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52辑光彩之路
15860900000004

第4章 创业路上创业人

——记杜曼平同志的创业事迹

郝辉君

杜曼平简历

杜曼平,女。1963年2月5日出生,现年36岁。浙江省青田县北山镇人。1970年9月至1975年7月在浙江省青田县北山镇小学学习;1975年9月至1980年7月在浙江省青田县北山镇中学毕业;198Q年至1994年在甘肃省酒泉市做百货(童装)批发生意,做生意期间的1986-1988年报名北京人文函授大学学习毕业;1994年至1997年11月,在张掖市东大街什字开“一休童装商行”;1997年4月成立张掖地区三杜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至今。任三桂公司总经理。1997年10月加入民革。1997年选为张掖市工商联副会长,同年11月任张掖市政协委员。

张掖市政协委员、张掖地区三杜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杜曼平同志,1962年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北山镇。从小就聪颖好学,凡事求真务实。1980年7月,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浙江省青田县北山镇中学。此时恰逢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全国各地,她毫不犹豫地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毅然决定走出去创出属于自己的天地。1980年金秋季节,18岁的杜曼平决意出外谋生,她选择了遥远的大西北来开创自己的事业。在大西北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她东奔西跑,先后到过西安、凤县、乾县、包头、兰州、山丹等地。最初步入生意人的行列,什么都不懂,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干什么好呢?做生意什么经验没有,生意经一窍不通;当艺人,什么技术没有,脑子里一片空白。在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她冷静思考。通过走东闯西的一点感受,加上自己的灵感,果断地下决心在武南火车站安营扎寨,干起了修表生意。修表没有技术怎么办,学!从书本上学,实在不懂的地方,就向别人求教,凭着她一往直前、干不出名堂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硬是闯过了这一关,在钟表修理技术上大有长进。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不但学到了技术,掌握了这门生意的经营经验,也学会了如何做人和怎样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此时经济上也有了大的收获,更重要的是赢得了众多顾客的心,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支持,生意越做越红火。

杜曼平自学会修表,先后为附近顾客义务修表105块。她经常慷慨地为一些没钱、少钱的人免费修表,这是一种感情、友情的投入。真诚的投入,往往会得到真诚的回报,多少次,那些不怀好意、耍小流氓的人出现的时候,总会出现好人,他们毫不留情地赶走坏人,保卫这位受尊敬的江南女子。一次杜曼平收摊迟了,为了安全,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主动将杜曼平送到了住处。这就是她在做生意的时候,不为金钱所迷惑,待人真诚投入的回报。这种真诚的投入,成为她后来在事业上发展的精神基石。没有它,就不会有人保护她;没有它,就不会有数不清的顾客找她修表,她的事业也就不会有后来大的发展。

丰收的喜悦并没有使杜曼平满足,在她心里又计划着下一个奋斗目标,经过仔细的分析和权衡,一个南货北销的计划产生了,利用南方发达的小商品市场搞小百货小商品推销。说干就干,集中所有资金,从家乡义乌的小百货市场采购了一批小百货,把河西走廊作为她的推销网点,一个弱女子,总是一趟趟南下,一次次身背肩扛大包小包的货物,来往于敦煌、玉门、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的各百货大楼和商场,吃了不知多少苦,流了不知多少汗。辛勤的耕耘,总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几年的推销工作,锻炼了她的意志,也与大小上百家商店建立了业务关系,同时也掌握了大量的市场信息,总结了许多经销经验。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西北的个体经济也开始有了很大发展,杜曼平觉得由上门搞推销转向坐阵搞批发的条件已成熟,于是在酒泉设立了一个小百货及童装批发站,与各地商店签订供销合同,做起了批发生意。由于她信守合同,所供货物质优价廉,且品种齐全,一时间,她成了河西走廊的小百货批发大户,批发业务也逐年上升。眼前的丰收和成功并没有使这位南方姑娘满足,她的眼光又瞄向了中俄边境的商贸,想做更大的生意。前苏联解体后,中俄边境的商贸活动十分活跃,她看中这一时机,与当地商家合作,向俄国做了几笔大的服装生意,虽然在对外商贸交易中也损失了十几万元,但她没有被损失压倒,损失的十几万元全当交了“学费”。不断的追求,使她的视野变得开阔;艰苦的创业,使她的理想一步步实现;沉痛的教训,使她的意志磨练得更加坚强。

