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多年来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刘世栋深有感触地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非常英明而正确的,对有一技之长并能大显身手的人来说,是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最佳机遇。”多年来他始终发扬和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坚持和工人打成一片,与大家同甘共苦,以身作则,作风正派,账务公开。工人们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都说:“这样的人我们信得过,这样的厂长,才是真正带领我们共同致富的领头人。”在建窑生产和承包砖厂的过程中,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劳动纪律管理上,制定了一系列奖罚制度,不断探索,勇于进取,走自己的路;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岗位责任制和承包责任制,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在工资分配上实行“计件”工资制,真正做到多劳多得、质优多得的原则,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严把制砖“四关”,即严格选土、严格砖坯尺寸,严格控制粘土浸泡时间,严格火候时间,保证了优质优产。
刘世栋用他的一技之长济困扶贫,使乡亲们早一点摆脱贫困,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是他多年的宿愿。十多年来无论是建砖厂、成立轮窑建筑队,还是南征北战,千里跋涉承包砖厂等,在招收劳动力时,他都坚持以扶贫为重点,把着眼点放在贫困户身上。经过几年的努力,许多相继在格尔木砖厂工作过的人,大都摘掉了贫困的帽子。1992年招收的130人中,招收川城、红泉等4个干旱山区乡的贫困户就有80多人,每人日工资平均15元,年人均工资都在2300元以上,许多人已初步脱贫,部分人开始致富。岘塬乡姬川村杨发良,家有7口人,过去多年都是“春天缺粮,借米下锅;种田无籽,借籽下种;穿的是补钉衣”,家境十分贫寒,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户。1988年他的两个儿子跟着刘世栋去格尔木砖厂干活,两人一年收入5000多元,全家人均超过700元,当年就脱了贫。本村的贫困户刘尚清,全家5口人,两个儿子进砖厂当工人,两人年均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不仅家里盖了新房,还购置了“招手停”。像这样的例子,年年都有,举不胜举。个人致富不算富,致富不忘众乡邻,济困扶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他的心愿。几年来他在捐资助学、捐资助医、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上做出了奉献,先后为县托儿所、村卫生所、村小学等捐资10万多元。1990年村上8户农民因搬迁新址没有通电,群众生活、生产十分不便。他得知后主动拿出1.2万元,购置安装了一台变压器,架设了800米高压输电线路,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1991年捐了资金1万元,用于村小学的维修和建设,改善了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村上的医疗保健站年久失修,缺设备少药,难以维护1000多人就医。他闻讯后,又慷慨解囊,拿出1.2万元为医疗站添置了必要的药品和器械,并把失修的房屋整修一新。他的奉献精神和高尚情操受到县人民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在刘家村广大群众中传为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