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代艺术功利化的趋势,陈延先生认为,一个艺术家不过分追求金钱和物质才能把画画好,人的物质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以追求物质利益为人生目标,你就永远不会安静下来。“安贫乐道”这句话,依然是真理。你想有所成就,不“安贫乐道”是不行的。你总是追逐金钱,哪来时间和精力去搞艺术呢?所以精品总是出不来。大家总是那么匆匆忙忙,去应付美展或应酬笔会,作画就不能够投入了。其实,在商品社会里,真正能静下来专搞艺术的人毕竟寥寥无几;多数人会受到环境影响,只有极个别的人才能克服环境的干扰最后成为大师。大师永远是极少数的。即使在齐白石那种靠卖画为生的时代,一个真正的画家仍然要按照自己的艺术追求行事,艺术市场帮助了许多画家,也摧残了相当数量艺术家的天赋。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说,艺术追求应当是第一位的,他也会以宗教信徒般的虔诚来追求自己的艺术目标,而市场的得失则不能影响他的艺术选择。
记得在2003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在汕头大学我的画室里,陈延先生与我品茗聊天。我曾询问陈延先生:“十余年前,先生在长安兴国寺时,作品频频参展、发表,在美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那时,你无论在哪里画画,都会有一群青年学子围观,这种状况一度成了兴国寺的一道风景线。当然你现在须发灰白,身着唐装,领着宠物在校园散步,也是汕大的一道风景线,但性质却完全不同。许多当年在兴国寺围观的学子或你的弟子如今都已是美术界的先锋人物。当年你在艺术上所做的不同探索,很快就会被一批人摹仿。你的周边自然地形成了一个艺术圈,那种文化氛围也是极为珍贵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你却在没有太多理由的情况下,突然在一个清晨说走就走,抛弃了你已有的地位、荣誉和环境,携家带口,连书带画全部搬迁到一个举目无亲的海边,而且这一住竟是16年。在这16年间,你很少参与艺术界的活动,作品发表也比以前少了起来,除了主持一个学院的工作外,你种花、养狗、打太极拳、开私家车,仿佛是过着似隐非隐式的生活。当然,了解你的人也都知道,这期间,你对绘画的热情从未消泯,每日依然是要在画室里孤独地工作很长时间,并且你又开辟了自己的水墨画新空间。尽管如此,我还是有所疑问:在16年前,你的创作是在较为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你的作品有读者、有知音、有社会价值,你的周边还环绕着一批崇拜者,而如今你的周围并没有太多可以和你谈艺论道的同仁,你深居简出,对于浮名,你淡薄至极,你也很少发表自己的作品,因为衣食无忧,所以更不依靠卖画为生。用时尚的眼光来看,你这种超然物外,只管耕耘,而不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存在方式,的确有点与时相违了。难道你就没有扣问过这种存在方式的意义吗?”
对于我这种近乎是对人生意义的本质问题的提问,陈延先生平静地答曰:“事实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应贯穿于每个画家的一生。真正的艺术家有时会因对媚俗文化的不妥协而将自己置于看似孤立无助的窘境,然而,这样也可以创造出一个艺术的新天地。中国艺术讲究艺术家的学养和气质,讲究艺术家气静神闲的安详与自信。这种状态不仅可以使艺术家能够创作出格调高雅的作品,同时亦可使艺术家身心得以健康发展。这种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艺术观与那种急功近利的世俗价值观迥然不同。生活是艺术,艺术亦是生活。画画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种需要,尤如人们每天都要吃饭、喝水一般,它是我健康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周边环境和文化氛围实质上对我的工作并不能产生本质上的影响。假如沙漠无人区有一个可以提供基本生存条件的居所,只要能够画画、读书,我也可以与沙漠中的红柳和荒草为伍,平静地在那里活着。艺术的名利价值于我渐行渐远,我无需用艺术来换取职称、名誉、地位或金钱,客观现状即是如此。我仅仅注重保持健康的身心,在每日清晨凭藉着良好的感觉,在绘画实践中来表述我对生活和艺术的感受。纯粹艺术上的追求和艺术创作给我带来的愉快,是我从事艺术实践的核心价值。其实绘画之事如同王徽之雪夜造访戴道安,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晋朝文人超越物欲的人生追求,实为中国文化的真谛之一。艺术界的流行风潮和个人的阶段性成果,对于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保持数十年如一日,依照自己的艺术感受去勤奋实践,艺术的创新也就有可能会出现在这一过程中,这也是我的一贯主张。而急于求成,心态浮燥,趋赶风潮的行为,都是与艺术发展规律相违背的。”
2005年8月9日,陈延先生在给我的信中写到:
