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保安族文化概要
15859300000003

第3章 保安族简况(3)

1979年2月22日,临夏回族自治州通过文化考核选拔回、东乡、撒拉、保安等4个民族新干部90名,其中保安族20名。1980年7月20日,经选拔的保安族男女青年90名,在本州民族学校学习毕业后,全部分配到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工作。

4.保安族聚居区的民族基础教育

随着保安族聚居区基础教育的需要和适龄学生的增长,1952年7月建立了大墩小学,从1953年起,保安族地区还采取办冬学、夜校、识字班等措施开展扫盲工作。及至1962年7月,建立了干河滩小学。

保安地区经过发展,聚居区内各族适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受教育需求水平提高,其民族基础教育也相应得到发展。为适合这种教育需求,除了增加小学数量、增加招生名额外,还要升级提高成立中学。1979年11月14日,经临夏州、县两级革委会的批准与批复,成立了临夏县保安族中学,校址选在原魁峰中学内,甘肃省拨款22万元扩建,并决定刘集中学高中并入保安族中学。这是甘肃省第一所保安族中学,被列为临夏回族自治州的重点中学,于1980年9月1日正式成立并上课。全校学生280人,其中保安、东乡、撒拉、回、土等少数民族学生占80%以上,19名教职工中少数民族有15名。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为落实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自治县在1980年12月决定对包括保安族在内的全县少数民族学生实行了免学费、书费的举措。

1983年5月1日,自治县政府决定,征用大河家公社干河滩大队第四生产队土地2.7亩,扩建干河滩小学。考虑到当地偏远山区学生的交通条件,1985年11月21日,甘肃省政府投资开办大河家干梅小学四、五年级寄宿班。据1985年春季统计,积石山自治县完全中学3所,小学145所,其中村小18所,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达7263人。为使男女具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考虑到少数民族的男女风俗习惯,在1988年10月15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大河家梅坡小学开办女童班,提高了撒拉族女童的入学率。到1998年底,保安族聚居区共有2所中学,10所小学,在校学生1800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郝文明主编:《中国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58页。

保安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使少数民族考生得以享受高等教育,有机会进入高校、职业学校继续求学。高等学校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高等与职业教育人才。1986年4月20日,甘肃省高校招生对少数民族和老区的考生实行照顾办法马少青编着:《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3页。保安族在中央、省市地方的大中专学生逐年增多,仅1981年至1988年,保安族学生累计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有200人,其中本科12人,中专188人。郝文明主编:《中国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58页。

5.水陆交通、农田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聚居在自然地貌条件较差、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地区,使得保安族的生产生活一直受到环境的严重制约,甚至威胁到生存。于是兴修水利、引水抗旱、平田整地成为保安族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也是满足粮食自给的前提。经多年努力,保安族交通、通信事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1954年10月,政府投资7500余元建成长2.4公里的保安三庄水渠,使2700亩土地得到灌溉。1956年9月,临夏县水利建设中,保安三庄增加了10多条支渠,使灌溉面积扩大到5000余亩。1958年7月,临夏县人民政府先后拨款近万元,建成了大墩渠等水利工程。1959年保安三庄扩大了大小农业水利渠道,增加了灌溉面积。1969年8月,保安三庄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平田整地。1984年投资11.6万元总装机容量390千瓦、扬程130米的大河家电力三级提灌工程竣工,有效确保灌溉面积为0.135万亩。1992年1月24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筹资230万,铺埋输水管道57.5公里,建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4万多人和1.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

1954年,修通了临夏市至大河家长为105公里的公路,并在大河家开办了邮电所。1957年4月15日,韩家集至大河家公路正式通车,同年8月,临夏县韩家集至大河家全长60多公里的电话线路及广播线路架通。1958年1月,大河家黄河渡口架设的钢丝绳渡船竣工通航。1982年12月,全长13.73公里,途经刘集、肖家大庄、崔家、保安三庄至大河家的公路竣工通车。1988年11月14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黄河大桥竣工通车,直接连通甘青两岸,为甘肃省“七五”期间重点工程。截至2000年,积石山自治县有临夏-大河家公路干线89公里,各级县乡公路100公里,乡村公路234公里,有桥梁15座。马少青编着:《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1页。

