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外貌与性格--各省地人的习性及经商气质
15859900000027

第27章 名流眼中的南北人(1)

1.鲁迅论南人北相

南方人自秦代始就遭到北方人的排斥与敌视,楚国人李斯被秦始皇的北方幕僚看扁,建议驱逐出境;江西人王安石就任北宋宰相后,北方人常与他过不去,最终失败;南方人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也是这样,被北方人弄得鸡飞蛋打。论个中原因,也不完全是性格所致,也有思维方式(政见)不同的原因。

但南北人交恶,由来已久。其中一个大特点,即是像鲁迅在((北人与南人》认为的:“这是看了‘京派与‘海派的议论之后,牵连想到的北人卑视南人,已经是一种传统。”鲁迅对南北人的优缺点作了中肯的比较及分析:

这也并非因为风俗习惯的不同,我想,那大概原因是在于历来的侵入者多从北方来,先征服中国之北部,又携了北人南征,所以南人在北人的眼中,也是被征服者。

二陆人晋,北方人士在欢欣之中,分明带着轻薄,举证太烦,姑且不谈罢。容易看的是,羊衙之的《洛阳伽蓝记》中,就常诋南人,并不视为同类。至于元,则人民截然分为四等,一蒙古人,二色目人,三汉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最后投降,从这边说,是矢尽援绝,这才罢战的南方之强;从那边说,却是不识顺逆,久梗王师的贼。最后自然还是要投降的,然而为奴隶的资格因此就最浅,因为浅,所以班次就最下,谁都不妨加以卑视了。到清朝,又重理了这一篇账,至今还流衍着余波;如果此后的历史是不再回旋的,那真不独是南人的如天之福。

当然,南人是有缺点的。权贵南迁,就带了腐败颓废的风气来,北方倒反而干净。性情也不同,有缺点,也有特长,正如北人的兼具二者一样。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所以某先生曾经指出缺点道:北方人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方人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就有闲阶级而言,我以为大体是正确的。

缺点可以改正,优点可以相师。相书上有一条说,北人南相者贵,南人北相者贵。我看这并不是妄语,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能厚重。昔人之所谓“贵”,不过是当时的成功,在现在,那就是做成有益的事业了。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小小的自新之路。

不过做文章的是南人多,北方却受了影响。北京的报纸上,油嘴滑舌、吞吞吐吐、顾影自怜的文字不是比六七年前多了吗?这倘和北方固有的“贫嘴”一结婚,产生出来的一定是一种不祥的新劣种!

2.林语堂论南人北人

林语堂对比南北两方人的差异性,有他另一番的别致见解,他说:中国人在我们心目中仅仅是一个抽象物。南方与北方的中国人被文化纽带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民族。但他们在性格、体魄、习俗上的区别之大,不亚于地中海人与北欧日耳曼人的区别。幸而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上,民族主义没有能够发展起来,有的不过是地方主义,而地方主义也许正是多少世纪以来整个帝国得以和平的重要因素。相同的历史传统,相同的书面语言——它以其独特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的“世界语”问题——以及相同的文化,这最后一点是多少世纪以来社会文明以其缓慢而平和的方式逐渐渗入相对温和的土着居民之后的结果。这些共同点使中国获得了一种人类博爱的共同基础,这也正是现代欧洲所缺乏的。就是口头语言也不会造成欧洲人之间讲话那么大的困难。一个满洲人能够使云南人听懂自己在讲些什么,尽管有一些困难,这也实在是语言上的奇迹。这是经过缓慢的殖民化过程才获得的成果,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汉字的书写系统——这个民族团结的有形象征。

