锻坯成型、加钢淬火、刻画刺字、镶嵌抛光方面都获得长足进步。现在的保安腰刀式样设计、选料、锻打、淬火、镶嵌、砸铆、抛光等工序多达80余道,最简洁的也有40余道。

目前,保安腰刀的品种已发展成为8个大类、20多个品种的品牌民族工艺刀具,并开发研制出“拐杖剑”、“景泰蓝将军剑”及“铜扁鞘带锁腰刀”等新产品。

常见的“波日季”、“雅乌器”、“一道线”、“双剪刀”、“什样锦”、“一把手”、“鱼刀”、“双螺”、“细螺”、“满把子”、“扁鞘”、“珠算刀”、“西瓜头”、“鸳鸯双刀”、“钢笔刀”、“马头刀”等众多品种,规格尺寸多为5寸、7寸、满尺等。刀面上刻有手掌、星、梅花、火轮球、丹凤起舞、二龙戏珠等图案,栩栩如生。

所造保安腰刀经反复锻打的精铁加钢淬火后的刀体,刚柔相济,刃口锋利耐用,刀面锃亮光洁;由红铜、黄铜、铝片、牛角、赛璐珞等材料迭组而成,精心打磨的刀柄,犹如彩锦,美观顺手,进过改良的刀鞘,形式多样,有铁鞘铜箍和铜鞘银箍等,专配有铜、银镊子;增加刀具滑锁机构,成为样式美观、安全实用的纪念馈赠佳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48页。

2007年,折花刀制作工艺失而复得,保安族年青一代工匠全面恢复了折花刀的制作,使失传60多年的技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除生产保安腰刀外,保安刀工匠、厂家还批量制造藏族用的藏刀。

(二)保安族制刀业

作为民族特色工艺品的保安腰刀,多年行销西北五省区和四川、云南、西藏各地;在北京做过各种展览,远销港澳,还带到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45页。与新疆的“英吉沙刀”和云南的“阿昌刀”并称为中国的三大民族品牌刀具。仅1986年一年,保安腰刀年产量就达20万把。2006年底,积石山自治县从事保安腰刀的生产人员290人,保安腰刀年总产量为16.6万把。

保安腰刀驰名中外,品种花色繁多,制作技术可靠,是保安族手工业中的传统产业。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保安族手工业中以制刀业最为发达,农闲时节生产的手工制刀者转变为专门独立的打刀手工业者,他们脱离农业生产,经常自带工具到青海同仁、甘肃夏河等地区设炉打制刀具,就地销售。他们通常是一个匠人使用一个炉子,也有三四人共用一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48页。至解放初期,从事打刀的余户,所形成的保安族打刀手工业,生产规模原多以一户为一个的家庭手工业生产单位,生产设备简陋,仅有铁锤、钻子、剪子、钳子、钢锉、和炉子、风箱等,全部工序基本上都是由一个工匠完成。所需的铁、铜、牛角、牛骨等原料,全部在市场购买,所用木炭或为己烧或为购买。所制刀具多为自产自销,基本以销定产,有时也有商人订购转销。《保安族简史》编写组编:《保安族简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4~35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曾两度集体化生产制造保安腰刀,地点分别在甘河滩、高李建立大队腰刀厂,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保安腰刀的生产制作除了目前的个体生产外,大河家、甘河滩、安民湾等地相继建立了多家现代化的民族刀具厂,出现了保安腰刀推销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