1975年元月开始兴建临夏-三角-吹麻滩的送变电工程,9月1日通电,修建的吹麻滩变电所成为全县供电网中心,它为全县1镇14乡和青海民和县的局部地区供电。早在1974年元月,临夏县架通了从吹麻滩到保安三庄的辐射状送电线路,1984年又扩建了吹麻滩变电所,使全县18个乡镇全部通电。《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92~93页。

1981年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后,国家民族政策的全面落实和各种优惠政策到位,原来登记为回族的一部分保安族人恢复了保安民族,有的因母亲是保安族,后代也就登记为保安族,为此,各乡的保安族人口有一定增加。

1999年12月31日,中共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在积石山庆祝大河家黄河水电站建成发电。

2000年7月7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新建尕虎林积石民族村,举行了首届保安族艺术节。

四、保安“三庄”说

关于保安族聚居地,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有“保安多庄”和“保安三庄”说。其中“保安三庄”说可分为“因袭沿用”说、“类型代表”说和“偏重扩大假相讹传”说等。

(一)保安“多庄”说

此种代表性说法基于调查研究,认为如前所述,保安族迁徙前曾居住在隆务河畔的八个村庄,而不是“保安三庄”。迁徙到现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后先定居在六个自然村,而不仅仅是“保安三庄”,到现在已形成了23个村庄。

(二)保安“三庄”说

就保安族聚居地而言,出现的“保安三庄”说成因较多,大致有三种代表性说法,分别为:

1.“因袭沿用”说

此种代表性说法认为,仍按同仁时居住的习惯,尕沙日的保安人聚居在大墩村,下庄的保安人聚居在干河滩村,保安城的保安人聚居在梅坡村,形成新的“保安三庄”,并沿习相称至今。其中还有下庄的部分保安人“尕马家”先落脚在藏麻坝、旧城、甘藏沟,不久后定居在柳沟的尕集村、斜套和刘集的高赵李家村。

2.“类型代表”说

此说认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按地理位置来划分,大墩、梅坡、甘河滩三个行政村归大河家公社;安民湾、石家洼、崖头、李家、高赵家村、阳洼、肖家归刘集公社;沈家坪归石塬公社;斜套、袁家村归柳沟公社。保安民族聚居和杂居的村划归四个公社管理。当时的大河家公社包括现在的四卜子乡,按自然气候划分,四卜子川几个村和大河家的康吊村、大河村是川水地方。而保安族聚居的大墩、梅坡、甘河滩,则靠近积石山麓,地理、气候、人文习惯是一个类型。因此,把上述三个村称“保安三庄”。因而保安三庄是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以后形成的说法,并不代表保安族就居住在保安三庄,保安三庄的人不是保安族(聚居和杂居区)的全部人口。

3.“偏重扩大假相讹传”说

上述众说外还有“偏重扩大假相讹传说”。媒体报道、调研报告、汇报材料等各式文件中,大多集中反映大河家公社的“保安三庄”,忽略了其他村庄。久而久之形成了保安族仅就居住在“保安三庄”的错误印象,以大河家公社的“保安三庄”取代了整个保安族居住的23个村庄。

“保安族原居住地,由于时代久远多变迁,造成集体失忆,乏以深入细致调查,讹传外界普遍认为保安族聚居地方仅有保安三庄——大墩、梅坡、甘河滩而已,忽视了其他保安族居住的20个自然村。而且进而推理保安族迁徙前曾居住的同仁地方保安堡、下庄、尕撒尔三个自然村,也称做保安三庄牵强附会的错误说法。”迈尔苏目·马世仁着:《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30~132页。

复习思考题:

1.谈谈你对学习了解民族文化知识的认识。

2.简述保安聚居地自然环境特点。

3.试列举清同治年间至今保安族发展历史上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