这种文化上的共同性有时使我们忘记了种族差异,即血统差异的客观存在。这里,中国人这个抽象概念几乎消失,代之而来的是一幅多种族的画卷,身材大小不同,脾气与心理构成各异。只有当我们试图让一个南方出生的将军去领导北方的士兵时,我们才会发现这种客观差异。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吃大葱,爱开玩笑。他们是自然之子,从各方面来讲更像蒙古人,与上海以及江浙一带的人相比更为保守,他们没有丧失自己的种族活力。他们是河南拳匪、山东大盗以及篡位的窃国大盗。他们致使中国产生了一代代的地方割据王国,他们也为描写中国战争与冒险的小说提供了人物素材。

在东南边疆,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随时准备在伸出的拳头落在自己头上之前就翻滚在地,哭爹喊娘。他们是在晋代末年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绘画渡江南下的有教养的中国大家族的后代。那时,中国北方被野蛮部落所侵犯。

在中国正南的广东,我们又遇到另一种中国人。他们充满了种族的活力,人人都是男子汉,吃饭、工作都是男子汉的风格。他们有事业心,无忧无虑,挥霍浪费,好斗,好冒险,图进取,脾气急躁;在表面的中国文化之下是吃蛇的土着居民的传统,这显然是中国古代南方粤人血统的强烈混合物。在汉口的南北,所谓华中地区,是信誓旦旦却又喜欢搞点阴谋的湖北人,被其他省市的人称作“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因为他们从不服输,他们认为辣椒要放在油里炸一下,否则还不够辣,不好吃。而湖南人则以勇武和坚韧闻名,是古代楚国武士后裔中较为让人喜欢的一些人。

由于贸易,由于皇家规定人仕的才子要到外省做官,而这些官吏的家属也随往定居,由此种族开始有些混合,使省与省之间的区别有所减少。然而,总的倾向依旧存在。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北方人基本上是征服者,而南方人基本上是商人。在所有以武力夺取了政权而建立自己的朝代盗匪中,没有一个是江南人。吃大米的南方人不能登上龙位,只有吃面条的北方人才可以,这是一贯的传统。事实上,除了唐与后周两代创业帝王来自甘肃东北,于是颇有土耳其血统之嫌以外,所有伟大王朝的创业者都来自一个相当狭窄的山区,即陇海铁路周围,包括河南东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以及安徽北部。如果我们以陇海铁路的某一点为中心画一个方圆若干里的圆圈,并不是没有可能,圈内就是那些帝王们的出生地。汉朝的创业帝王来自徐州的沛县,晋室始祖来自河南,宋室来自河北南部的涿县,明太祖朱洪武则来自安徽凤阳。

今天,除了蒋介石是浙江人,其家族谱系仍然待考以外,大部分将军们是从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来的,仍然是陇海线周围。山东出了吴佩孚、张宗昌、孙传芳、卢永祥;河北出了齐燮元、李景琳、张之江、鹿钟麟;河南出了袁世凯;安徽出了冯玉祥、段祺瑞。江苏没有产生伟大的将军,却出了一些出色的旅馆茶房。半个世纪之前,华中的湖南出了曾国藩,是个例外,却也恰好证明规则的正确;尽管曾国藩是一流的学者与将军,但因为他生在长江以南,吃稻米而不是吃面条长大,所以他命里注定只能是一个显贵的大臣,而不可能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这后一项工作需要北方人的粗犷与豪放,需要一点真正可爱的流浪汉性格,需要爱好战争和混乱的天才——对费厄泼赖,对学问及儒家主义捡起来,这是个极有用的东西。

3.艾云论南北女人

一、南方女人

南方女人,安静淡恬,柔娓可人,闺秀型居多。你一视之下,那白皙的肤色,玲珑的身姿,柔婉的话语,那些人世间生活的审美愉悦一下子就可以感觉得到。她们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家园与秩序,是和平之域的使者,是歌舞升平岁月的象征。她们让人记起安宁和谐,她们更像一个吟诵着生活甜美韵律、口中衔着橄榄枝的白色鸽子。你看到这样的女人,心开始变得安静,没有骚乱,没有焦灼,内心渐渐平复,沉霭如水。这些安安静静随时守分的女人,更让男人感到熨贴自若、爽心悦目。她们在淡泊中体现的柔情,在矜持中显示的神秘,会让男人在温和的抚爱中渐渐沉沉睡去……

