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万万没有想到平时有说有笑的妈妈会变成这个样子,扑到她身上嚎啕大哭。孤苦无助的杨永华,女儿是她最大的安慰。听到女儿撕心裂肺的嚎哭,一双睁不开的眼睛里泪水涌流。30多年的坎坷经历一幕幕浮现在她的脑际;辛酸的童年和穷苦不堪的青年时代,为了孩子和前夫离了结、结了又离的不幸婚姻,历尽艰辛的创业道路……她的不幸实在太多了。这时她刚从火烧油煎的炼狱里走出来,母亲远在新疆,除了幼小的女儿,身边再没有亲人。受了创伤的人本来就脆弱,但是她现在必须坚强,她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独立支撑这一片来之不易的天地。她控制着悲伤,不断安慰痛哭的女儿。
数日以后,在大夫精心医治下,烧伤处结了痂。会不会留下疤痕?大夫没有把握,亲友们更加担心。容貌是女人的生命之帆。杨永华每天都向大夫打问脸部和手臂上的痂褪去以后,会不会留下疤痕?大夫对这个非常敏感又没有把握准确预言的问题,总是闪烁其辞,不能给她一个肯定的答复。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好往坏处想。杨永华灰心失望,无限哀伤。熟人看望她,她只流泪不说话。她的悲伤太深重,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用流不尽的泪水作一点点浅显的流露。经过半年的医治,面部的最后一块疤痕伴随成功的整容手术完满地褪去。她终于走出了这场磨难,又像往日一样光艳照人、信心百倍、夜以继日地投身于经营。
1994年,她乘火车西去乌鲁木齐市,看望在部队服役的儿子。这位生意场上的强者,生活在给她厚报的同时,又给她降临了另一场灾难。她在火车上行走时不慎崴了脚,小腿腿骨开放性骨折,疼痛难忍,寸步难行,大滴的汗珠子从惨白的脸上往下流。她的严重伤势引起了列车长的重视。列车播音员在喇叭里不断寻找乘客中的骨科医生,请求对她的腿骨进行临时性定位和治疗。这列火车上没有骨科医生。列车到达乌鲁木齐后,杨永华被送往北门医院进行接骨手术治疗。小腿是人体疼痛最敏感的部位。进行接骨手术的过程中,杨永华疼昏了过去。可是就在她痛苦无助的时候,已经与他人结了婚的前夫出现在她的床前。他听到杨永华在火车上严重骨折,专门赶来看笑话,奚落她。他幸灾乐祸地说:“噢!有钱人的腿也折吗?我当是光我们穷人的骨头不牢,爱断。唉,这是报应啊!是你和我离婚的下场!”
冷酷刻毒的嘲讽刺痛了她,她从病床上挣扎起来,把他从病房里轰了出去。两次受重伤,她身边都是一位汉族大姐昼夜陪伴她,安慰她。大姐也是个有心灵创伤的人。两个有着共同遭遇的女人互相抚慰,互相倾诉。她烧伤的那段日子里,生活在悲观的阴影里,大姐昼夜守护着她,吃住在一起。大姐开玩笑说:“小杨没有丈夫,我就是你的丈夫。有我这根顶梁柱,天塌不下来的!”杨永华和汉族大姐同居三年。大姐饱经忧患,不幸的生活境遇把她磨练得既坚强又豁达,她不悲不忧,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幸都习以为常,有着充分的精神准备。大姐为杨永华增添了生活的勇气,使她从伤痛中逐渐恢复过来。
后来她在朋友的劝说和引荐下与一位工会干部结婚,结束了8年的独身生活。
七
1984年3月开张的清真小吃部,地处全市最繁华的地段上,占尽了地利之先。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发展,生意红火的清真小吃部被列为必须拆除的建筑物。城建部门口头和书面催促杨永华赶快行动。清真小吃部是杨永华事业和人生的起点。她对小吃部有着连心肉一般的感情。有时的谈吐中流露出她对小吃部怀着一种畏敬和迷信,就像雕塑师造了神像以后又虔诚地顶礼膜拜一样。她是深明大义的人,明白小吃部处在城市的橱窗位置上,它的存在已与周围新建的现代化建筑格格不入,很不协调。但是感情上她实在舍不得把它拆除掉。有位负责同志找她谈心,他很理解杨永华的心情,在距小吃部一百余米的蓝天大楼旁边,为她找好了一块地皮,供她投资兴建餐馆。杨永华接受了这个建议。1992年4月,阿禧艳清真餐馆蓝天分部建成开张。这是她首次以自己的教名阿禧艳命名餐馆。
清真小吃部拆迁的条件成熟了。1992年8月17日,是她拆除清真小吃部的日子。杨永华从作出拆迁决定的前两天开始,心情沉重,茶饭不思,暗自垂泪。在这里,她以超人的毅力苦干了近3000个日夜,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吞咽了无数的辛酸,完成了命运的转折。这是一块刮金板,这是一个聚宝盆,这是一棵摇钱树。拆除小吃部,就等于剜她的心,割她的肉。但是感情上的痛苦没有扰乱她处事的明决果断。她对搬迁和拆除作了周密独到的安排:一、严格保密,不向外界透露搬迁的具体时间。为此,拆除的当日照常营业到天黑,营业期间不得露出任何异常迹象。二、天黑时按约定时间调集齐汽车、推土机、装载机。待关门以后全体员工立即扬汤熄火,在最短时间内搬走灶具等物。三、搬完东西后立即将房屋推倒、装车,送到人迹不至的远僻之处倒卸,不让人看见小吃部的破败景象。四、所有过程必须在两个小时以内完成。五、清理完场地上的瓦砾之后,仔细洒扫,一切过程必须干净利索,有条不紊,不事张扬,尽量不引起路人围观议论。
昨天还红红火火经营的小吃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空旷整洁的平地。十分熟悉的东西突然间消失,勾起了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惊奇失落的感觉。清真小吃部的拆迁为阿禧艳兰天分部招徕顾客作了无声无字的广告,也为她树立干练卓越的经营者形象提供了一次机会。如果清真小吃部在停业与拆除之间留下一段时间间隔,如果推倒的房体没有立即清除,残垣断壁堆积在通衢大道边上,就必然成为人们围观议论批点评说的焦点,也必然引来各管理部门的频频干涉。做生意最讲究的是通畅明达、吉利祥和,最忌讳的是嘴七舌八,逆言晦语。