批发站的生意常常是“站着发货,跪着讨钱”,辛苦至极。由于商业企业更深层次的改革,批发供货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这时杜曼平同志的脑子里又有了新的打算,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在酒泉、张掖、西峰自己开童装商店,自购自销。经过一年多的尝试与筹备,于1994年春,杜曼平和她的姐妹们在同一个时间里分别在酒泉、张掖、西峰三地开办了连锁性质的“一休童装商行”,由批发转为零售。杜曼平同志搞零售商业以来,瞄准市场,尽量做到品种齐全,质优价廉,并让利于广大消费者。她以诚信为本,以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众多的回头客,公司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到1996年下半年,她又出资80多万元,在张掖东大街购买了一座面积280平方米的商场,开办了“一休鞋城”自选商场,专营儿童及成人鞋类。1997年4月18日,由杜曼平三姐妹合资108万元注册的“张掖地区三杜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了。

杜曼平十多年的创业,终于成功了,她从一名个体修表匠成为一名拥有经营6个商行的私营企业总经理,实属不易。在事业成功的时候,她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着下一步。“创业容易,守业难!”商店开业以来,为了搞好经营管理,她先后购买了《商业经济管理》、《营销策略》、《商品知识》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她还于1986年9月至1988年7月参加了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法律专业函授学习,系统自学了法律专业十几门课程,并获得大专毕业证书。做生意她遵循的宗旨是不坑蒙拐骗,以诚信为本,以优质服务赢得市场;做人她一向对经济困难的,不论认识不认识,能帮则帮,对待自己的职工从不克扣,对老弱病残者尽量照顾;生活上,她一切从俭,虽然有钱,不下馆子,不进歌舞厅,不游山玩水,不灯红酒绿。夸富摆阔气。她要用有限的资金扩大经营干实事,回报社会,奉献他人。

党的富民政策让杜曼平的事业有了发展,经济上富余了,她想的不是怎样去挥霍享受,而是如何回报社会,服务于他人。这些年来,她除了精心经营自己的生意外,也时常在为社会的稳定、贫困学生的求学、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而努力做工作。一位农村大妈在她的店里挑了一件童装,付钱时,手帕中只有13元钱,衣服则要18.5元,而杜曼平毫不犹豫地只收大妈10元钱,留给她3元作回家的路费。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她都要给各幼儿园和小学生发放6%的临时优惠卡,截止目前,已发放优惠卡5万多张。凡是在她商店里购买商品的顾客,都可以领到一张“爱心优惠卡”,每张卡累积消费500元,顾客可持卡再领回30元钱。这种低价格的销售,让利于群众,献爱心于消费者,使她赢得了众多顾客的信赖。几年前,杜曼平去碱滩乡普家庄村的亲戚家做客,得知邻居曹桂珍家生活困难,炕上只有两床破烂被子和裸露的席子。回城后,她买了新被单和一包衣服托人给送去。事过不久,杜曼平得知曹桂珍的孩子交不起学费上不了学,就又捎信叫来孩子的母亲支给她400元钱,让孩子重回校园上课。后来曹桂珍爱人得了癌症。她又给了她300元医药费。她的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教育着人、感化着人。多年来,她为张掖市的安阳、花寨乡的五所小学的150多名贫困儿童捐赠了价值一万多元的童装和学习用品,给明永乡小学捐助200元,还为花寨乡余家城小学承担了两名贫困小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毕业的全部学杂费。这样的光彩事,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十多年来,她为各地灾区集资、赞助、捐物、扶贫达5万多元。1998年入汛以来,南方和东北地区遭受特大洪水灾害,为了表达她对灾区人民的爱心,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又捐款5000元,捐物折价10200元。

杜曼平富了,她本人及她经营的企业也获得了许多荣誉。1998年3月她被张掖地区光彩事业领导小组授予“张掖地区光彩事业先进个人”;1998年4月她的公司被张掖地区行政公署授予“张掖地区百佳纳税人”;1998年4月被甘肃省国家税务局授予“1997年度先进纳税户”;1998年5月被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甘肃省个体劳动者协会授予“甘肃省先进私营企业”等称号。在荣誉面前,她没有因此而有丝毫骄傲。她常说:“党的富民政策使我走上了致富路,我现在富了,不能忘了党,忘了国家。为国家多做贡献,为社会分忧解难,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10多年来她累计上交国家税费、管理费达108万元,在自己商场安置职工40名,其中下岗职工25名,占全体员工的62.5%。她不但自己脱贫致富,还为许多待业青年和下岗职工提供了就业机会,她言传身教,有十几人先后自立开店和独立创业,都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