她们清高冷傲,也慵懒绻缱,她们的确在熄灭某种热忱与激情。她们也有恹恹不快的时候,但她们分寸适当,在她们身上,那种野性的如烈焰般激动人心又摧毁人的壮阔不已的情怀已是很少见到。

她们更多的是被文明的礼仪风范所规定的秩序中人。

南方多商北方重仕的历史渊源也导致了南方和北方女人社会政治倾向的差异。

南方女人更重视由经济杠杆所决定的实实在在的生活。这种生活使人更注重一种实用智慧。她们对政治一般是淡泊远避的,没有过多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和投身其间的热情。她们很少有那种在社会政治舞台疯爽英姿一展身子的渴望冲动,她们退隐于广阔的社会舞台的边缘,在小桥流水、弱雨细风中剪一残梅。

即使就文学创作门类的选择中也可看出,南方女人选择小说创作的较多,而北方则涌现出为数可观的女性批评家。

二、北方女人

北方女人,则秉赋了奔放、热情、粗粝、爽朗的个性。

北方女人的所有长处和优点,在开始并不是豁然呈现的,她们必须在你走进这灵魂以后,才会逐渐了解与发现。

这灵魂中充满了暴风骤雨,并且充满大的热情与渴望。只有以一种单一表面审美视线观照的人,才会在这样的女人面前感到失望;然而,你进入了这灵魂,你便会为之久久吸引……北方贫瘠的土地和苦寂的岁月,孕育了她们分外的多情与热烈,那在匮乏之中升腾起的渴望、感觉以及想像力,已穿越地表而入深奥。这样的女人在和平的日子里,她不属于秩序与规范,她的骚动不安也惹人心烦;但是,在你——在男人——濒临困境险厄难辛的日子,这种女人的身上就会进射出无私的牺牲、崇高的爱等炙人的火花。

北方女人较之南方女人表现了更多的政治企望与仕途热情。即使并不直接跻身于社会政治急流,她们也往往对政治话题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

北方的社会生活是以政治生活为主的,社会人伦的关系网络把北方始终置于政治的结构之中。这里的政治生活几乎是与人的普通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的命运大致由政治的起伏跌宕而决定。北方女人在其潜移默化里,还有自己的现实的生存情况,决定了她们对社会政治人世的热情。她们同样愤世嫉俗,拍案而起,很难对之淡泊其外。因为很多时候,现实环境需要她们拥有更多的直面人生的勇气,她们需要靠个体的力量与存在的荒谬和不公平抗争。在人伦关系中,女人仅靠自己的一脉柔情往往拯救不了自己,而只能使自己陷于被动的被吞噬的境地,她必须对周遭的一切洞察判断,冷静分析。在政治风云的洗礼中,北方女人的政治嗅觉也格外锐敏,心也变得柔韧坚硬。她们不自欺和他欺,往往一针见血,一目了然。

在文学艺术中,她们宿命般地选择了批评。这一更多理性色彩的为文形式,是她们那一分政治热情的微妙转移。庄严的使命感与历史责任感使她们在理论批评中嘻笑怒骂,激扬文字。她们在一种价值判断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寻找生命的意义。

4.辜鸿铭论中国人的特性

辜鸿铭比较客观地看待中国人。他在《中国人的精神》一文中说道:我曾听一位外国友人这样说: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适合,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与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给诸位展示过的源于同情心或来源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又是何以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我在这里将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说是一个假设。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流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就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童年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因为儿童就像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中国人的礼貌虽然不像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礼貌则是繁杂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外国人的抱怨。这种礼貌或许应该被称为排练式的礼貌——如剧院排戏一样,需要死记硬背。它不是发自内心、出于自然的礼貌。事实上,日本人的礼貌是一朵没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貌则是发自内心,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般奇异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