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谢仁堂的办公室,跃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锦旗、奖状和奖牌,立柜内放着各级党政部门为谢仁堂颁发的荣誉证书。这一面面锦旗和奖状、一块块奖牌和荣誉证书,无不凝聚着谢仁堂的奉献精神和情怀。
1996年8月,谢仁堂踏上了回归故里祭祖访友的征程,游子拳拳心,悠悠故乡情,乱石头村是块不毛之地,但这里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他要亲自目睹一下家乡的变化。
十多天的探亲访友之后,谢仁堂的心隐隐作痛,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制约和自然灾害的袭击,家乡的父老乡亲还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上,最可怜的要数学校,黄砭学校的学生依旧在自己当年上学的两孔窑洞中上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穷不能穷孩子,于是谢仁堂毫不犹豫地提出为孩子们修建一所新式学校。
探亲归来,谢仁堂马不停蹄地为黄砭学校备料,只几天时间所需的砖瓦、木材、水泥、钢材、40套课桌凳、一合铁大门和一应齐全的体育器材购买齐备,32辆汽车排成一字长龙把这些东西一次性送到了乱石头村。一个月后,一所崭新的学校建成了。这次他花去了83000元。为感谢谢仁堂捐资建校的举措,吴旗县委、县人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剪彩仪式,并向谢仁堂赠送了“致富不忘家乡,建校功在千秋”的锦旗;共青团吴旗县委、吴旗县妇联和乱石头村党支部、村委会也分别向谢仁堂赠送了锦旗。
1996年9月,谢仁堂领着两个孙子到柔远小学报名,学校因校舍紧张,对户口不在县城的学龄儿童拒收,再看看教室,一个班级坐着六七十个娃娃。于是他找到了主管教育的县长和书记,提出捐资40万元给柔远小学建一幢教学楼,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由财政部门再配套30万元建一幢三层单面教学楼,并将工程重任交给了谢仁堂。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1997年6月1日,一幢乳白色瓷砖贴面、建筑面积为1058平方米的三层单面框架式教学楼,在柔远小学矗立起来。在华池县委、县政府隆重举行的教学楼落成典礼上,庆阳地委、行署在楼前立碑以示纪念。县委、县政府代表全县人民献上了“惠及桑梓”匾牌一面,并命名教学楼为“育人堂”。
每每听到或看到学校或学生有困难,谢仁堂总是心急火燎地设法解决:1991年柔远小学购置扩音设备他捐资1000元;1992年城关小学硬化校园他又捐资1000元;1995年华池一中购置实验设备,他毫不犹豫地捐献5000元;1996年他出资3000元帮助吴仓堡小学维修课桌凳;1996年7月他又拿出3000元为县幼儿园购买了保温桶;柔远镇土坪小学和张川小学购置教学设备他分别送去了2000元和1000元。
1998年4月29日,华池县城一场大雨,山洪暴发,漫过了城关小学门前的过水桥,卷走了独自上学的二年级小学生刘刚。谢仁堂闻讯后,立即派车寻找,但找来的却是一具小尸体。震惊之余,他又一次找到县委、县政府的领导说:“我打算拿出11万元改建城关小学门前的过水桥为石拱桥,再把通往学校的路面整修好,铺上石子,从根本上解决这所学校师生行路难和家长的后顾之忧。”在县上领导的全力支持下,兴华筑路有限责任公司的机械隆隆开进了施工现场,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6月9日大桥竣工剪彩。县委、县政府为谢仁堂披红戴花,把新建的大桥命名为“育人桥”并勒石纪念;城关小学少先大队为谢仁堂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柔远镇党委、政府为他赠送了“助学育人才,修桥献爱心”的锦旗。
惠及桑梓情浓浓,科教兴国任务重。说谢仁堂捐资助学是为了家乡,这话并不全面,1997年8月,他从朋友口中得知,宁县平子镇南修果王家村的孩子们还在5间破旧的房子里上课时,经过实地考察,当即表示拿出10万元建一幢两层教学楼。教学楼建成后,他又捐资7000元,为学校购置了篮球架和课桌凳。
谢仁堂,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地地道道的农民企业家,他捐资助学多到几十万元,少则几千元,不到10年时间,就花去了71.6万元,这种致富不忘国家的高尚品德和“科教兴国”的忧患意识耐人寻味,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