杨永华没有满足蓝天餐馆的经营局面。她想进一步扩大规模,再上一个台阶。1992年底,她随本市的代表团赴俄罗斯访问。她想利用访问的机会,考察一下俄罗斯的餐饮业,在国外发展。考察中她发现俄罗斯经济萧条,饮食习惯与中国截然不同,那里没有她的发展机会。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久违了的经营牟利之风蓬勃兴起,大家都想在商海里一试身手,供出租的店铺成了抢手货。有地利优势的铺面更是无法租到。回国以后,她决定在全市东北角的酒钢公司三号门附近再开一家餐馆。这里比较偏僻。她打算租赁的这一间,在她之前,也开清真餐馆,因生意太清淡,刚垮了不久。预兆并不美妙。她听了前任老板唉声叹气的诉说以后,拿不定主意,就借来一把椅子,在这间尘埃四布的铺面里枯坐了3天。她必须亲自观察从这里过往行人的情况。她发现早午晚三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数千人过往。他们大多数是由3号门出入酒钢的工人,居住在3号门附近。他们下班以后,全家人就近找饭馆就餐的很多。她透过玻璃上迷蒙的尘污,看见了商机,决定就在这里再开一家阿禧艳清真餐馆。她的决定遭到亲友的一致反对。他们坚定地认为,经商成功全在地利,清真小吃部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杨永华对地利在经商中的作用看得很明白。地利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不起决定作用。好的地利位置有限,而商机无限。成功的关键是诚实经营,辛勤劳作。反对意见没有动摇杨永华的决心。她心里最明白,就在清真小吃部周围的黄金地段,曾有三家条件优越的饭馆先她而开,后来都垮掉了。有的是大锅饭的机制拖垮的;有的是投机取巧,经营不善,自己把自己搞垮的;有的则是经营者吃不了苦,坚持不下去自行放弃的。而她这些年经营清真小吃部,已拥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树立起了诚实服务的良好形象,拥有了广大的顾客群;二是已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不怕风险;三是建立了开餐馆所必要的种种社会联系,人情也是钱,她拥有丰富的人情资源;四是她的事业已赢得党和政府的肯定和支持,不怕歪风邪气的侵扰;五是她已经积累了开餐馆的丰富经验,并培养了一批得心应手的学徒。这五条,才是她的真正优势所在。另外,她注意到附近的几家餐馆不得经营要领,她没有太大的竞争压力,有着广阔的拓展空间。阿禧艳3号门清真餐馆开张以后,生意果然火爆。就餐者中,既有慕名而来的新顾客,也有尾随而至的老顾客。酒钢厂区里经常有突击加班的车间班组,工人顾不上回家吃饭,就到这里集体就餐,或者把炒揪片成批量地拉到厂里开饭。阿禧艳3号门清真餐厅开业不到一年,附近的几家餐馆陆续歇业。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顾客中要求吃小炒、包宴席的呼声高起来。杨永华顺应市场要求,拓展服务范围,添设了3个包间。
杨永华拥有了两家餐馆,规模扩大,经营也上了档次。就在3号门餐馆开张不久,嘉峪关市政府组织各种经营成分的企业到312国道市区段两侧投资兴建十里(五公里)商业街。杨永华斥资50万元,在312国道边上兴建了第3家餐馆。这家餐馆从投资兴建到开张经营,一直遭到亲友的极力反对。她慧眼识商机,力排众议,于1995年6月8日鸣炮开张,挂牌营业,起名阿禧艳清真餐馆二分部。1996年,312国道市区段改道工程动工。十里商业街的前途蒙上了浓重的阴影。有些已经营业或即将开张的铺面冷清下来。人们开始抱怨:这是头脑发热、好大喜功的产物。大量的铺面闲置,大量的资金被占,有些投资者背负着沉重的债息。1997年10月,312国道如期改道。十里商街上少了东来西往的汽车轰响,生意清淡下来。它成了一条萧条的街道。但是这条街上有了阿禧艳等一批店铺吸引顾客,又逐渐走向繁华。长途汽车司机忘不了阿禧艳的真诚服务,从新的312国道绕进嘉峪关市,到阿禧艳来吃一碗味美价廉的炒揪片,驱除一路风尘疲劳和寂寞乏味,享受一番家庭般的温馨,再上路前行。阿禧艳“酒好不怕巷子深”,不仅没有受312国道改道的不利影响,还为冷落下来的十里商街招徕了众多顾客,平添了几分生气。由于餐馆档次较高,质量稳定,风味独具,阿禧艳已成为市政府招待中外穆斯林贵宾的定点清真餐馆。
在成功面前,杨永华没有满足。她还在不断寻找着更大的发展机会,争取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许多了解杨永华胆识、魄力和才智的朋友们,对她的未来充满着信心和希望,相信她在已经上缴40余万元利税、为社会捐资10余万元的基础上,还会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当然,杨永华创造的不光是以人民币计量的物质财富,她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还创造了极其可贵的一份精神财富,即是:致富勤为本,聚财诚当先,坚韧业必成,宽善路自宽,管理凭智慧,兴隆靠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