看到你的工作的劲头和效率,总是想起我自己年轻时拼搏的样子,十分感慨。汕头大学艺术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十多年来所做的最后一件工作,你又曾带领大家争取到了硕士学位授予权,使其更上一层楼。物事变迁不足为怪,只要曾投入身心去做有意义的工作,进入到历史中去之后,回顾起来,无论如何总是一番人生的美景。诗人北岛曾说过:“我感谢这些年的漂泊,使我远离中心,脱离浮躁,让生命真正沉潜下来。”在汕头生活了十几年,我是取沉潜下来的态度活着,脱离浮躁的立场,补一门作画所缺失的功课,因而总觉充实而舒心。几十年人生里,视绘画为唯一的追求。50多岁后才渐渐明白有失偏颇。其实画画和其他行当一样,不能替代做人的修养。即使有了画名,并不能保证人格的清纯和心灵的充实,许多“名家”粗俗的状态乃是常见的现象。热闹中欢度人生是年轻时的经历,现在的性格喜欢在安静里慢慢品味平常日子中深藏着的生命意义,可见我确实老了,可见时间的确可以改变人的志趣。
陈延先生写这封信时,也正值他刚刚退休之际。拜读此信,依然使我感受到先生平静而超然的心境。于右任先生有云:“笔墨精良人生乐事,气质变化学问深时。”陈延先生淡泊的心态,与他的艺术和文化修养密切相关。他甚至认为“即使陷我于困窘者,其实大都是从反面用阻碍的方式成全了我。”这体现了他辩证而宽容的人生态度。沈尹默先生有诗云:“自写文章自较量,不因酬答损篇章。平生语少江湖气,怕与时流争短长。”这首诗不仅是陈延先生的座右铭,而且也是一代真正文化人的心灵写照。
十七黄格胜与漓江画派
黄格胜,壮族,1950年生于广西,1966年初中毕业后因“文革”辍学。1980年考入广西艺术学院,作为研究生师从着名画家黄独峰,研习中国绘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任副教授。1992年任教授。1995年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1998年任院长。现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理事、致公党中央常委、致公党广西区委会主委、教育部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广西文联副主席、漓江画派促进会会长。
黄格胜自幼酷爱艺术,早年学习人物绘画,师从黄独峰先生后,又对中国花鸟画进行了深入研究,而自1982年以后,他则将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了山水画创作之中,20余年来,他千里行游,笔耕不辍,图积万卷,漓江山水成了他艺术中的独特符号。他曾在美国洛杉矶、华盛顿、旧金山、夏威夷等地举办画展及讲学;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画展,作品被荷兰国家艺术馆收藏;曾在桂林、柳州、南宁、广州、深圳、台湾等地举办个人画展20余次;出版有《漓江百景图》、《画旅文存》等个人画册和专着20余种。曾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他所作《漓江百景图》曾由中国驻美使馆赠与美国总统,《漓江百景图》画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珍藏。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国家博物馆等多家机构收藏。2001年作品《老屋纪事》人选“百年中国画展”,2004年获“黄宾虹奖”,2005年作品《漓江烟雨》被国家选送随“神州六号”遨游太空。在当代中国美术界,黄格胜领军的广西漓江画派已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
回溯黄格胜的艺术历程和漓江画派的兴起,我们的视觉必然要首先聚焦于黄格胜20世纪80年代中期所创作的那幅山水长卷——《漓江百里图》。在20余年后的今天,人们回眸这幅长卷时,都会由衷地感到:《漓江百里图》不仅确立了黄格胜的美学取向和艺术地位,同时,这幅横空出世的山水长卷实质上也奏响了漓江画派萌芽的天籁之音。
1982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委托黄格胜用中国画形式绘制一幅能包容漓江沿岸主要风景点的手卷式桂林山水旅游图。黄格胜在查阅文献和图像资料时惊异地发现,古人描绘漓江者甚少,近人描绘漓江者虽有之,然多为局部景观,即使偶有长卷亦非整体再现漓江百里之风貌。由此,创作一幅全面而完整地表现桂林漓江山水的长卷全景图以填补艺术之空白的愿望,在黄格胜的心中勃然兴起。他隐约地感到这是历史的青睐故意遗赠给今人的一个机遇和殊荣,他为此而激动起来,他决心为之付出一切代价也在所不惜!当时的心情正如他后来的自述:
那自小就有的愿望也更加明确具体了。一些设想在我心中烈火般地燃烧着:画,画一幅漓江全景图,要大,要长,要全,要站在古人、前人、今人已有的高度上去画!这念头一经产生,就如影随身,再也摆脱不开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使我兴奋,激动,焦灼不安。
似乎前人对桂林的描绘和赞赏已是无所不尽,无微不至的了。但我,仍然抑制不住自己对桂林的特殊感情,总想用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谱一曲当代的漓江之歌,绘一幅当代漓江图卷,激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眷恋之情。热爱之情!
