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世生
于建国简历
于建国,男,汉族。出生于1962年4月张掖市小满乡古浪村。文化程度高中,现任张掖市私营企业联谊会会长,政协张掖市七届委员会常委。
1974年在本村小学毕业。1974年至1979年在张掖小满乡中学高中毕业,在本村当电管员。1981年至1983年出外学绘画、油漆等技术。1984年11月至1989年在张掖地区自办绘画、油漆培训班搞装潢至今,现为张掖市艺海装潢有限公司经理。
艺海装潢公司以其服务上乘,质量保证,技艺精湛的声誉,在张掖已赢得了社会信誉。而她的创建却经过了艰难曲折,今日辉煌,来之不易。
1981年,于建国在当地高中毕业了。家中人口多,父亲年老多病,生活极其困难。村上马上照顾他家的实际困难,让他在村上当电工,为村民服务,靠微薄的一点补助养家糊口。在为村民服务期间,于建国看到一些人利用改革开放的机遇,经商搞个体。这些情况感染了他,萌发了一种设想,要学一门技术,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家庭贫困的面貌。他决心已定,毅然离家出走,凭着在学校时期学到的绘画技能和电工方面的技术,往返于当地农村和民乐县的洪水、新天、南古等乡,为村民油家具,画图案,修电器,只要是自己会干的活都干。这样一干就是3年。辛勤的劳动和认真热情的服务换来了一定的收入,使家庭生活有了改善,自己的手艺也在逐步提高。
生活现状的变化,更加激发了于建国立志学艺,奋发图强的意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使于建国感到: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跟不上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他清醒地意识到,尽快地学到更多地知识,提高技艺水平,才是发展自我的途径。1983年11月,于建国满怀信心离开本地,踏上了去河南郑州洛阳拜师求学的征途。背井离乡,举目无亲,师傅何在?一片空白。在外地他成了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任凭风吹浪打,四处漂泊。经过数日漂流,身上的一些费用也寥寥无几。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想到给人打工。他走街串巷,尽可能寻找为人绘画、做油漆活的店主打工,几经周折总算有了着落。他学艺心切,想尽快学到技术,但店主只是让他干一些零星粗活,甚至干一些与绘画、油漆毫无相干的杂活。功夫不负有心人。一面认真干活,一面留心观察“师傅”绘画、油漆的技法,把一些独特的方法一一暗记在心。可是好景不长,数月过去又被店主辞退。但他仍不甘心,继续找机会打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街上摆摊耍魔术的吸引住了,手疾眼快,变化莫测的魔术牵住了他的心。在他的恳求下,魔术师接收他为帮手。由于勤苦好学,为人诚实,魔术师也给他传授了几招极其简单的戏法。就这样,有工做就做工,无工做就设摊变戏法,在外地经过一年多“拜师学艺”的磨难回到家乡。
在外地学艺的日子里,于建国虽然历经艰辛,没有正式投入师傅的门下,但还是有所收获的,扩大了视野,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不少适应市场经济的知识,磨练了自己发奋干一番事业的坚强意志。家乡虽不能和外地比,然而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他发现人们的观念在变,许多年轻人信心十足地向他拜师学艺。这些情景深深地触动了于建国的心扉,他打算举办培训班,就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就业无门、学艺心切的年轻人。
经过多少曲折奔波,他终于在张掖市区租了一间旧房,于1984年11月开办了“艺海美术油漆培训班”。一间旧房,空空如也,欲购桌凳,囊中羞涩。他便想方设法在家里找了些废旧木料,自己动手制作了些相当简单的条凳,供学员使用。没有黑板,就把家里一口大锅上的盖子拿来当黑板用。同时陆续购买了许多绘画、油漆万面的书籍,一面自学,一面讲授,对学员采取边学边干的方法,直到他们学会为止。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一千就是6年,先后培训出技术人员4800多人。在此期间,经当地驻军考察,聘请于建国为军地两用人才教员,一共为部队培训2000多人次。
经过几年开办培训班,经济上多少有了点积蓄,但他深谙自己知识仍然贫乏,技能依旧低下,视野还是闭塞,决定再度出外,拓宽知识面,开发新思路。他先后赴兰州、郑州、广州等大城市。在这些发达城市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各具特色到处林立的商品广告牌,这些广告牌引起了于建国的极大兴趣,他把大量的时间都消耗在对广告牌的观察、了解、制作方面,慢慢看到了广告装饰的发展前景。1991年,他租赁张掖军分区右侧占地12平方米的门店一处,白手起家开办了“艺海美术广告油漆装潢部”,主要承接制做小型牌匾、牌字、小型装潢等业务,由于做工认真负责,技术精益求精,生意日渐红火。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依靠改革开放政策的机遇,业绩逐年扩大,资产积累与日俱增。1993年10月,将原装潢部注册为“张掖市艺海装潢有限公司”,于建国本人为经理。目前,装潢公司已初具规模,在张掖市区分布三处,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固定职工68人,季节性用工40人,拥有资金210万元,公司下设建筑施工队1个,装潢工程队3个,装潢培训班1处,装潢材料加工厂1个。近几年上缴国家利税30多万元。在敦煌设立1分公司,民乐、山丹县各设1分部,装潢事业已扩大到外地。
于建国对公司职工高标准、严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管好公司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公司。聘请张掖师专的讲师为职工讲授知识,提高职工的文化和专业素质。高薪聘请了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严把质量关,对承揽的工程保证质量,装潢精工细作,在建筑装潢市场中站稳了脚跟,赢得了社会信誉。公司凭着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高标准的工程质量,事业蒸蒸日上。多年来,各种工程合格率达100%,公司跻身于张掖市先进私营企业行列。1994年于建国被共青团张掖市委、组织部、市政府评为“百业十佳青年”,是年10月,评选为张掖地区“先进私营企业经营者”;1995年又获张掖地区行署“十佳青年”称号。1995年11月,公司被评为“张掖地区先进私营企业”;1996年6月,被甘肃省政府评为“50强私营企业”。
数年过去,于建国的事业终于发展起来了,自己也富裕了,又得到了许多荣誉。面对这些他并没有陶醉,而是更加努力使自己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且想到要为社会多做贡献。他认为,自己的事业发展了,富裕了,是因为党的政策好,决不能忘记国家和家乡人民。全市组成了私营企业联谊会,他被选举为联谊会会长。1997年11月被选为张掖市政协常委。
1992年,于建国在敦煌施工,一天深夜路过街心花园时,发现一个满脸是血的人躺在路边。当时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他完全可以一走了之。可他并没有那样做,而是想方设法把伤者送往医院抢救。翌日,敦煌电视台以《90年代活雷锋》为题对此事作了专题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几年来,他为社会福利事业捐资赠物。近几年,他为临泽修建西路红军烈士陵园捐款8000元,为我国举办亚运会捐款2000元,为张掖儿童福利院奠基捐款2000元,赞助修建张掖市甘泉公园2000元,给小满乡敬老院资助2000元,为扩建张(城区)火(车站)公路捐资2000元。当他得知本市边远乡村的有些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情况后,慷慨解囊,为靖安、明永、花寨乡的失学儿童分别捐款1000元、400元、600元。同时,为本市的小满、党寨、花寨乡的一些学校无偿修理、装饰学校设施,赠送物品等价值5000多元。他积极参与慰问驻军活动,在慰问期间向战士赠送VCI)音响一台及学习用品、体育器材等价值6000多元。为困难职工分忧解愁,帮助困难职工和下岗职工,为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捐资达2000多元,先后安置贫困地区青年和下岗职工40多人。近几年他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资达2.2万余元,捐助物品价值1.1万余元,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