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外貌与性格--各省地人的习性及经商气质
15859900000010

第10章 湖南人(1)

1.外貌特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南古称“三苗”,山高路远,地老天荒,历来是远离中原的蛮夷之地,同时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杂处之所。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湖南连遭战乱,人丁锐减,十室九空,于是有了大规模的两次移民,即民间所谓“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韶山毛氏先祖毛太华就是移民湖南的江西吉安人。

湖南人的外貌特征:圆脸型,宽额角,圆型细眼,浓眉,低鼻梁,方下巴。

2.性格特点

湖南人尚武,劲直勇悍,好胜尚气,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粗犷的反抗心,大多不虚心,好阴阳术,有韬晦之计。他们有旺盛的创造力和非凡的激情,同时,他们又能冷静而周密地思考一个细致而全面的计划,以使他们在严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稳操胜券。

湖南人集沉稳、忍耐与果敢决断于一身。以毛泽东为例:他有着相当深邃的感情,性格开朗,喜欢憨笑,不时让人感觉到质朴纯真的性格;他讲话、走路、办事从容不迫,很少疾言厉色,除非在特殊的情况下;在需要耐心时他比谁都耐心,该强硬时他又比谁都强硬,该妥协时他也能妥协。

有学者认为:湖南人忍耐时可以长时间缄默不语,而反击时他们的攻势又异常凌厉,不给对手一点儿喘息的机会。“有个笑话说中国人打架:西藏人是光打不骂,看着你不顺眼就打,打后扬长而去;上海、江浙人是光骂不打,虽然口口声声说老子揍你,但骂几个小时就是不动手;山东人是先打后骂,开场就打,打后才要对方报上名来,报出名后立马跳下马来,双手抱拳,口呼:‘久仰大名,如雷灌耳,有点不打不相识的味道;湖南人是边骂边打,兼有南方人的嘴和北方人的手。”

湖南人的文化一直以“辣”为特色,说到“辣妹子”,多半是指湖南妹子。在湖南的文化里比四川、湖北浸润了更多的辣的风格。湖南人的辣是出了名的,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豪气冲天的果敢和无所不能的“辣”气,这是一种最自信、最有闯劲的表现。湖南人说话声音响亮无比,走路风风火火,做事麻麻利利,胸怀坦坦荡荡。

德国人里希霍芬在19世纪末说:“中国军队的主要兵源来自湖南。相反,在银行业、商业界则看不到湖南人。”民谚有云:“广东人革命,福建人出钱,湖南人打仗,浙江人做官。”

究其原因,恐怕就是因为湖南人蛮勇有余而灵活不足,这样便会常常碰钉子。因此,以“霸蛮”为文化精神的湖南人有时也会对别人说:“莫霸蛮罗!”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湖南人霸蛮的性格注定了他们是打天下、开风气的主。这样的性格在战争和动荡年代、在危急时刻能够力挽狂澜,尽显英雄本色。而在和平年代则由于缺少灵活性与团结精神,很容易成为没落的贵族。

对于湖南人性格的评价,确实是件很复杂的事,尽管有人认为湖南人率直、开朗,容易给人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但久而久之,您会发现湖南人的性格内核多具矛盾性。他们的爱与憎,喜与怒,哀与乐,虽然都是鲜明的,但他们又是颇具理性的,甚至很难简单地界定某一个湖南人就是纯粹的湖南人。

3.与湖南人交往的方法

与湖北人的韬光养晦相比,湖南人是实干家。虽然湖南开发比较晚,但却人才辈出。关于湖南有两句话,第一句是惟楚有才”,第二句是“无湘不成军”。可见湖南人文武兼备。湖南文人众多,有谭嗣同之类的硬汉文人,有沈从文之类的“乡下人”,有丁玲之类的“武将军”。另外,湖南文人喜从军,“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湖南军人骁勇善战,湘军名声显赫,从曾国藩到毛泽东,湘将多儒雅之风。

湘妹子没有川妹子的辣劲,却精干而又聪慧,娶来做老婆绝对不错。湖南人与江南人相比,湘民虽质朴,却不通脱,蛮劲发作时,五头牛都拉不回来,所以常常铤而走险;湘地盗匪之残忍野蛮,可能与此有关。另外,湘民宗族意识也很强,故常有集体械斗。湘人不善言谈,湖南话听起来瓮声瓮气,蕴涵着一种爆发力。