至此之后,黄格胜搁置了旅游出版社的约稿,却用了3年的时间,廿下漓江,写生千幅,孤独行走,寂寞耕耘,寄情于山水之间,写意于素笺之上。最终,于1985年在一个废弃的厂房里,创作出了长达200米的山水长卷《漓江百里图》。
这是一幅描绘从漓江芦笛岩景区到阳朔城郊高田月亮山的漓江百里山水图,图中的每座主要山峰的排序与实际地理状况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极富艺术天赋的黄格胜并未囿于地理的限制,而是用高度的艺术概括手法,描绘出了漓江的晨昏昼夜和阴晴雨雾,他在“借景抒情”和“似与不似”之间创造出了一个既有漓江神韵又极具艺术风采的诗化的自然。值得注意的是,这幅作品产生的前后,正值中国美术界所谓“中国画穷途末路”说和现代艺术流行之时,黄格胜却以他的艺术信念,坚守着他的艺术实践,体现出了他极具个性的文化选择。
迄今为止,达到一定艺术高度的《漓江百里图》仅出现过3件:1940年,关山月创作了长度为20米的《漓江百里图》;1976年,黄独峰创作了长度为21米的《漓江百里图》;再就是黄格胜所作的这幅《漓江百里图》。而黄格胜所作的《漓江百里图》被学者认为:“仍是后无来者,从整体的艺术水准看,现在一直占据着漓江山水画格局的一个顶峰;然而放眼百年中国,它的集大成的水准和自创一格的格调,以及无人相比的规模,又何尝不是漓江长卷画史上鹤立鸡群的独大姿态呢。”苏旅在评述黄格胜的《漓江百里图》时指出:
黄格胜在这幅长卷上用了文学和戏剧作品中的起承转合,有序幕,有正剧,有高潮,有结局,有大段大段的独白,也有简明扼要的旁白,甚至还有音乐,当然这种音乐是听不到的,但在你看画的时候,会看出音乐的旋律节奏调武来。黄格胜没有选漓江的一年四季,而是画了漓江的昼夜更替和气象变幻,也自有其一番道理。因为南方的关系,漓江的四季变化不是很大,那些青山绿树永远都是一种单调的绿色,至多在绿色系里分出些粉绿嫩绿墨绿苍绿罢了。但早晨的漓江、傍晚的漓江、阳光下的漓江、烟雨中的漓江,那是截然不同的,各有令人诗兴大发的美丽。
黄格胜《漓江百里图》的创作是建立在他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对漓江山水的独到的审美情怀。以及数以千计的对景写生的画稿基础之上的。在艺术形式上,黄格胜在这幅长卷里兼收并蓄了古今诸家山水画法之长,融南北风格为一体,“时而线墨并重,时而以线为主,时而又是以墨求韵。”粗放之处,泼墨如雨;精微之处,惜墨如金。浓重之处,焦墨如漆;淡雅之处,轻墨如云。有擂鼓之低音,亦有丝竹之清扬,犹如一曲震撼人心的交响乐。画面结构开合聚散,黑白繁简,妙造出理想的自然。整幅作品以云水以贯之,气韵生动,情景相连,创造出了一个磅礴、瑰丽的艺术境界。
李普文将《漓江百里图》所取得的成就概括为以下几点:1.它首次以中国画的形式全面而完整地表现了桂林漓江的旖旎景致;2.集前人和同时代艺术家表现漓江的艺术成就为一体,兼容并取,为我所用;3.在写生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新的山水画表现技法,为再现漓江山水的神韵及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创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4.突破了中国古代长卷的“四季”时空观,创造性地发明了“昼夜”山水;5.开创了中国画“夜景山水”的表现领域;6.借鉴了文学、音乐等艺术表现手法,在200米山水长卷中,创造了一个波澜起伏,高潮迭起的艺术境界。李普文的这些论点系统而客观地概述了黄格胜《漓江百里图》的创新特质。从另一角度来看,事实上黄格胜在20余年前所作的这些艺术上的创新,即已奠定了当代中国漓江画派的艺术基调。正如苏旅所说:
《漓江百里图》是第一幅真正把漓江、把广西的自然地域环境、民族文化特色当作研究对象的美术作品,是漓江画派真正的开山之作。画家最早意识到了漓江的巨大艺术潜力和价值,并立志在其中寻找符合漓江自然和文化生态的艺术语言和表现风格。为此画家数十次进出漓江两岸,画了无数的线条和水墨写生。我甚至认为黄格胜的超一流写生能力就是在创作《漓江百里图》中苦练出来的……其磅礴的气势、艺术的激情、自然的表现、时代的气息,即使在今天,依然是漓江画派成长道路上不可替代的里程碑和代表作。
黄格胜在1982年至1985年间所创作的《漓江百里图》,无论在内容、题材、型制、笔墨、色彩、技巧、结构、意境和风格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创新高度,昭示出了鲜明的美学理念和文化特质。这幅作品不仅是黄格胜艺术的经典代表作品,同时也可视为漓江画派的开山之作。在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史中,黄格胜的《漓江百里图》具有不可忽略的艺术地位。