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志福
裴志福简历
裴志福,男,汉族,清水县金集乡连珠村人。1963年8月生。1971年至1976年,在连珠小学上学。1976年至1981年在清水二中上学。1981年至1987年在连珠村卫生所当药剂员。1987年至1990年是新化个体工商户,经营药材。1990年至1998年在北道桥南商场经营药材、农副产品,经营红苹果酒楼等。期间1993年至1997年任县政协常委,工商联主任。1998年2月继任县五届政协常委、县工商联名誉会长。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1987年500元起家,办起了地摊小卖生意,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现有资产500多万元。创办了中药材加工厂、农副产品加工厂、中药材经销公司及红苹果酒楼和两个小百货零售门市部等经营网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多次被市、县评为先进私营企业家、光彩事业先进个人;1996年被县委、县政府又一次推荐为清水县工商联名誉会长,县政协常委。
我之所以有今天,全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才使我走上致富之路,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到今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创业阶段。1987年在自家门前用500元资金办起了小卖生意,坚持文明经营,礼貌待客,在顾客中影响较好。生意有了发展,两年时间资金已发展到8000元。在当时,我看本地种植药材的人较多,而他们卖难的问题难解决。1990年我用8000元的资金开始中药材购销经营,在北道租房、设立门店,并先从自己的承包地里种植中药材,带领本地群众大面积种植,发家致富。当年我注册成立了北道中药材购销公司,主要是从清水、礼县等地收购半夏、甘草等发往广州,解决了群众种植药材卖难的问题。随着药材购销业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1988年建起了新化中药材加工厂、农副产品加工厂(占地15亩),总投资100万元,固定资产达35万元。二是发展阶段。1992年乘着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春风,我抓住机遇,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艰苦创业,严格要求自己,正确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想着如何创造更多的财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经过多次考察论证当地林果业的发展前景,认为在天水苹果产业化已经形成,但销路不畅,卖难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为了提高社会效益,加快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我前往广州、海南等地找销路。1993年开始促销,就发往广州、昆明等地10个车皮,300吨,使清水苹果第一次打入广州等地。1993年还在广州设立办事处,与外商建立了关系,从此每年销往南方的苹果达400多吨。
截止1993年,自己在事业上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不能忘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尤其我作为县政协常委,要用真诚的爱心和满腔的热忱来回报社会。1994年我决定建设一座储存量600吨的果品恒温库,彻底解决了我县西部六乡果农旺季销不出、淡季无货销的问题。1995年开始跑项目,在自筹资金249万元的基础上,经过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争取贴息贷款200万元,总投资440万元,于1996年3月动工兴建果品恒温库。在基建过程中我既搞经营,又管基建,耗尽了心血。在1997年8月苹果收获季节,恒温库建成投入使用。这一年,根据行情,苹果销价下跌,但我为了保护果农的积极性,仍按保护价格收购,坚持信誉第一,服务第一,不压级压价,许多果农高兴地对我说:你的体制是私有的,办的是公益事业,你是我们脱贫致富的领路人。的确,一个民营企业家,在一般人看来,无非是赚钱,然而我有我的金钱观,我始终认为金钱不是永久的,人间最美好、最永久的是真情,是爱心,我要把我的爱心回报给社会,这也是一种爱心的奉献。基于这种认识,1997年我用保护价收购苹果1100吨,营业额200万元。这一年我虽然赔了钱,但我心里是踏实的,保护了广大果农的积极性,为发展我县林果业起了积极作用。由于我对发展苹果这项本地致富的主要产业有浓厚感情,我对我所经营的门店取名“红苹果”三个字。
我在创业发展过程中是费了心血的,但由于党的富民政策好,再加上各级政府的关心指导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发展速度也是较快的。我能有今天,是党的政策好,我不能忘记党和政府的恩情,我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我认为作为一个个体经营者,当有了成就时,不要忘记你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我由500元起家,发展到今天,是滚动发展壮大的,真正有了经营规模时间不长,但已累计上交税金28万多元。
光彩事业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具体行动;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当前、功在千秋的宏伟事业;是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是新时期,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我是一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热心参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是我应尽的义务。我认为,要使我们的国家真正富强起来,就要发展教育,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1994年我为本村建校捐资2万元,捐赠课桌60套。每逢教师节,去校慰问教师,鼓励他们用心培养下一代。1995、1996两年为本地社会公益事业捐资5万元。1996年为张川县的一特困村捐送面粉2500斤。在苹果购销中,每年解决当地剩余劳力250人,装箱、验收、搬运,人均收入2300元,每年为他们支付报酬75万元,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我所走过的路程对我的事业而言才是起步,我对社会的贡献也只尽了一点绵薄之力,我和同行们相比,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党的十五大为我们制定了宏伟蓝图,我决心在党的政策的正确指引下,继续努力,开拓进取,取得更满意的成绩,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