与湖南人交往时,不要当众批评湖南人,对湖南人提出的意见要虚心听取,和他们合作首先要投对他们的脾气,如此湖南人会成为你的好朋友,会在你束手无策时,为你出谋划策。

4.种族源流及特性

湖南古称“三苗”,崇山峻岭,地老天荒,从远古就是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长期被人们称为“瘴厉卑湿之地”,文物教化远逊中原地区和东南地区。翻阅史籍,往往使人产生“湖南人物,罕见史传”的感叹。一直到唐代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有一个名叫刘蜕的湖南人中了进士,才打破了湖南的历史纪录,时称“破天荒”,“破天荒”一词也就源于此。检索一部近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名人词典》,该书共收入历代名人3755人,鸦片战争前为3005人,其中湖南人仅为23人,只占同期的0.77%。辛亥革命时期的湘籍志士杨毓麟曾不无叹息地说:“清代咸丰、同治以前,我湖南人碌碌无所重于天下,亦不知有所对天下之责任。”湘湖乏才,以至于此。

湘湖文化鼎盛,人才辈出崛起,是与明初与清初的两次历史性移民分不开的。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活动,往往引起另一种新文化或亚文化的伴生与再生。

元末明初连年战乱,湖南人口锐减,十室九空。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登基不久,即命令邻省向湖南移民,借移民以图恢复农耕,安抚流亡。韶山毛氏之祖、江西吉安人毛太华就是在这时解甲归田,移居韶山,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的。延至第20代,便出了个历史巨人毛泽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韶山毛氏一族算得上是江西移民的后裔了。

清初,“三藩”酿祸,湖南再次陷入“荆棘塞路,旷野无人”之境。清政府又一次由邻省向湖南移民。

这两次历史性的大移民,也是人口的重新组合,湖南人的性格、素质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移民所具有的开拓、进取精神,加之与当地苗、瑶、侗、土家诸少数民族长期杂居,通婚联姻,自然又吸收了这些少数民族强韧犷悍的品格和忍耐刻苦的习性。据说韶山毛氏之祖毛太华当年在云南镇宁期间,曾娶当地苗家姑娘为妻,并生子四人,后来一起由滇回湘,在韶山定居。台湾的一位学者曾说:“汉人与苗人通婚,成了一个混血民族,所以才有特殊的个性。”近代湘西凤凰人熊希龄,曾任民国总理,其母就是苗族;他的同乡,蜚声中外的大文学家沈从文也是苗族血统。

经过数代、数十代的通婚融合、繁衍生息,在新的居民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共同习俗与风尚,氤氲绵延,潜滋暗长。“湘湖文化”产生了,并开始替代昔日“三苗”的蛮荒。

湖南人朴实勤奋、不信鬼邪,有着偏狭任性的乡俗民气,士习文风也散见于晚清与近世湖南各府、州、县志。如《嘉庆善化县志·风俗》中就有“楚民质朴,谨守先正,绝去浮靡”的记载。光绪年间湖南巡抚陈宝箴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说,湖南人“好胜尚气”,“名臣儒将,多出于湘。其民气之勇,士气之盛,实甲于天下”。

湖南的奇山秀水,孕育出了湖南特有的人文环境和湖南人特有的性格。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史上,青史留名的湖南人灿若星辰。湖南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哲学家、文学家的摇篮。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长沙岳麓书院算是湖湘文化的盛殿,早年朱熹在此讲学,就已奠定了湖湘文化的历史性影响,其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唯楚有才,于斯为甚。”

在湖南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前后接踵;叱咤风云、驰骋宇内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比肩鹊起。毛泽东就是在这些伟大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的孕育、烘托下产生的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一代巨人。

[附记]曾国藩识人法

湖南人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官场上,他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他认为,国家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以倡正气之风,行礼治之政。战场上,他以选将用贤为要,并提出选将的四点要求:“一日知人善任,二日善观敌情,三日临阵胆识,四日营务整齐。”在为人处世方面,他对交友之道更是颇有见地,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猜疑之弊”,“心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他还特别强调:“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之。”

由此可见,曾国藩身为朝廷命官,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为人处世、自我修养等方面,都能巧识人才,大胆举荐任用人才。他既不忽视人的外貌形体的神、骨、气、色、音、声的观察,同时更注意对道德、学识、气质、业绩等方面的考察。

曾国藩在给皇上的《应诏陈言疏》中提出了识人的三种方法。曾国藩说:“我个人认为,用人和理政这两个方面,自古以来都是相提并论的。惟独到了我朝,各种政事都已经有现成的法规,而且非常详细,难以轻易论议。今天所应当讨论的,只有用人一事而已。当今人才并不缺乏,要想栽培和激励他们,全靠皇上的运用。大体上,用人的方法有转移法、培养法、考察法,此三种方法缺一不可,请允许我向皇上进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