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52辑光彩之路
15860900000023

第23章 农民企业家刘隆德

临泽县政协文史委

刘隆德简历

刘隆德,男,汉族。1935年生,现年63岁,小学文化程度。系甘肃省临泽县平川乡四一村农民。1992年任临泽县第四届政协委员。现任临泽县石膏粉厂厂长、县个体劳动者协会沙河分会会长、张掖地区私营企业协会常务理事。

主要先进事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刘隆德同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离土不离乡,于1985年创办了私人企业——临泽县平川石膏矿。矿在正北山中,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用一双粗壮的双手,挥舞铁铣、钢钎,迈开了创业的第一步。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产品打开了销路,并且占领一定的市场,经济效益可观,他信心更足了。在县、乡领导的鼓舞和支持下,他边销石膏石,边到外地考察、学习,向南方厂商虚心请教,并以非凡的勇气排除阻力,解放思想,于1988年国庆节前夕创办了占地5200平方米、年产3000吨的临泽石膏粉厂。目前该厂已拥有固定资产75万元,流动资金25万元,年产值达50多万元,企业职工就业人员36人。

建厂10年间,累计向国家缴纳税费30多万元;向学校、公益事业捐款6万元;并向县医院、中医院修建捐款2600多元;带头参与全县光彩事业,投资2万元。与平川四一村联办砖厂,在所办企业中招收贫困户青年30人就业,月工资450元,使他们的家庭当年脱贫。

刘隆德同志富了,他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特别是看到家乡老年人娱乐无场地,冬天顶南墙,春天晒日头的情况,他主动将自家的5间空房腾出,投资8000多元办起了老年活动中心,为中心添购了图书报刊杂志、录放音设备和娱乐工具,院内升起了国旗,并发工资雇人为老人们服务,节日举行升国旗仪式,让老人们安度晚年。此举,在县内引起极大反响,受到各界普遍赞誉。

1996年春节前,他邀请一老友共同倡仪,为各乡镇敬老院老人进行献爱心活动。由于他的积极奉献和倡导,5天内全县有13户私营经济人士捐款6500余元,购买了香蕉、桔子、白糖等礼品,并为每位老人备了60元的节日红包,在县委领导陪同下,逐一送给老人们,使敬老院老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并被刘隆德等人致富不忘报党恩的讲话深深感动。

在经营过程中,他始终坚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信誉是企业的保证”的宗旨,从选矿进厂到加工、销售层层把关,其产品经省质检监督部门鉴定为优质产品,连年被县有关部门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因其觉悟高、模范守法经营,照章纳税,多年来企业被税务部门评为纳税先进单位。1996年被省人民政府和地区行署评为“甘肃省五十强私营企业”和“张掖地区十强私营企业”。

刘隆德出生于临泽县平川乡四一村一个农民家庭,现年60多岁。曾任政协临泽县四届委员会委员,个体劳动者协会理事。他幼年时在平川四坝小学上学,小学毕业后因家庭条件限制就随父在家务农。他是个聪明好学的人,青年时代他多方拜师学艺,因此,他会木工、油漆工、装饰、装潢等多种手艺,是四坝一带有名的多面手人才。

刘隆德有一女四子,全家共15口人,是当地农村的大户人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实行的是纯而又纯的单一的国家统一管理下的计划经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其它经济成分的发展相对被限制。刘隆德一身技艺,却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在大集体,因他子女多、劳力少,生活负担很重,全家人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1978年底,党中央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我国新时期发展国民经济的总路线,制定了改革、开放、搞活等发展我国经济的具体方针政策。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改变了过去国家高度统一的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向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经济成分转变。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给我国一些胸怀大志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全国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像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发展非常迅速。在这种形势下,刘隆德如鱼得水,他抓紧机遇,除种好自己的承包地以外,带领儿子走村串户做家具、刷油漆、搞装潢步入市场做起了生意。生意一做就是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里,他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生意由小到大,事业从弱到强,到目前,他已成为一个拥有三个企业,总资产达400多万元的私营企业家。

刘隆德的事业成功了,走上了“小康”之路,过上了富裕生活,但他所走过的路,是一条艰难曲折的路,也是一条辉煌而又被人称道的路。抢抓机遇创新业,艰苦奋斗奔小康。

党的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给刘隆德注入了强大的创业活力。1984年,他暗下决心,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立志在临泽办一家属于自己的企业。他东奔西跑,经多方考察,于1995年元月终于选择了销售石膏这个项目,决定在北山办一个石膏矿厂。办一个小型石膏矿厂经预算约需10万元人民币。当时他只有前几年做生意赚下的4万元钱,办厂资金缺口还比较大,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他求领导或找朋友,四处求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创办企业的决心和精神感动了一位政府的领导,终于在信用社给他协调贷款6万元。手中有钱,他的信心更足了,他带着兄弟、儿子拉上锅灶、行李在北山脚下安营扎寨,在那里他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拉来的渠坝水,吃的是少盐没菜的饭,手持钢钎铁镐大干了起来。经他3年风餐露宿的艰苦创业和苦心经营,市场被打开了。他生产的石膏畅销省内外,经济效益逐年上升,到1988年7月,他的石膏厂产值累计达100多万元,向国家上交税费7万多元,获纯利润10多万元,他的辛劳和汗水,换来了事业的初步成功。

刘隆德在事业上取得了初步成功,生活也富裕了许多。但是,他并没有感到满足,他在经营石膏期间下四川、上广州,发现石膏粉在东南沿海地区市场需求量很大,于是他把目光盯在了石膏矿的深加工上。石膏粉的生产,对他来讲是一窍不通,为了达到目的。他找资料、请师傅、考察设备、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硬是凭着一股闯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掌握了石膏粉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和工艺流程,于1988年8月他投资20多万元资金,办起了我县第一家私营性质的石膏粉厂。建厂十几年来,在经营中他始终奉行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办厂原则。经过他的苦心经营和细心管理,所生产的“正北山”石膏粉经省、地质检部门的抽样检验,被鉴定为优质产品,产品销往广州、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新疆等地区。十几年来,他的石膏粉销售一直比较稳定,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也不断上升。截止目前,他累计生产石膏粉达23000多吨,产值达700多万元,上缴国家税费50多万元,纯利润达200多万元,成为我县私营企业中的佼佼者。

刘隆德富了,有了钱,但是,他并没有小富即安,贪图享受,而是进一步走勤俭持家,扩大积累,滚动发展的路子。为了使企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钱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效果,于1997年,他投资40多万元在工业开发小区办起了装饰、装潢材料厂交大儿子刘自刚经营;在平川四一村投资80多万元修建一座三层楼,办起了四坝饮食娱乐服务中心,交二儿子刘自强经营。现在,他已成为本县拥有三家企业,固定资产达400多万元,年纯利润40多万元的私营企业主。他靠党的富民政策,靠他十几年的艰苦奋斗精神,走上了一条富裕的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